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80)

愛墾APP:評陳明發《造句簿 01》

從文學創作與文創哲學的角度來看,陳明發《造句簿 01》中的這四則短語,確實呈現所關注的兩項寫作精神:「不穩定性」與「代價與效益」。以下來逐條解析:



一、不穩定性:揭示觀點之間的衝突或張力



第1則:「人說現象,我想意象」…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une 15, 2025 at 10:00am — No Comments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5

我們自己這部欲望機器,也必須經由學會「歸零」以便隨時調整步伐,適應環境。凡人一生必有追求,有欲望,可是往往一個人追求的,反而是他最大的心靈牽絆,讓他不能自在地生活。放下不必要的負擔,才能走更長的路,攀更陡峭的高峰。

德勒茲並沒有叫我們停止「欲望」,他只是教我們在產生欲望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並且儲蓄十足的勇氣面對:一切都可能歸零。

福柯說:「人在忘記自己的時候,都有療愈的能力。」德勒茲和迦塔利在《千高原》裡寫道:「用瓦解領域的方式來增加你的領域。」 他鼓勵我們常常主動讓自己的某些欲望歸零,讓「自我」這個概念休息,不要老是把「我」放在「你」和「他」的前面,這樣才能走出更寬闊的人生。…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ne 13, 2025 at 2:0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中文语境中的「慾望」

這裏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語義與文化轉譯問題。在中文語境中,「慾望」往往帶有負面色彩,尤其受到儒家與佛家思想的影響,常與「貪」、「欲念」、「私慾」、「情欲」等相連,具有應當節制、甚至摒除的意味。

而在西方哲學中,特別是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現代心理學、存在主義等,「desire」雖也有需要節制的一面,但它往往被視為驅動行動、形成主體性、自我實現的重要動力

因此,若希望將西方哲學中的「desire」翻譯為更契合中華文化、且不帶過度負面評價的詞語,可考慮下列幾種選擇:

1.…

Continue

Added by Spílaio skiá on June 12, 2025 at 10:57am — No Comments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5

力量、欲望和情動展現了德勒茲的世界圖景的基本模型。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看不到主體,而只有強度;看不到理性,而只有激情;看不到類比,而只有關係;看不到否定,而只有肯定;看不到辯證,而只有生成。顯然,德勒茲的情動理論不僅回應了黑格爾的批評,而且還構建出一種全新的哲學樣態。對於德勒茲而言,關於世界之根據的問題遠不如關於世界之生成的問題重要,黑格爾哲學所堅持的否定性和超驗性被一個肯定的非辯證世界所取代。黑格爾的問題是:世界怎樣被揚棄?德勒茲的問題是:世界如何生成新事物?…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ne 11, 2025 at 5:30am — No Comments

愛德華·德·波諾:水平思維 上

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1933年—2021年),先從馬爾他大學取得醫學學位,隨後以羅德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攻讀生理學與心理學。曾代表牛津參加馬球比賽,創下兩項獨木舟紀錄,之後又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他最廣為人知的有兩件事:第一,他創造了「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這個詞;第二,他發展出的「六頂思考帽」策略,對全球無數商業領袖產生深遠影響。

水平思考…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June 9, 2025 at 8:00pm — No Comments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4

在小范圍的人際關係裡,我們能做的,只有等待,父母對子女的等待,朋友之間的等待,即使我們的價值觀是對的,若是別人不聽,也不必強加上去。「錯誤」(局限或者缺失較大)的價值觀自然有負面的後果,我們必須等待他人的成長。每一個惡人都「有可能」變好,但是那個惡人「此刻」並不好。這也是一種融合矛盾的處事態度,裡面有清醒的認知與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有終極關懷,不必立刻在心裡定別人「死罪」。

那麼,有沒有絕對的「對」呢?…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ne 8, 2025 at 1:30am — No Comments

歐時大參:法國企業哲學家 下

艾蒂安·德·拉波哀西 Étienne de La Boétie(1530年-1563),法國作家、法國政治哲學的奠基人,反暴君論的重要代表人,蒙田最親密的好朋友。撰有《自願奴役論》,該文也是啟蒙主義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等觀念的先聲。

哲學在公司里真的有用嗎?

