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丹納的《藝術哲學》是運用實證主義分析藝術史的著作,因此其中談論到的造型藝術主要在17世紀及以前。這和丹納藝術史學家的身份有關,也奠定了他在19世紀法國藝術批評界藝術社會學一派中的地位。
19世紀法國藝術批評界得益於畫壇的百花齊放,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畫面。雖然德國的唯心主義美學傳播到法國以後失去了批評的活力,但是法國的藝術批評仍然有著其他各種各樣的靈感支撐。其中,文獻學家和考古學家在藝術批評方面做出了貢獻,他們依據藝術作品中的內容、技巧和風格對藝術進行分類和分析。但是文獻學家們「幾乎總是缺少對於藝術的思考」,「文獻學所推重的分析精神,使得他們的藝術史著作看起來像是把藝術作品加以排隊和分類的寫出來的博物館」,因此往往只有「百科全書」式的藝術史,未能得出對藝術的歷史性復原或是批評性判斷,這在19世紀下半頁實證主義的流行期間尤為突出。…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December 1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單一的話語(即羅蘭•巴爾特講的「命名與價值判斷同一」的話語邏輯)成為眾聲喧譁,多種話語被並置在一起,不再是以一種為主,而是對等地和平共處。不同價值體系的話語被並置在同一文本中,各自消解掉自身的統一的確定性的內涵。過去的種種邊緣性話語也都希望有自己的話語權,其中的意義也只決定於如何被複製,如何被拼貼、放大、縮小、湊集。「何為本源」?「何為原本」?再也無法找到。結果,自然混同於人工,人工混同於自然,世界的一切就無非只是類象,人們也竟然只會享受這既非自然又非人工的類像了。可謂「天下無淨土」。
…
ContinueAdded by 客家 庫 on December 16,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考察完藝術表現的內容,就要考察藝術的表現力,藝術的表現力即是表達效果的集中程度,也就是說,藝術所表達的特徵不僅要有最高的價值,還要在藝術中佔有支配地位。文學作品的人物、內容和形式,都要為表現特徵服務;造型藝術中的色彩、線條、風格,也要竭力配合表現的特徵。作品所感染所表現的特徵越居於普遍的,支配一切的地位,作品越美,因此,所謂傑作就是「最大的力量發揮最充分的作品」。
簡而言之,在縱向的維度看,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藝術就是傑作。…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December 15,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你處於很大的危險之中!任何時候--當你在愛、在笑、或者只是活著- -!你或許偶而合找到神。
這是泰戈爾所說的一個很美的故事:
千千萬萬世以來,我一直都在找尋神。我看到祂……有時候是離得很遠……我跑過去……等到我到達那裡的時候,祂已經再往後退一步,這種事一再一再地重複,但是到了最後,我終於來到了一個門,那個門上面掛了一個招牌: 「這是神所住的屋子。」
泰戈爾說 : 我第一次變得擔心,我變得非常煩惱。我兩腳發抖地爬上了樓梯,我正要去敲那扇門,突然間,在那一瞬間,我看到了………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December 15,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納馬誇人不吃野兔的肉,因為他們覺得野兔肉會使他們膽小,像野兔一樣,但是他們吃獅子肉,喝豹子或獅子血,以求獲得這些野獸的勇氣和力量。卡拉哈里游牧部落的人不讓孩子吃豺狗的心,怕豺狗的心會使孩子像豺狗一樣怯懦,但讓孩子吃豹子心,使孩子們像豹子一樣勇猛。東非洲的瓦戈戈人殺了一頭獅子,他就把獅子的心吃掉,為的是想要像獅子一樣勇敢;他認為吃母雞的心會使他膽怯。
當嚴重的疾病侵襲祖魯人的村莊的時候,術士就拿一塊非常老的豹的骨頭,或是老母牛、老公牛,或其他非常老的動物的骨頭,讓健康人和病人都吃,為的是要他們吃了這種骨頭,能活得像該動物那麼老。為了使年老的阿松返老還童,女巫米迪阿用長命鹿的肝比九代人還活得久的一頭母牛的頭煎成藥水注射到老人的血管里。…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December 15,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而類像的最為根本的內涵則是傳統的「韻味」的消失。所謂韻味,決定於唯一無二的存在,與必不可少的距離感。本雅明指出:韻味即在「非意願回憶之中自然地圍繞起感知對象的聯想。」「韻味的經驗就建立在對一種客觀的或自然的對象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反應的轉換上。……我們正在看的某人,或感到被人看著的某人,會同樣地看我們。感覺我們所看的對象意味著賦予它回過來看我們的能力。」(14)
而在當代社會,情況出現了根本的變化。其中的原因,與韻味本身的局限有關。這一點,梅·所羅門作出了深刻地揭示:「在大部分藝術形式里,都發生著一場無機物的欲望化過程,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的石化過程。人類的感覺,從主體-客體關係(我-你關係)里退縮回來,注入藝術品之中,這些藝術品也隨之變得神聖化、崇高化,被『韻味』所掩蓋。」(15)…
Added by 客家 庫 on December 15,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從文化源流上說,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蛇通常是靈異魔力的象征。在中國遠古神話中,諸神的手臂、耳朵或其他一些部位經常盤繞著某種蛇形,這恐怕也是東方文化的一個共同特征。例如,印度最高的創造神梵天的坐騎就是一條巨大的蟒蛇;此外,其他一些印度神也與蛇有關。…
