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25 Blog Posts (34)

李苒玉·淺析袁宏道游記中的聲色美 2

「山益夾,水益束,雲奔石怒,一江皆飛沫,是為浪光之天」[4]1152,江水通過狹窄的山的間隙,一瞬間沖出山崖,表現出瀑布的噴薄之勢,隨之而來的是飛濤與激石相撞響徹山谷的轟鳴。其流動噴發的場面,時間上的疾速形成一種力量,有助於形成壯美。

袁宏道常將飛瀑之聲比作驚雷,「雷奔海立,聲聞數裡」[4]450。李白《秋於敬亭送從侄耑游廬山序》有「瀑布天落,半與銀河爭流,騰虹奔電,潈射萬壑」[5]之句。兩人所寫皆體現出瀑布速度的疾馳,力量的剛強,如彩虹轉逝的絢麗,如驚雷閃電一霎的光亮與驚駭。

瀑布之聲帶來的沖擊性,即使已過三日仍在腦海中留存,在夢中仿佛得聞。…

Continue

Added by 未知 非可怕 on January 26,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羅青詩選·敲門記——醉遇陶淵明

昨夜帶酒去看老師

(其實他也是我的酒友)

不料在竹籬笆外一頭醉倒

鬧不清究竟有沒走錯巷子認錯門牌

有沒敲門叫人,有沒把人叫起把門敲開

反正,一個踉蹌

便在一排彎腰想來撫我的柳樹前

栽了下去



咄,難不成真的醉了

……難為情哪……

我看到手中紅露酒內

有紅露的月亮自瓶底升起

散發醇厚清純的酒香

把四周的山樹村舍

醺得勾肩搭臂模糊成一片

爛醉做一團



月酒繼續上漲村子不斷下沉酒月

越升越高越圓越大我越沉越扁越

醉越小小至一粒菊花的種子*噗

通*落入紅露酒內驚起無數亂竄

的氣泡○○○從家家戶戶的窗縫

門隙冒了出來有如泡泡夢幻○○

○○迅速而短暫的紛紛飄浮上天

飄浮如月亮四周明滅不定的星群



喔,我是醉了,醉得太厲害了…

Continue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January 25, 2025 at 6:00pm — No Comments

楊格晴等:生命何以特殊?生命性對記憶的影響及認知機制 5

3.2.2.死亡凸顯



除了心理喚起之外,死亡凸顯(mortality salience)也是從喚起角度來解釋生命性效應的理論之一(Popp
& Serra, 2016)。同是喚起,心理喚起和死亡凸顯的側重不同,心理喚起強調情緒層面的喚起,而死亡凸顯指的是對死亡威脅的意識,更側重認知層面的喚起。相比無生命的物體,有生命的物體更能引起個體…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January 23, 2025 at 9:00pm — No Comments

劉宗迪·五行說源於曆法月令制度考 3

曆法制度以及與之相關的時空觀既然是先民們仰觀俯察、理解宇宙、經緯天地、領會曆史的基礎,那麼,他們進一步將之抽象化、形式化為一個包羅萬象的分類體系,不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嗎?正因為曆法分四時,天文定五方,因此,四時、五方就成為這個分類體系的基本圖式。總之,包羅萬象、囊括萬有的五行體系並非古人憑空虛構的產物,也不是從金、木、水、火、土五種勞什子中生拉硬拽出來的,而是從古人的質朴時空觀中自然生長出來的。也就是說,原始天文學和曆法制度,而不是金、木、水、火、土五材,才是五行大義真正的文化源頭和知識原型。

其實,如果不是囿於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字面而一味從五材的角度尋求五行的根源和來曆,放開眼界,公正的對待古代文獻中關於五行的記載,就不難發現五行體系和月令制度之間的淵源關係。…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22, 2025 at 4:00pm — No Comments

楊格晴等:生命何以特殊?生命性對記憶的影響及認知機制 4

注意捕獲機制也可以為其他研究結果提供合理解釋。例如,PoppSerra (2016)使用了與VanArsdall 等(2015)不同形式的配對聯想測驗:使用的詞對均為母語詞。結果發現在4種詞對(分別為生命詞-非生命詞、生命詞–生命詞、非生命詞–生命詞、非生命詞–非生命詞)中,被試對於「非生命詞–非生命詞」詞對的記憶效果更好,即詞匯的生命性削弱了母語詞對記憶。該現象可以通過注意捕獲機制進行解釋:…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January 20, 2025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李苒玉·淺析袁宏道游記中的聲色美 1

