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主張:「來都來了」到 Maker 運動:態度文化與創客精神的東南亞映照 上

一、從一句口頭禪看當代心態

「來都來了」近年成為中文網絡與日常對話中的流行語。它的意思簡單,卻耐人尋味:一旦人已經身在其中,就別糾結來之前的判斷,而應該好好把握當下的體驗。這種語感既帶有安慰自我的意味,也蘊含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從文化角度看,「來都來了」反映了後現代社會的一種典型心態。當代人生活在高壓、快速、充滿選項的環境中,往往在決策之前就已經背負「萬一錯了怎麼辦」的焦慮。而這句話正好把焦點從「選擇的正確與否」轉移到「既然已經在場,如何體驗和行動」。它是一種「心理補償」與「風險折現」:不再苛責是否值得,而是重新定義「既然如此,就讓它有意義」。

這種心態在總體文化上,意味著從結果導向轉向過程導向。人們更重視體驗本身,而不再把「成果」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它還具有「文化療癒」的功能,讓人在不確定性中找到自我合理化的出口。這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潛在隱憂:積極時,它能釋放焦慮、鼓勵嘗試;消極時,則可能淪為對不理性選擇或浪費資源的合理化。

 

二、「來都來了」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效應

如果把這一心態放進文化創意產業,可以看出幾個重要效應:

破除束縛,鼓勵試錯:在文化創意生產過程中,資源與時間往往有限。傳統上,創作者可能害怕冒險,擔心失敗。但「來都來了」的態度讓人更願意嘗試,把原型設計、快閃活動、即興演出視為合理實踐。

臨場應變的創意:文化創意活動往往處在變化之中,無論是舞台突發狀況,還是互動藝術的不可預測反應,創作者必須迅速調整。「來都來了」的精神提供了即興、靈活的文化肌肉。

順其自然的流程美學:作品可以不再拘泥於固定框架,而是擁抱流動性與不確定性。許多沉浸式劇場、城市漫遊式策展,正體現了「過程即內容」的理念。

受眾吸引力:當「來都來了」被用作活動口號或敘事時,能打動那些願意隨遇而安、享受即時參與感的消費者。這也正契合了「體驗經濟」的潮流。

然而,若缺乏制度與深度支持,這種心態也可能導致文化內容淺化,強調即時快感而忽略長期積累,最終流於「速食文化」。

三、Maker 運動:態度的實踐場域

值得注意的是,「來都來了」的文化心態,與全球的 Maker 運動在精神層面有某種呼應。

Maker 運動,通常譯為「創客運動」,是 2000 年後在全球興起的群體行動。它強調「動手製作」(Do It Yourself, DIY)與「分享創意」,並且結合數位工具如 3D 列印、雷射切割、Arduino 控制板等。其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2000 年前:概念萌芽:黑客空間(hackerspaces)、開放設計、手作文化在歐洲與美國零星出現,但尚未形成運動。

2005 年後:媒體推動與成形:O’Reilly Media 發行《Make》雜誌,隨後舉辦 Maker Faire,正式把「創客」包裝成全球性文化潮流。

2010 年代:技術與群眾集資加持:低成本 3D 列印與 Kickstarter 之類的平台,讓個人創作者得以快速實驗、推廣與商業化。

2020 年後:轉向教育與永續:疫情衝擊後,許多實體 makerspace 關閉,但非營利與教育導向的創客空間仍持續發展。AI、物聯網與環保設計成為新的焦點。

Maker 精神的核心,正是「既然有工具,就動手試試」的心態。它不追求完美,而是擁抱不確定、即興與迭代。從這個角度看,「來都來了」與 Maker 運動其實在文化上是一脈相承的。

 

四、馬來西亞的 Maker 生態:教育與社群並進

在東南亞國家之中,馬來西亞的 Maker 運動近年表現活躍。自 2017 年起,政府便將 Maker 精神納入教育政策,由馬來西亞數位經濟機構(MDEC)推動「數位創客中心」(Digital Maker Hubs),希望藉此提升國中與小學的數位素養,讓學生學習編程與創意設計。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