Continue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December 15,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須熟讀古人佳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奔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琅琅可誦,引出一種興會來。
從這段話看,可知「氣」與聲調有關,而聲調又與喉舌運動有關。韓昌黎也說過:「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聲本於氣,所以想得古人之氣,不得不求之於聲。求之於聲,即不能不朗誦。朱晦庵曾經說過:「韓昌黎、蘇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從古人聲響學。」所以從前古文家教人作文最重朗誦。…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December 15,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關於設計分析的類似努力一直是研究的重點。
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多種新型服務結構的發展,使得傳統文化元素(包括色彩、設計,甚至具有尺寸的模型)的生成性設計成為可能。例如,基於古代物品的三維模型開發,可以生成獨特的圖案,用戶能夠進一步修改其特徵。用戶還可以利用多維版畫技術創造個性化的定制創意禮品流程。
他們還可以使用包括增強現實(AR)在內的工具,根據實物生成數字內容。
一個理想的應用場景可能是文化機構的創新銷售中心,因為這既可以增強游客與展覽的互動,又能帶來經濟收益。杭州的規劃服務平台軟件應用需要整合技術、設計和商業專長。…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December 15, 2024 at 10:25pm — No Comments
由於長期缺少著名學者書寫的系統闡釋這類術語的理論性文本,其又未出現在能引起所有人文學者關注的名著中,結果導致各行其是。所以直到2013年人文學科中這類術語的使用都是孤島狀態,使用者普遍缺少相互認知和交流,更缺少理論反思和觀點整合。所以在被使用幾十年之後,互象仍是個欠發達的理論術語,其理論能量和可能性都未得到應有發展。
二.定位互象
1、術語的選取…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December 15,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對詩的內容進行論述,他認為此光明不再是發散與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比一千個太陽還亮」。而困難的是保存此黑暗的清澈,防止不合宜的光明的混入,並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光明。接下來他引用老子的話:「那理解光明者將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也就是「知其白,守其黑」)來推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須讓自身沒入深深源泉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我們在這裡只談海德格爾在這裡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將東西帶到光明之下,叫做「知其白」,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照亮所有黑暗,而是去接近、保藏這個黑暗,即「要在白天看到星星」。
除了引用中國思想,海德格爾還通過藝術來表達他的哲學思想。他在…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December 15, 2024 at 9:54pm — No Comments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很多學科學的人可能還會認為學習科學哲學不但不必要,而且還是自找麻煩,為什麼要問那麼多難以回答又對科學研究沒有幫助的哲學問題呢?
藝術哲學對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來說,有什麼用處呢?…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December 15,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注意看那個追求未來滿足的沒有用,了解說你已經不再需要任何東西。不要延後。
希臘的神秘家戴奧真尼斯是人類意識稀有的開花之一。當亞歷山大大帝要去印度,他在途中碰到戴奧真尼斯。
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冷風颼颼地吹,戴奧真尼斯躺在河邊的沙灘上,光著身子在曬太陽……他是一個很美的人--當有一個很美的靈魂存在,就會有一種不屬於這個世界的美產生……
亞歷山大無法相信為什麼這個人會這麼優雅,他看得目瞪口呆,他說:「先生……」 在他的一生當中,他從來沒有對任何人叫過「先生,他說:「先生,你的風範給了我很深的印象,我想要為你做一些事,我能夠為你做什麼嗎?」…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December 14,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此外,藝術批評家在進行藝術評價的時候,不應帶有個人趣味、傾向和利益關係,他必須全身心地感受作品,並且設身處地地思考,設想藝術品所屬的時代社會環境,進入那個時代和地區的文化語境,考察和理解藝術家的思想,獲取和藝術家相通的觀點,再進行評價。唯有這樣才能贊成或反對一個藝術家,指出作品的優點或缺點、進步或落後。
在確保了藝術批評的合法性與方法論以後,丹納再次面向藝術品,提出藝術評價的標准。藝術即是藝術家對事物特徵的表達,要像評價藝術就要評價藝術表達的特徵,以及藝術的表現力。
