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去年秋天,路過故鄉南京,我去了中山陵一次,同行的有許多是海外歸國觀光的華僑,人數相當多,扶老攜幼,拖男帶女,有不少都是不遠萬里,全家從非洲和加拿大回國來觀光的。
海外華僑提到孫中山先生,總是感到十分親切的,因此對於南京中山陵的現狀特別關懷,尤其因為近年海外有人散播謠言,說中山陵因為沒有人理會,早已荒涼破敗不堪了,他們都想看看究竟已經荒涼破敗到怎樣程度了。哪知到了陵下一看,正如在國內任何一個地方所見到的名勝古跡一樣,都收拾一新,打掃得乾淨整齊。僅是沿途所見的那一條由法國梧桐構成的,枝柯交加,濃蔭蔽日的長長的林蔭路,一塵不染,恬靜整潔的情形,就知道是有人在怎樣細心打理著了。走到陵下向上一望,遠在半山腰的中山陵,琉璃瓦和大理石在晴朗的秋空下熠熠生輝,恰像我們在照片上見慣的那樣,一點沒有什麼荒涼破壞的痕跡。…
Continue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October 23, 2019 at 9:48pm — No Comments
嚴格的分類,當然是不容易的。例如《金瓶梅》雖其五分之四系屬猥褻文字,卻也可算為一部最好的社會寫實小說,它用無情而靈活的筆調,描寫普通平民,下流夥黨,土豪劣紳,尤其是明代婦女在中國的地位。這些小說的正規部類上面,倘從廣義的說法,吾人還得加上故事筆記,這些故事都是經過很悠久的傳說,這樣的故事筆記,莫如拿《聊齋志異》和《今古奇觀》來做代表。《今古奇觀》為古代流行故事中最優良作品的選集,大多系經過數代流傳的故事。…
ContinueAdded by 哆啦A夢 在沙巴 on October 23, 2019 at 9:31pm — No Comments
江陰乃《水滸》作者施耐庵的故鄉,至今仍流傳一種傳說,述及施耐庵逃脫生命危險的故事。據說施耐庵真不愧為一位具有先見之明的智士。原來他當初不欲服仕於新建的明朝,寫了這部小說,度著隱居的生活。有一天,明太祖跟劉伯溫遊幸江陰,劉伯溫為施耐庵的同學,那時因為贊襄皇業有功,朝廷倚為柱石,施耐庵所著的那部水滸傳的稿本,放在桌子上,這一次恰給劉伯溫瞧見,他馬上認識施耐庵的天賦奇才,不由因慕生妒,起了謀害之意。當是時,朝廷新建,大局未臻穩定,對於人民思想多所願忌。施耐庵的小說其內容處處鼓吹“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平民思想,連強盜也包括在內,未免含有危險因素。劉伯溫根據這個理由,有一次乃上奏聖天子請旨宣召施耐庵入京受鞫訊。及聖旨抵達,施耐庵發現《水滸》稿本被竊,私計此番入京,兇多吉少,因向友人處張羅得白銀五百兩,用以賄賂舟子,叫他盡量延緩航程。因得在赴南京途中趕快寫完了一部幻想的神怪小說《封神榜》叫皇帝讀了相信他患了神經病,在此假瘋癲遮掩之下,他得以保全了性命。…
ContinueAdded by 哆啦A夢 在沙巴 on October 23, 2019 at 9:27pm — No Comments
中國小說家常有一種特殊心理,他們自以為小說之寫作,有謬於儒教,卑不足道,且懼為時賢所斥,每隱其名而不宜。舉一比較晚近的例子,像十八世紀夏二銘寫的《野叟曝言》。他寫得一手高論卓識的好古文和美麗的詩詞,也有不少遊記傳記,其筆墨固無異於一般正統派文學家之傳統的典型,現均收集於《夏懋修全集》。但是他又寫了《野叟曝言》,可是《野叟曝言》不具撰著人姓名。他的為《野叟曝言》的撰著人是明確的,可以他自己的詩文集里頭的文字來證明。然而直到1890年秋,他的孝思的曾孫替他重印《夏懋修全集》,俾傳夏君之名於不朽,無論這位曾孫是不敢還是不願意,總之他沒有把這部小說收入集子里頭,其實這部小說倒是夏君的不容爭辯的最佳文學作品。又似《紅樓夢》,直到1917年,始由胡適博士的考證,確定其著作人為曹雪芹,他無疑地是中國最偉大的散文作家之一。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唯一散文大師。(就白話文而言),吾人至今還不甚明了《金瓶梅》著者的究為誰何。吾們又至今未能決定施耐庵羅貫中二人之間,究屬誰是《水滸傳》的真正的作者。…
ContinueAdded by 哆啦A夢 在沙巴 on October 23, 2019 at 9:26pm — No Comments
羅斯金不僅鼓勵我們在旅行的時候作畫,同時他覺得我們應該寫,他覺得,寫作就是用文字畫畫,這樣做可以鞏固我們對於美的印象。在他的一生中,他的繪畫非常受人尊敬,但是他的語言描畫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它吸引了公眾的想像力,並且在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給他帶來了顯赫的名聲。…
