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福柯(Michel Foucault)與布爾迪厄在處理「權力」、「知識」與「主體」的關係上有一些共鳴,但也存在重要差異與批評性張力。我們可從共鳴與分歧/批評兩個角度分析:
一、共鳴:對「無意識的權力運作」的揭示
1.無意識的規訓與再製
福柯在《規訓與懲罰》、《知識考古學》等作品中分析了權力如何透過知識、制度與日常規範內化於主體之中,與布爾迪厄的「習性」…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May 16, 2025 at 7:30pm — No Comments
已多年沒有寫小說的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透露,最近剛完成了一本關於「成熟之愛」的小說《愛的軌跡》(The Course of Love),形式與他23歲時令其一舉成名的《愛情筆記》(Essays in Love)相似。
近日,《外灘畫報》特約記者拜訪了德波頓一家在倫敦北部的公寓。德波頓與太太夏洛特育有兩個孩子,一個8歲,一個10歲,分別起名「所羅門」和「索爾」,都是昔日以色列帝王的名字。德波頓在玻璃杯裡為我倒下礦泉水,特意告訴我他平日喜歡聽巴赫,但如果是現代音樂,他偏愛「傷感的女聲」,最近常聽一隊名叫London Grammar的樂隊。…
ContinueAdded by Zenkov on May 16, 2025 at 7:00pm — No Comments
必須注意到德勒茲著作中的以下注意事項。
首先,一種「虛擬的強度」不存在於其他任何地方,而是存在於它所構成的廣延(extended)之中。盡管它與這種廣延的事物(extended)不盡相同,但虛擬的強度並不意味著本體論上的分割(separation)。
第二,能夠幫助我們掌握強度的種種要領,不再僅僅限定於純粹理性的德性論(the deontology of pure reason);它們擴大了這種德性論的范圍,使其包括所有的能力:從感性到記憶,甚至再到思想。然而,強度的遭遇——作為「感性」的任務——是「努力在思想中產生差異化虛擬…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6, 2025 at 7:00pm — No Comments
近日看了部記錄片,American Manhunt: Osama Bin Laden。
片子報導的,是美國政府雖信誓旦旦不惜一切代價,最終也耗了十年才將奧薩馬·賓拉登「繩之私法」的「歷史」。…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May 16, 2025 at 7:00pm — No Comments
為了進一步界定「文化記憶」,兩位阿斯曼教授將其與「交流性記憶」區別如下:「文化記憶」可以回溯至數千年以前,而「交流性記憶」只存在於三到四代人之間,通常不會超過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在這個模型下,「交流性記憶」包含了「個人傳記框架下的歷史經歷」;它是「非正式的、不拘於形的」;它「由互動所生」,與「鮮活有機的記憶、經驗和傳聞」相關聯,且被「記憶群體中的當代見證者們」以並不特定的方式來承載和傳遞。相較而言,「文化記憶」由「關於起源的神話歷史」和「一個發生在絕對的過去中的事件」所構成;它「有組織性且極度正式」,並在「儀式性溝通」和「節日」中成型;它的表達是「通過文字、圖像、舞蹈等媒介而固定下來的客觀外化物,以及傳統像徵符號的分類與展演」,且依賴於「專職的傳統承載者」。這個定義下的「文化記憶」有幾個關鍵概念需要進一步說明。首先,阿斯曼對於「神話」一詞的使用值得特別注意:…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May 16,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May 16,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基於上述認識,陳世驤認為《離騷》標志著作為普遍、主觀時間觀念的「時」的詩學轉向:
它剖白人類所有的心緒,居於最深刻的人類的焦慮中,與人類在時光之流面臨的「存在」、「自我身份」問題相搏斗;如此,它始創了詩的時間(poetic time)。那是經過洗禮的時間,它的蘊含煉造為詩的意象,因此稱之為詩的時間。
《離騷》表現受時間之流所命定的人類焦慮的情感,進而呈現人類以搏斗姿態在時光之流尋找意義的行動。此一飽受人類情感和抗爭浸潤的時間,反過來又凝練為各種各樣的意象,成為《離騷》的內在肌理。可以說,「時」與「詩」是互相證成的。時因詩而成為一種真正的主體時間,詩因時而浸透著飽滿的主體情感。…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14,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旅遊 庫 on May 14, 2025 at 12:00am — No Comments
王官之學下移的同時,私學、私人著作開始從下層興起。據《孟子》記載,最早私人著述史書的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其《滕文公下》說: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司馬遷也認為,孔子作有《春秋》,其《孔子世家》雲:
(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故昊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5 at 10: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y 6, 2025 at 8:18pm — No Comments
就是剛才
恰好在
我的臥室窗子外面
一隻麻雀棲落在
松樹枝椏上
有一縷
黃色的花粉
彈起。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May 6, 2025 at 8:04pm — No Comments
「哲學長」(Chief Philosophical Officer, CPO)這個正式職位在全球企業中雖然不普遍,但確實有一些公司或領導者設立了類似的角色,尤其是在思考企業倫理、長期願景、價值觀導向或人工智慧等與哲學密切相關的領域。他們一般稱為“内部哲學家”(In House Philosopher)
已知案例與趨勢
1. LinkedIn – Reid Hoffman…
ContinueAdded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y 6, 2025 at 8:00pm — No Comments
I prefer movies.