但是,不可忽視的另外一個事實是,公司雇傭哲學系畢業生擔任咨詢顧問,這種情況仍舊是少數。公司和哲學家之間的交流尚處於起步階段。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職業方向系主任Marie Garrau表示,「關於哲學家能給公司機構帶來什麼,一直存在著懷疑論調。我們大多數畢業生受聘的首要原因是,企業看重他們在人文社會學科上的能力:深入思考、分析總結、專業寫作。他們通常受雇於咨詢部門或溝通部門。」…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ne 8, 2025 at 1:30am — No Comments

柯馬丁·如何運用「文化記憶」重新理解屈原?8

《九歌》《九章》和《九辯》本身就是不同的素材庫的選集化呈現。盡管這些文本系列中的一小部分獨立於整體之外,其他成組集的部分卻可能反映了它們起初的彼此互滲(試考慮《湘君》和《湘夫人》)。這種流動性的表現尤其可見於《九辯》,其中的各個詩章甚至沒有被分別標以題目。但是,僅僅通過詩歌之間共享了某些理念和表達,是不足以說明素材庫模型的有效性的,這些詩歌同樣必須能與來自其他素材庫的詩歌區別開來——正如《九歌》和《九章》之間的詩歌就判然相別那樣。

然而,只有一篇合成文本最終將這些彼此分別的素材庫以獨立詩篇的形式整合在一起,也正是因此,該詩顯示出聲音、視角和詞匯上的內在多樣性,也表現出斷裂、重復和突兀的不連續性:這首詩即是《離騷》。

七、結論…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une 8, 2025 at 1: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評陳明發的《濾思場》258

「黑夜裡,看見流星許願者,和拿隻水桶去盛句子的詩人,都看見了同樣的一件事,天空裂開了一道隙縫,有東西要掉下來了。」

若將此文本對照三連問:

「我看到了什麼大家沒看到的?」

「我挑戰了什麼既有觀點?」

「我提出的觀點,如何可能改變大家的思考?」…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June 8,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金輝:「寺」的由來

杭州是一座美麗的城市,那裡有著名的西湖。西湖之美恰如蘇軾所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西子湖畔,有一座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的靈隱寺,為湖光山色添加魅力,吸引著八方游客。

靈隱寺,又名雲林寺,位於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深山古寺,林木聳秀,雲煙萬狀。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賜名「雲林禪寺」。…

Continue

Added by Dramedy on June 8,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日本「一村一品運動」和電影

《北國之戀》雖然具有鮮明的日本特色,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類似計劃和文化思潮的啟發。這些西方影響主要體現在地方發展理念、生態保護意識以及對個體生活方式的追求上。

1.「一村一品運動」的西方影響

(1)西方地方經濟與社區發展理念的借鑑

英國的「鄉村振興計劃」: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推行以農村社區為核心的地方經濟發展計劃,通過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和手工藝品,增強鄉村的自給自足能力。這一理念與「一村一品運動」在鼓勵地方經濟自立、自強的目標上高度契合。…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June 8,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黑山詩人Black Mountain Poets

黑山詩人(Black Mountain poets),有時也被稱為投射主義詩人(Projective Poets)是20世紀中以北卡羅來納州黑山學院為中心的一群前衛後現代主義詩人



背景

雖然黑山學院只存在了23年(從1933至1956年),一共只招收了1200名學生,它是美國最著名的實驗藝術教育和實踐機構之一。在1960年代裡它培養了眾多前衛藝術家。它促進了視覺藝術、文學和表演藝術的教程。…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June 7, 2025 at 11:46am — No Comments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3

「相對性的真理」講的其實是一種「相對」的絕對。…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ne 6, 2025 at 3:30am — No Comments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4

因此,強度的運動就是情動。情動是受影響能力不同的物體/身體相互遭遇時的狀態變化。此種相遇會造成兩種後果,身體與外物要麼融合,要麼相互排斥,前者產生快樂的情動,後者產生痛苦的情動,兩者都是激情。情緒(emotion/feeling)與情動在當今的研究中常被混為一談,但德勒茲曾指出兩者並不相同。情動是在更加根本的層面運作的,此一層面無法被認識和掌握,就像某種有待加工的粗糙材料;情緒則是經過社會加工後的產物。兩者的關係借用康德的語言來說,就是所有情緒總是伴隨著情動。正如紅外線與紅色並不對立一樣,非觀念的情動與觀念的情緒並不衝突,情動暗示了情緒的強度界限。從這個意義上看,斯賓諾莎是首個對主體概念提出質疑的哲學家。德勒茲指出:「斯賓諾莎實際上正是想要以一種強度的方式來界定人的本質,將其視為一定量的強度。」生命就是充滿強度的情動。…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ne 6, 2025 at 3:30am — No Comments

哲學的高尚地位已不復存在?——專訪阿蘭·德波頓 下

《外灘畫報》:你認為,什麼是真正必要的新聞?