Continue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October 23, 2019 at 2:56pm — No Comments
我們可能從繪畫中獲得的另一個好處是: 我們可以對某些風景和建築吸引我們的深層原因有一種清醒了解。我們為自己的品位找到了解釋,我們培養了一種"審美能力",一種對美和醜進行判斷的能力。我們更加確切地知道一座建築物所缺乏的什麽,而這也是我們不喜歡它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可了解我們讃嘆的建築之美緣何而起。我們更快地分析一種令我們感動的景色,並且明確指出它令我們感動的力量從何而來——"石灰巖和夕陽的結合",或是"樹枝越近河邊越稀"。我們從一種麻木的"我喜歡這個"轉變為"我喜歡這個,因為……",最後也能歸結出自己喜歡的特點。即使我們只是在做著試驗和嘗試,關於美的法則也會進入腦中: 光從旁邊照向物體會比從頂部照射下來更好; 灰色與綠色搭配很好; 一條街要給人以空間感,建築物的高度不能超過街道的寬度。…
Continue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October 23, 2019 at 2:56pm — No Comments
照相本身並不能保證這樣的收獲。對於一片景色真正的擁有,實質是通過有意識的努力注意到各種元素並且了解它們的結構。只要將眼睛睜開,我們就能見到許多美景,但是這份美在記憶中存留多久卻要依賴於我們領悟它的用心的程度。照相機模糊了觀看和注視之間、觀看與擁有之間的區別; 它或許可以讓我們擇取真正的美,但是它卻可能不經意地使意欲獲得美的努力顯得多余。照相機暗示我們,只需拍攝一張照片,我們就做完了所有的功課,然而就清晰地了解一個地方(如一片樹林)而言,就必然包含詢問我們自己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樹幹是如何與樹根相連的?""霧是從哪里來的?""為什麽一棵樹的色澤似乎比另一棵更深?"——在素描的過程之中,類似的問題不斷出現並得到回答。…
Continue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October 23, 2019 at 2:54pm — No Comments
有一種標準可以衡量我們是多麽習慣於對細節的疏忽: 如果我們停下來注視一地的風景,停留時間約為完成一幅素描的時間,那我們將被認為是反常,甚至是危險的。十分鐘敏銳的專注是描畫一棵樹所必需的; 然而最好看的樹也很少能讓過路人駐足一分鐘。
羅斯金認為,假若我們只想旋風式地造訪一個遙遠的地方,就難以從這個旅途得到快樂,正如如果我們行色匆匆,就無法注意到垂在籃邊的歐芹這樣的細節。有一段時間他對旅遊業感到非常沮喪,1864年,羅斯金在曼徹斯特向一批富有的工廠老板大聲疾呼: "你們認為火車旅行其樂無窮。你們已經在沙夫豪森瀑布上架了一座鐵路橋; 你們在盧塞恩的泰爾教堂旁的高崖開挖隧道;…
Continue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October 23, 2019 at 2:52pm — No Comments
為了矯正時弊,羅斯金出版了兩本書,一本是1857年的《繪畫的元素》,另一本是1859年的《透視畫法的元素》,同時他還在倫敦的工人學院里作了一系列的演講。在那里,他教授學生(大多是倫敦的手工藝者)有關明暗法、色彩、尺寸、角度和構圖等方面的技巧。他的演講大受歡迎,他寫的書更是獲得了巨大的商業上的成功,因此,他更深信繪畫不該只是屬於小眾的藝術: "如果想學繪畫的話,每個人身上都有不錯的能力,就像學習法語,拉丁語或數學一樣,可以達到某種程度並且學以致用。"
什麽是繪畫的要點?羅斯金強調為了追求美而畫與一心畫出好的作品或成為藝術家並沒有衝突: "人生來就是藝術家,就像河馬生來是河馬一樣; 你不能把你自己變成別人,就像你不能把你自己變成長頸鹿。"如果他倫敦東區的學生們在完成所有課程後,無法畫出任何可以掛在畫廊里展出的作品,他也並不介意。他在1857年對皇家委員會作了此種表述:…
Continue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October 23, 2019 at 2:50pm — No Comments