I prefer cats.
I prefer the oaks along the Warta.
I prefer Dickens to Dostoyevsky.
I prefer myself liking people
to myself loving mankind.
I prefer keeping a needle and thread on hand, just in case.
I prefer the color green.
I prefer not to maintain
that reason is to blame for everything.
I prefer exceptions.
I prefer to leave early.
I prefer talking to doctors about something else.
I prefer the old fine-lined…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May 6, 2025 at 7:30pm — No Comments
「強度」是德勒茲哲學項目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強度」作為了其本體論領域的「強度性的虛擬」(intensive virtual)出現;作為了其倫理道德和政治思想願景的那種肯定性和創造性欲望出現;作為了他的美學理論中的「情感」(affect)出現;作為了他決定選擇先驗經驗主義的方法論的動機存在; 並作為了差異理論(差異化與分化;differentiation / differenciation)的保證人。
德勒茲的「生成」本體論(ontology of…
Continue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5, 202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不要再提
什麼戰爭和驅逐。
我們夠傷感了。
沒有緣由我們都會流淚,
更別提什麼剝皮抽筋
讓一萬個人
分食自己的肉。
不要再提什麼跳樓,…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May 5, 2025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創造衝動」是一個極具哲學深度與表達力的詞語。它本身是從英文中如 creative impulse、urge to create、或 creative desire 等翻譯過來,語義明確,但若想在中文語境中找出更符合中華文化語感,又能與「創造衝動」所表達的深層動力相通的說法,以下幾種替代或延伸表達值得考慮:
文化連結:…
Added by Spílaio skiá on May 5, 2025 at 9:30am — No Comments
「屈平辭賦懸日月」——李白的贊頌其實出自漢初淮南王劉安對屈原的評價。這是漢武帝即位第二年,劉安奉詔作《離騷傳》,稱《離騷》所述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楚辭」出現的第一個歷史記錄,也是因為漢武帝的賞識:「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史記》這段記載不如《漢書·朱買臣傳》交代得清楚:「會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辭》,帝甚說之。拜買臣為中大夫,與嚴助俱侍中。」朱買臣言說了《春秋》《楚辭》,漢武帝就拜他作了中大夫。正是漢王朝帝王的推崇,開啟了楚辭經典化的歷史進程,而楚辭的成書就是它最重要的一個歷史標志。
淮南定本的楚人之辭…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May 5, 2025 at 9:30am — No Comments
立秋以後大地始見本色
草木抖落太重的綠,往自己身上
塗抹一些枯。暑氣仍然
在騰湧,但經不住秋風陣陣
我在窸窸窣窣的田疇間穿行
在彼此糾結拉扯的關係中尋找
每一種事物的來龍去脈:葫蘆和絲瓜
攀附著葡萄架,長長的豆角有如門簾…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May 5, 2025 at 9:30am — No Comments
即使在今天,亞洲新聞台連播了好幾年的節目「Japan Hours」(日本時段)也是這個面向亞洲觀眾的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休閒資訊節目之一。
在任何有意輸出本國文化產業的操作中,先把本土文化的土壤變得肥沃是無可避免的第一步。從日本專利數量全球最高;書籍和音樂產品的銷量佔全球第二;以及全球前25家跨國公司之中,日本擁有三家等方面來看,這塊土壤有多肥沃,大家一目了然。事實上,日本經濟產業部幾年前發表的知識產權戰略報告書便指出,它在音樂、出版和電視電影等文化產業上的總銷售量高達11萬億日元(約1400億新元),也比它出口鋼鐵所賺取的盈利高兩倍。
乍看起來,日本這方面的得分確實相當高。新力公司的Play Station電玩系列、吸引老小的吉蒂貓(Hello…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5, 2025 at 9:30am — No Comments
寫作是一個體會與發現的過程。一個詞呼唤另一個詞;一個句子呼唤另一個句子;一個概念呼唤另一個概念。這過程,許多想法湧現,唯有少數透過濾網具現,再經過選擇而體現出来。體現,不只是把要說的酌量說了,還要能表達出它為何如是說。論語論詩有“興觀羣怨”的說法,我老覺得那“興觀”就是這樣的一種境遇。(5.5.2025)
Added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y 5, 2025 at 9:29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