阿蘭·德波頓:這並沒有統一答案,得看每一個個體自身需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現在也許還不成氣候,但一兩個世紀以後將是個體度身定做的新聞(personalised news)時代。最重要的新聞將是每一個人此時此刻最需要了解的新聞,以幫助自我成長為人格更完善的版本。有些人也許需要更多地了解移民形勢,有些人也許需要更多地了解「諒解」,不一而足。

今天大眾媒體的問題就在於規定了所有人必須關注那幾件事。而不少有心理問題的人都在利用大眾媒體去分散對自我的注意力,以逃避現實,而生活在由新聞事件堆積成的虛擬世界裡。這個世界裡沒有個人生活的方向、不需要責任心、不需要處理感情關係和人際互動,只有抽象的事物。…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June 3, 2025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2

德勒茲講述的世界也是一個「隨機能量強度小點」(aleatory points of intensity)瞬息萬變的世界。(「能量強度小點」或稱「能量小因子」。)

整個宇宙裡所有龐雜的微小因素都彼此相連,不可分割,人的內在與外在也是如此。萬里之外的一個因素的改變也可能帶來當下所在之處某個現象的轉變。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Lorenz)的蝴蝶效應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在動態的大千宇宙中,事件之初任何一個細小的變化最後都會讓整個事件結果大不同。人類雖然一向以「萬物之靈」自居,卻不知自己所能感知的世界其實只是這個大千世界裡的一粒沙。這也呼應了凱蒂·布朗波(Cate Bramble)在《風水建築》(Architect‘s…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ne 3, 2025 at 9:0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內在性平面與感知構成主體

一、《純粹內在性》(Pure Immanence: Essays on a Life,第1章)

“Consciousness becomes a fact only when a subject is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as its object… The transcendental field would be defined as a pure plane of immanence, because it eludes all transcendence of the subject and of the object.”(…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une 3, 2025 at 9:0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權力」、「知識」與「主體」的關係

福柯(Michel Foucault)與布爾迪厄在處理「權力」、「知識」與「主體」的關係上確實有一些共鳴,但也存在重要差異與批評性張力。

以下從共鳴與分歧/批評兩個角度分析:

一、共鳴:對「無意識的權力運作」的揭示



1.無意識的規訓與再製

福柯在《規訓與懲罰》、《知識考古學》等作品中分析了權力如何透過知識、制度與日常規範內化於主體之中,與布爾迪厄的「習性」…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June 3, 2025 at 8:51am — No Comments

為什麼許多偉大的企業家都像哲學家?下

「讀人文學科有什麼用處?」《模糊性與技術專家》《金錢與情感》《構建意義》給出的答案是:「用處很多。」面對加速出現的大量社會和技術挑戰,人們逐漸認識到,要想有效應對挑戰,必須對這些問題的人文背景進行批判性思考——文科學生接受的正是這方面培訓。

風險投資家斯科特·哈特利撰寫的《模糊性與技術專家》(The Fuzzy and the Techie)論述的是人文學科和計算機科學之間的「偽二元對立」。哈特利在書中寫道,一些技術行業的領導者宣稱,要想在數字化經濟下找到工作,就不要學跟理工科無關的東西。如Sun Microsystems公司聯合創始人維諾德·科斯拉曾說過:「現今文科專業教的東西基本上都跟未來無關。」…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June 2, 2025 at 9:30pm — No Comments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3

不過,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解決笛卡爾的自因問題只是第一步。德勒茲真正要面對的是建立了完善哲學體系的黑格爾。如果說笛卡爾的問題是世界之根據,那麼黑格爾的問題則是主體,「實體即主體」正是黑格爾哲學的全部原則。黑格爾將斯賓諾莎放置在理性主義傳統中,認為斯賓諾莎雖然解決了上帝存在的根據問題,但並沒有展開自因的自我運動,即黑格爾的「實體即主體」的另一面——世界的否定性的辯證運動。黑格爾批評斯賓諾莎主義是「無世界論」,即「一個堅持上帝存在,堅持唯有上帝存在的哲學」,由於「斯賓諾莎並沒有把上帝界說為上帝與世界的統一,而是認上帝為思想與形體(物質世界)的統一」,因此他的體系「只是認這世界為現象,並沒有現實的實在性」。也就是說,現存的世界並沒有「反映」絕對精神。依此視之,在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中,只有普遍的、未特殊化的東西是實在的,主觀的、個體性的東西並沒有實在性,「只有神是唯一的實體;自然、世界用斯賓諾莎的話來說只不過是實體的變相、樣式,並不是實體性的東西」,故而是「無個體性的」。…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ne 1, 2025 at 2: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