照相機提供了一種選擇。拍照可以稍稍滿足那種擁有的渴望,這種渴望是被一個地方的美麗所激起的; 我們對將要失去一幅珍貴的圖景的焦慮,會隨著快門的每一次閃動而逐漸消失。也許我們還可以嘗試著讓自己完全置身於一個美麗的地方,希望通過讓自己更加接近於這地方而使它們在我們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亞歷山大港,站在龐培石柱前,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名字刻在花崗巖上,就像福樓拜那個來自桑德蘭的朋友湯普遜。一種更加合適的方式也許是買一些紀念品——一個碗,一個塗漆的盒子或者一雙拖鞋(福樓拜曾在開羅買了三塊地毯),用以提醒我們已經失去的東西,就像是我們從分離的愛人那兒剪下的一縷髮絲。
約翰·羅斯金出生於1819年2月的倫敦,他大多數作品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即如何擁有美景。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羅斯金就不同尋常地敏感於視覺世界里最細小的特征。他曾回憶起自己三四歲時的情形:…
Continue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October 23, 2019 at 2:48pm — No Comments
很多地方,我們去過了,但卻只是走馬觀花,或者不以為意; 然而,它們之中,偶爾也會有幾個地方非常特別,給我們強烈的震撼,迫著我們去注意它們。這些地方共有著一種特質,可以用"美"這個籠統的字來概括。這種品質並不見得是指漂亮,也不意味著它包涵任何旅遊手冊所描繪的美麗景點的特征。求助於語言或許是另一種表達我們對一個地方的喜愛的方式。
在我的旅途中有許多美麗的東西。在馬德里,距離我所住的旅館幾個街區的地方,有一塊荒廢的空地,周邊是公寓式的建築物和一個大型的帶有洗車間的橙色加油站。一天晚上,在黑暗中,一列長長的、造型優美、幾乎空無一人的列車在距離加油站屋頂幾米的上方經過,與公寓中間樓層擦肩而過。列車行駛的高架軌道在黑夜里難以辨析,所以列車看上去像是飄浮在半空中,加之列車新潮的造型和從窗戶玻璃散發出的蒼白如幽靈般的綠光,它看上去更像一項傑出的技術成就。公寓里,人們在看電視或是在廚房里忙碌;…
Continue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October 23, 2019 at 2:46pm — No Comments
高行健編劇、林兆華導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話劇《野人》,展示了橫跨千年的多層場景。最遙遠的傳說時代和最切近的都市生活,同顯一臺。藝術家不願編造其間的情節性聯系,而只是把幾個歷史性畫面平列相陳。但是,作品最主要的思想礦藏,恰恰也在畫面與畫面之間的千年空地上。他們給觀眾以那麽大的信任,相信他們能以自己的腿力走完千年路途,品味歷史的厚味。
如果不是像高行健先生他們做的那樣,而是反過來,在代與代、歷史階段與歷史階段、社會塊面與社會塊面之間布置了太多的情節性纜索,可以讓觀眾不費力氣地被動滑行,那麽,觀眾哪能切實地體察到歷史的苦澀感、洪荒感和豪邁感呢?…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23, 2019 at 12:56pm — No Comments
在整個藝術創造過程中,最終,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便是疏通作品與接受者之間的關係,以開放,而不是以封閉的方式,完成創造。
接受美學標誌著很多藝術家對於輸出道口的重視,以至願意反過來把它作為整體創造活動的基準。接受美學認為全部創造活動,都應把接受者們的接受狀態也包括在內。接受,參與了創造,延續了創造,完成了創造。
藝術的狹義本體只是成了一種誘發劑,一種推動力。這樣,它的地位降低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要發揮那麽大的組織功能和調動功能,它的職能提高了。它的自身形態也要隨著職能的變化而變化,出現了各種召喚接受者參與其間的特殊結構。…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23, 2019 at 12:50pm — No Comments