摘要:晚明的游記散文別具一格,其世俗化較前代更為明顯。作為明後期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並將其貫穿在行文之中。他的作品中描繪了游覽過程中的所聽所見:自然之景的聲與色及誘人之態,人們在盛大場面中的歡愉和在絲竹管弦中的沉醉,以及大膽描寫女性的熱情與浪漫。其所展現的聲色之美是作者獨

袁宏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具個性、最有特色的作家之一。作為明代反對復古運動的主將,他批評前後七子在文學創作上的模擬蹈襲之弊,在思想上受到王陽明、李贄等人的影響,並提出了性靈說。晚明山水游記直抒胸臆,風靡一時,出現了公安派、竟陵派等。袁宏道作為其中的代表人物,在游記中體現了自然與人性相結合的審美特征。本文分別從「聲」「色」的角度來探討袁宏道游記散文中的聲色美。…

Continue

Added by 未知 非可怕 on January 20, 202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4

當民族誌將自身界定為短暫性時,它並不將田野調查轉化為書寫,而是重新建立了一種持續發生的田野工作,並同時存在於多重場域與時間性之中。基於表演性(performativity)創造民族誌的介面,將引導我們探索多種書寫與文本的可能性,並尋求將文本的影響降至最低。



如今,創作者被視為一個「未被創造的形象」(uncreated figure),如同「無中生有」(ex nihilo)般誕生,而作品則被視為一種「存放之物」(creature-depository)。一種跨文本…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20, 202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劉宗迪·五行說源於曆法月令制度考 2

那麼,這種以「五」分類的結構是由何而來的呢?在五行體系眾多的範疇中,何者才是「五」數的客觀基礎呢?也就是說,在五行說的諸層面之中,那一層面的要素客觀地就具有這種「五」數特征並具有這種品類萬物、囊括萬有、經緯宇宙、貫穿古今的力量呢?

這只能是時間和空間,因為時間和空間是人類領會世界、認識萬物的基本形式。按東、南、西、北、中五方劃分空間和方位,源遠流長。這種觀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辭[2]。其實,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即東、南、西、北四方,而四方之所以又變成五方,是因為四方觀中已經蘊涵了五方觀,因為要確定四方,必須首先確定中央,因此,說四方,就已經意味著五方[3]。五時其實也只有四時,即春、夏、秋、冬四時,只在為了與五方「門當戶對」,故在四時之外畫蛇添足地生造了一個「季夏」,用來和「中央」匹配。總之,五方五時完全是從四方四時來的。…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7, 2025 at 5:00am — No Comments

J.G. 弗雷澤·信仰與巫術研究《金枝》(93)

Continue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January 17, 2025 at 1:30am — No Comments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3

書寫是一種區辨話語之意義與其脈絡的活動,即便是最簡單的描述性書寫亦然。當我們書寫時,我們會排除所有無法被文本化的意義——它們被推向邊界,而我們則定位所有制度所能夠生產的意義。在書寫的行動中,我們記住了語言體系,並使其變得當下可見。相比之下,在言語(speech)中,我們使用語言並推動它發生變化。我們透過多重意義來顛覆語言體系,讓其不斷更新,直到我們將其遺忘。…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14, 202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楊格晴等:生命何以特殊?生命性對記憶的影響及認知機制 3

除了生命性材料本身,生命性效應也能延伸到其他相關的記憶材料和范疇上。例如,個體對於生命性客體的來源信息(如,初始呈現在屏幕上時的空間位置和時間順序)的記憶同樣具有優勢(Gelin et al., 2018; Mieth et al., 2019)。生命性效應還能溢出到與生命性客體有物理接觸的其它物品上(Nairne et al., 2017)。另外,在動作序列記憶任務中,如果動作所施加的對象是生命客體(如用棍子敲打小狗三次),相比於動作所施加的對象為非生命客體(如用棍子敲打磚頭三次),被試對動作序列的記憶更准確(Loucks et al., 2020)。對陌生詞進行學習時,具有生命性意義的新詞比非生命新詞的學習效果更好…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January 13, 2025 at 5: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走「擬象網紅」路綫的政客 上

擬象網紅化的政治人物:後真相時代的政治風潮與風險

在布希亞的擬象理論、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的框架下,新一代政治人物的「網紅化」(或稱「擬象網紅政治」)正成為全球政治生態的重要特征。隨著社交媒體成為主要信息傳播渠道,政治人物越來越依賴「網紅策略」來吸引選民,而擬象政治的興起,將帶來一系列後果:現實政治的消解、民粹主義的擴張、議題的娛樂化,以及權力的情緒操控化。

1.…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January 13,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泰德:冬 晨

