埃絲特爾·巴雷特: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藝術 3

「母體空間」的運轉先於語言的習得,它依照優先於語言的一套邏輯體系對前語言空間進行組織規劃。這種運轉或者說符號功能是通過生物驅動與能量釋放構建起來的,它們最初圍繞在母體周圍,堅持作為一種象征模式而存在,這種象征模式貫穿於主體的整個生命之中,支配著個體與他者之間的種種聯結。它們清晰呈現出了一種身體與外在事物之間的、身體與語言之間的連續統一體 (Kristeva 1984:27)

既然身體必然的被牽涉進我們同語言的碰撞中,那麼現在我們或許理解了,「符號」是一種另類的語言「代碼」,是一種「身體認知」,盡管它們將自身融入到了意義的傳達中去,而這些意義則是被表征於社會關係之中的。我們可以通過對新生嬰兒同母親之間的互動進行思考,去領會「非言語」維度或者說「前語言」維度的作用。

就算嬰兒尚未被安置於語言范疇之中、或者尚未被牽涉到任何事物之中,母親的一個微笑或者注意力的轉移仍可以被嬰兒所感知或者理解。嬰孩對於哭泣或者微笑的反應逐漸在其身體、生理以及社會環境之中構建起了一系列互動與效能。新的意義與行為(實踐)產生自嬰孩的生理反應(非言語事件)與家長的養育反應(既有語言行為也有社會調停行為,如被認可的撫養方式)的結合體,並且非言語反應或者未經調停的反應可能因嬰孩哭泣的聲調與強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讓我們將這種觀點往前推進一步,關注到對語言有一定掌握的孩童。當母親給孩童唱搖籃曲時,歌詞共享著「睡覺吧小寶貝」這樣一種社會含義,它構成了一種象征;另外一方面,母親唱歌時的節奏、音調以及其他一些聽覺元素則表達著符號維度。現在,想象一下假如母親用一種平直的語調去讀這些歌詞,而不是用溫柔的音調去唱並且配合一些表演。那麼,這很可能對孩童沒有什麼作用。與之相反的,假如用一種大聲的、憤怒的命令語氣去表達這些歌詞的話,那肯定會有一些作用的。

在這種情境中,非言語維度的互動(例如哭泣的音量與頻率,母親聲音的音調與音色)或許可以很好地闡明克里斯蒂娃所提出的「符號」概念。在藝術的語言中,由於藝術家對修飾編碼的熟練操控,符號往往以更為多樣和復雜的樣貌出現。這種符號是由音節效果或者語音效果構成的,它們將語言系統推回到聽覺產物的基礎驅動控制中去。詞語的選取和排序、重復、特定組合以及獨立於語言交流功能之外而運作的聲音,這些都構成了符號功能,這種符號功能能夠為某種說法方式或者文本內容增加一些潛在的含義。在視覺語言中,構成符號的音節效果將系統推回到了視覺產物的基礎驅動控制中去。

色彩、視覺記號以及獨立於圖像或圖標之外而運作的形式元素喚起了感知或情感,而此種機制則與這些感知或情感相關。

(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藝術;埃絲特爾·巴雷特,2020-01-18;重庆大学出版社;思想家眼中的藝術叢書,182 pages)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