藝術價值等同於特徵的價值,表現的特徵越重要,藝術的地位越高。
一方面,特徵的重要程度取決於它對抗毀滅的能力。…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December 14,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黑格爾美學中所說的「情志」(pathos)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即「使人的心情在最深刻處受到感動的普遍力量」,情志是具有普遍理性的情感力量,是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基本內容。黑格爾認為,情志是藝術的真正中心,它打動了每個人的心弦,情志能感動人是因為它是人類生存中的強大力量,它是藝術能引起共鳴感動人之處,自然環境以及其他外在事物都應該看作次要的、附屬的東西。很顯然,黑格爾較能深入作為種族的內在本質,即人的普遍理性(包括道德理性)的力量,而非只是人種的身心特質。時代精神是普遍的、有實體的力量,這個力量需要人物的個性來達成它的活動和實現,而這個人物的個性就是情志,具體來說就是人物性格。時代精神化為人的情志展開行動,因此,情志是涉及行動,這很明顯是類似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所說的,情節是悲劇的靈魂,而人物性格推動這個情節的發展。總之,黑格爾所謂的情志可以說是在個體(情感)中所蘊含的普遍力量(理性)推動(意志)世界精神的發展。…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December 14,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對泰德·庫瑟(Ted Kooser) ,我的認識和感念,最初不是來自這個美國詩人自己的詩,而是來自他在專欄引介別人的詩。專欄名稱《詩歌中的美國生活》(American Life in Poetry),每週分享某個當代美國詩人一首短詩。分享但不分析,寥寥幾句點到即止,語調懇摯親切,仿佛在跟朋友閒聊,令人錯覺認識了他很久。庫瑟在2005年發起這個專欄, 免費提供世界各地報紙雜誌轉載,是他擔任美國桂冠詩人期間推廣詩歌方式之一。這個專欄維系了15 年, 吸引了數百萬讀者, 直到2020年底, 才由同行美國牙買加裔詩人誇米·朵斯 (…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December 14,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這是你應該停止向外追求那些可以使你快樂的東西的時俟了。向內看。生命並非只是像它看起來的那樣,它 還有更多更多,多到數不清,但是你必須將你的臉轉向你自己。
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蘇菲故事。
有一個國王走出他的皇官去作晨間散步,在散步的時候,他碰到一個乞丐,他問那個乞丐:「你想要什麼?」
那個乞丐笑著說:「 你這樣問好像你可以滿足我的慾望!」
那個國王覺得被冒犯,他說:「 當然我可以滿足你的慾望 ,看你有什麼慾望,儘管告訴我。」
那個乞丐說:「…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December 14,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丹納所說的「精神氣候」有三個主要元素:環境、種族、時代。
「種族」是一個民族天生的傾向,猶太人精明、法國人浪漫,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精神與特徵;「環境」包括物質上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還有文化上的風俗習慣等;「時代」包括精神思想、社會體制與政治思想等。種族是「內部動力」,決定藝術的本質;環境是「外部壓力」,給予前進的動力;時代是「後天動量」,限定了發展的方向,三種元素同時作用,便形成了藝術的興衰流變。…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December 14,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比起「生意」,更是「療愈」
「月入XX萬」「收入夠買一輛車」,社交平台上的「代寫回憶錄」經驗帖,常常傳遞出「輕鬆賺錢」的感覺。
一位在上海高校從事創意寫作教學的青年教師向記者表示,就像「很多開寫作課的人,本身並不靠寫作掙稿費」,在互聯網上宣傳「代寫回憶錄很賺錢」這件事,有點接近這個套路,「也許主要也是靠教別人如何賺錢來賺錢吧」。變現途徑包括但不限於培訓課程、寫作提綱,更有人已經開出「AI+回憶錄寫作訓練營」。
事實上,代寫回憶錄,由於價格和內容標准不清晰,同時週期難以把控,從商業邏輯上說,遠未成為一門「好生意」。…
Continue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14,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偶像還常常是防病治病的一種工具;病魔或是誤認偶像為活人,或是被勸說被強迫進入偶像,真正的男人婦女則健康無損。所以西里伯斯的米納哈薩地方的阿爾福人有時把病人移到另一家去,他們在病人床上留一個枕頭和衣服扎的偶像。人們認為病魔會把這個偶像誤認為病人,結果病人痊愈。婆羅洲的土著似乎特別喜歡這種治病防病的辦法。所以,卡托固郭河的達雅克人遇到瘟疫盛行的時候,他們在門上掛一個木偶像,希望疫魔受騙,取走偶像,留下活人。波羅洲的奧洛雅朱人中,如認為病人是受魔鬼襲擊,就用面或米粉做一個偶像,當病人的替身,扔到床底下,病人就不受魔鬼糾纏。在波羅洲西部的某些地區,醫生通常是一個年老相信它的壞主意已經達到目的了,讓他走開,病人痊愈。
我們有了這些例證,就可以這樣推馬風俗的解釋,他說這種儀式是「最大的一次祓除」。…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December 13,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