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7)

正是從這一觀點出發,柏格森主張,適用於科學的理智的方法不適用於哲學。以往的哲學,不管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不管是經驗論還是唯理論,只要他們利用理智的形式和理智的方法,他們終究認識不了實在。康德雖然區分了本體界和現象界,但他所闡發的 “純粹理性”只適用於現象界和以牛頓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康德沒有提出本體界的研究方法。對此,柏格森通過如下譬喻來表達: “形而上學家在實在之下掘了一條深長的地道,科學家則在實在之上架了一座高大的橋梁,然而,事物的運動之流卻在這兩個人工的建築之間通過,[5]( P36),而不與它們接觸。” 因此 柏格森主張 要跳到這條河中去,直接接觸它。在他看來,意識之流是綿延的,生命之流是綿延的,綿延是可以被我們直覺到的,本體界的研究途徑是對生命意識的體認。綿延是一種不斷更新的創化,時間的本質是綿延,是意識之流和生命之流的表現形態; 把握了時間,把握了綿延,也就把握了康德稱之為 “物自體”的實體。 

 

二、時間與綿延

 

現在我們來逐一解說柏格森哲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首先讓我們來看 “時間”和 “綿延”。這兩個概念在柏格森哲學中是關聯在一起的: 時間的本質通過 “綿延”來刻畫。然而,傳統哲學卻不這樣看。傳統哲學在實證科學的影響下,傾向於把時間看成像空間一樣可以量化的參照系。什麽是時間呢? 它是通過空間來表達的。日月等星球的天體位移、鐘表的機械轉動,時間在這種周而復始的位置變化中表現出來。時間被設想為永遠均衡地流逝,你心急它也快不了,你沈睡它也照樣流逝。它用以計

算物體運動的速度,用以統計勞動者的工作量。在這種實證和實用的思考方式的影響下,人們把時間完全當作空間一樣外在的東西了,忽略了時間的內在屬性,看不到時間的本質在於綿延。柏格森寫道:   “當我用眼睛跟著秒針轉動時,我不是在測量綿延,像平常所設想的那樣,我僅僅是在計算一些同時發生,而這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在我以外,在空間之內,秒針與鐘擺的位置決不會有一個以上,因為過去的位置沒有留下任何余跡。在我自身之內正發生著一個對於意識狀態加以組織並使之互相滲透的過[3]( P72 - 73)程,而這過程就是真正的綿延。”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