「我不能久等,家父會焦急的。」
「也許妳有什麼話我能替妳轉達?」我問。
她沒有立刻回答我,過了一會兒,才說:「也許妳可以告訴她我來看她。我們是親戚。我叫川田保子。」
「保子桑?」我竭力壓抑我的驚訝。「您就是保子桑?幸子的堂姊?」
她彎身鞠躬。肩頭微微顫動。「請轉告她我來看她。妳不曉得她到哪兒去了?」
我再次說不知道。她又自顧自的點起頭來。…
ContinueAdded by Spratly Island on October 20, 2019 at 11:27am — No Comments
從外面走進來,室內顯得陰涼而幽暗。陽光穿過隙縫,照亮了榻榻米。潮濕的木頭味依然如往日一樣濃烈。
一兩秒鐘後,我的眼睛才適應室內的光線。一個年紀很大的女人坐在榻榻米上。真理子在她前面。那位女士小心翼翼轉身面對我,彷彿怕傷到她的頸子。她的臉很瘦,極為蒼白。第一眼幾乎嚇我一跳。她看來恐怕有七十歲了,雖然脆弱的頸子和肩膀也許只是健康的關係,並不代表她的年紀。她的和服是通常參加葬禮穿的那種深顏色,眼睛半遮在陰影裡,十分平靜地望著我。
「妳好。」她終於說。
我鞠躬還禮。我們尷尬地對望了一下。
「您是這兒的鄰居吧?」她問,吐字非常緩慢。…
ContinueAdded by Spratly Island on October 20, 2019 at 11:26am — No Comments
次郎朝我點點頭,我從櫥子裡取出酒瓶和酒杯。
「我知道你會有這一天的。」尾形桑說。「從小就看得出。」
「今天的事並不保證我一定會升。」次郎說。「不過我想我今天的表現總不會有害就是了。」
「哦,那當然不會。」尾形桑說:「不會有害的。」
他們沉默地望著我斟酒。尾形桑放下筷子,舉杯說:「祝你前途無量。」
次郎嘴裡還含著食物,也舉起杯子。
「也祝福您,爸。」…
ContinueAdded by Spratly Island on October 20, 2019 at 11:14am — No Comments
那晚為了慶祝次郎的成功,我預備了一頓比平日豊盛的晚餐。尾形桑絕口不提白天去看松田繁男的事。不過,我們進餐時,他很突然地說:
「次郎,我打算明天就回去了!」
次郎抬起頭,「就回去了?真不捨得您走。希望您住得還開心。」
「嗯。在這兒算是好好休息了一陣。我已經比原先計畫的住得久了。」
「爸,您願意來住請隨時來。」次郎說。「也不用急著走,真的。」
「謝謝。不過我是得走了。家裡還有不少事要做。」…
ContinueAdded by Spratly Island on October 20, 2019 at 11:13am — No Comments
當連長的要是想讓他帶的連在大隊裏出人頭地,就得培養出個把標兵。對象當然得一貫革命,歷史清白,出身越苦越好。連裏要出個標兵(也就是英雄),那可人人光彩。
然而同是五七戰士,條件大同小異,到底突出誰好?萬一樹錯了,惹起公憤,可就弄巧成拙啦。
剛下去,有位同志沒使過柴油機,一下子把整排門牙全崩掉了,血流滿身,他還不肯讓包紮,要接著干,突出地表現了五七戰士的革命氣概。把他樹立成標兵,沒人能說個“不”字兒。
盡管天天出工前要喊幾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可流血畢竟屬於事故,不便過分推廣號召,不能靠那來樹標兵。這麼一來,連長抓耳撓腮了。…
Continue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October 19, 2019 at 4:30pm — No Comments
他是一位骨瘦如柴的老戲劇家。一身皺巴巴的藍制服,山東口音,是位純樸的老人。可二十年代當我還是娃娃時,他就已在文壇上活躍了。其間,為了革命,他坐過不少年牢。本來他早就擱筆不寫戲了,偏偏在“史無前例”的兩年前,他寫了個歷史劇,而且一下子就轟動了。老頭子說,總算打響了一炮。誰知這裏竟伏下了莫大禍根。
由於運動前夕他就被點過名,所以同我這個摘帽右派一樣,是理所當然的重點。只要開鬥爭會,不拘大小,從沒漏過他。開的既然是鬥爭會,那麼照例都得掛牌子,噴氣式。皮肉之苦總是難免。
干什麼都得有個目標——生產上叫指標。當時,罪大惡極莫如反對主席。鬥這位老人,就是要他招認戲裏的壞皇帝影射的是億萬人民心中的紅太陽。這個目的達不到,當然就誓不罷休。…
Continue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October 19, 2019 at 4:22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