公路遠處,有一個農舍的窗口

以小而堅定的嗓音對著黑暗發言。

在這片沉寂裡,只有水壺在耳語

一圈藍色火苗襯著滿天寒星。

下雨的早晨

一個坐輪椅的年輕女人,

穿著黑色尼龍雨披,水珠滴答,

正推動著自己緩緩滾過整個早晨。…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anuary 12,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Sara Keller:艾爾福特城市精神(Erfurt-ness) 上

關於艾爾福特城市精神的一些思考——沿著梅斯特·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足跡

長期以來,生物學強調思想與大腦之間的關係——然而,這一觀點今日已受到認知神經科學與神經心理學研究的挑戰。[1]

嘗試將思想歸於人類身體內的某個物理位置,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如果我們試圖在更宏觀的社會層面上定位思想呢?某些思想與哲學方法是否可以與特定的地方聯繫起來?這篇短文旨在邀請大家思考…

Continue

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January 11, 2025 at 7:0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情動學理框架下的地方感性與五行關係 上

情動學(Affect Studies) 強調情感(Emotion)與情動(Affect)之間的關係,關注人與環境的感知、體驗和身體化(embodiment)互動。而地方感性(Topophilia, Place Sentiment),如段義孚…

Continue

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January 11, 2025 at 6:00pm — No Comments

潘知常:從形象到類像——關於當代審美觀念的轉換 9

大眾就這樣成為在觀看中遺忘掉自己的一群。在這個意義上,類像的被觀看,無異於慢性吸毒。而且,其後果有點象醉漢騎車,醉後一旦失去平衡感,不加速直行就會跌倒,腳一停止車子就會傾斜,結果只好盲目地用力踩登,結果車子便越來越快,最終仍難免跌倒。沉淪於類像的社會,其後果也只能如此。由此我們意識到:傳統美學的形象只是為了真實的再現或者表現現實,但是類像就不同了,對於它來說,現實根本就不存在。一方面,它是意義的消解,是把事先預設、簡化了的意義直接置於自身之中,另外一方面,則是能指與所指的嚴重分離,從此現實的意義被擱置起來。對於類像來說,最為重要的不是深層的意義,而是表面的幻像,而且是只有表面的幻像。例如封面女郎,就是這種除了美豔其餘一無所有的類像,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以炫耀形體為特征的影視明星、體育明星,也是如此。(25)…

Continue

Added by 客家 庫 on January 11, 2025 at 5:45pm — No Comments

劉宗迪·五行說源於曆法月令制度考 1

內容提要:五行說是中國傳統學術和思想的基本框架,不理解五行說的起源和實質就無法理解中國傳統學術和思想。但迄今為止人們對於五行說起源的探索都因輕信《尚書·鸿範》而誤入歧途,望文生義地從金、木、水、火、土「五材」入手稽考五行說的來曆。本文指出,《鸿範》不足為憑,而從「五材」出發闡釋五行說也本末顛倒。五行說是一個具有整體結構和功能的知識圖式,其結構和功能是無法從「五材」中引申出來的。…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1, 202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4

巴特強調文學作為自身的存在,集中體現在他對現實主義寫作不透明性的揭露。一直以來,現實主義寫作被人們認定是對現實的透明再現,這種「形式的透明性」既是作者的追求,也是讀者的信念。作為創作的訴求,出現了以加繆為代表的所謂「中性寫作」(neutral writing),一種「對最終可能達到『天真』(innocence)狀態的寫作模式的追求」。(Barthes,1968:67)對這種以「天真」為目標的中性寫作,巴特(以加繆的《局外人》為例)說「沒有什麼比白色寫作⑩ 更不真實了」。…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11,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J.G. 弗雷澤·信仰與巫術研究《金枝》(92)

Continue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January 10, 2025 at 9:0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馬斯克與AI挖史活動 上

馬斯克只用6個科技神童便挖透老美陳年史,說明了AI的威力。實際上,Alvin Toffler在他1980年出版的傳世大著《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中提到,美國因為掌握其他國家的資訊,包括政治人物的丑事,而可能操縱他們的決策。日本過去頻密更換首相,便是一個例子。



「丑聞輸出」、「互通辛騷數據」,會是一盤「好生意」。有些國家努力「調查」國內的丑聞,策略也是一樣的。美國有這方面的設備、技術與資訊,隨時可以和「可合作」的外國領袖理應外合,輸送軍情所需的知識。



對於他們敵對黨派過去支持上台的那些小國領導,他們自然不陌生。而小國領導也有他們的智囊,玩民粹政治(族群、宗教、國內肅貪.....)就是了,演好斗士的角色就是了。…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10, 2025 at 6: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