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學術:擬象理論視野下的文創產業:機會與挑戰 下

3. 跨媒介敘事與符號擴展

布希亞的理論也幫助我們理解「跨媒介敘事」的可能性。在超真實時代,文化符號可以在不同媒介間自由轉換,並在流通中不斷增殖。例如《哈利波特》不僅是一系列小說,更是一個橫跨電影、舞台劇、遊戲、周邊商品的龐大「符號宇宙」。同樣地,中國科幻作品《三體》也在影視化、遊戲化和周邊文創的推動下,成為超越文本的文化現象。這種符號擴展的能力,使文創得以持續創造新的價值與市場空間。


4.創造沉浸式超真實體驗


文創產品與活動在「超真實」的框架下,能夠建構沉浸式的體驗。主題樂園、沉浸式戲劇、數位虛擬偶像等,都透過營造完整的符號環境,使消費者「進入」一個與現實平行甚至更具吸引力的空間。這種「體驗消費」正是後現代社會的重要趨勢,也為文創產業帶來巨大的商機。

三、超真實語境下的文創挑戰

1. 真實性的流失與商業化質疑

當文化被高度符號化並商品化,其真實性與深度可能受到質疑。一些「快閃式國潮」文創商品雖然短期內吸引消費,但常被批評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真正理解與尊重,淪為符號拼貼。布希亞所說的「擬象第三階段」恰好能解釋這一現象:這些符號掩蓋的不是現實,而是「現實已經不存在」的狀態。

2. 符號空洞化與消費疲勞

布希亞提醒我們,當符號遊戲不再與現實維持張力時,符號本身會變得單薄與無力。在文創市場中,如果產品僅僅依賴符號包裝,而缺乏創新與文化深度,最終將導致消費者的「符號疲勞」。這種空洞化風險不僅削弱了文創產品的持續力,也損害了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

3.文化挪用與倫理爭議

在超真實的遊戲中,符號被隨意移植與重組,這也帶來文化挪用的問題。例如,一些設計品牌將少數民族的符號元素簡單化,作為裝飾性圖案使用,卻忽略了其歷史與社會語境,往往引發倫理爭議。這種「去脈絡化的符號操作」揭示了超真實邏輯下的倫理困境。

4.文化價值的迷失

最後,當文創完全被「超真實消費」邏輯主導,文化可能被娛樂化與商品化所掩蓋,失去啟發性與教育性功能。布希亞認為,在擬象社會中,現實逐漸瓦解,只剩符號的循環。如果文創僅僅淪為「一次性符號消費」的工具,那麼文化的社會功能將被削弱,這是產業長遠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危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布希亞的擬象理論為我們理解文創產業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在超真實的社會中,文創活動能夠透過符號操作創造沉浸式體驗,拓展文化的敘事空間,並建構消費者的身份認同。然而,這一過程同時伴隨著真實性流失、符號空洞化、文化挪用與價值迷失等挑戰。

因此,文創的未來發展必須在「擬象的自由」與「文化的真實」之間尋求平衡:既要善用超真實邏輯帶來的創意空間與市場契機,又需保持對文化根基與社會責任的堅守。唯有如此,文創產業才能避免淪為單純的消費幻象,而真正成為推動文化持續生長與創新的力量。

參考文獻

• Baudrillard, J. (1981).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Paris: Éditions Galilée.

• Baudrillard, J. (1994).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S. F. Glaser, Tran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Kellner, D. (1994). Jean Baudrillard: 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Storey, J. (2018).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8th ed.). London: Routledge.

• 王曉明(2013)。〈布希亞的「擬象」理論與當代文化研究〉,《文化研究》,17(2)。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