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APP: 走「擬象網紅」路綫的政客 上

擬象網紅化的政治人物:後真相時代的政治風潮與風險

在布希亞的擬象理論、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的框架下,新一代政治人物的「網紅化」(或稱「擬象網紅政治」)正成為全球政治生態的重要特征。隨著社交媒體成為主要信息傳播渠道,政治人物越來越依賴「網紅策略」來吸引選民,而擬象政治的興起,將帶來一系列後果:現實政治的消解、民粹主義的擴張、議題的娛樂化,以及權力的情緒操控化。

1. 擬象網紅政治:政治人物如何成為「內容」

過去,政治人物的公信力建立在政策、政績、意識形態之上,而在擬象網紅政治中,他們的影響力則依賴於流量、形象管理和社交媒體的敘事操控,形成一種「可消費的政治品牌」。

(1) 符號化政治:從政績到流量

流量取代政績:在擬象社會,觀看量、點贊數和社交互動成為衡量政治影響力的核心指標。即便缺乏實際政績,政治人物依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塑造一個「成功」的形象,例如:製造熱點話題,引導輿論風向,而非真正解決社會問題。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營造「親民」形象,讓選民更關注他的「人設」而非政策。利用視覺符號(穿著平民化、走訪市場、拍攝溫情短片)來塑造「接地氣」的形象。

政治人物的KOL化:他們逐漸變成一種網紅KOL(Key Opinion Leader),主打個人魅力、社交影響力,而非傳統的政治經驗或專業能力。例如:特朗普(Donald Trump):他是典型的擬象網紅政治人物,善用社交媒體(尤其是Twitter),將政治傳播變成一場「真人秀」。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從演員到總統,他的形象運作方式與傳統政治家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國家級網紅」,善於用影像塑造英雄敘事。

(2) 政策娛樂化:從治理到表演

政治內容短視頻化:在抖音(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等平台上,政策解讀被壓縮成30秒的視覺刺激,複雜的政治議題被簡化成「爽感」、「刺激感」或情緒化表達(如「打擊腐敗的狠話」)。

危機處理戲劇化:面對爭議,政治人物不再用理性辯論,而是用表演化的方式製造「可傳播性」:用煽情的方式回應批評(如眼淚、悲憤控訴)。通過直播展示「幕後花絮」來博取信任(如政府會議Vlog化)。利用「挑戰賽」或「網紅合作」增強自身流量(如參與流行挑戰活動)。

(3) 情緒動員取代理性討論

網紅化政治人物最擅長的策略是情緒化動員,而不是政策辯論。民粹化傳播:煽動性語言比複雜政策更容易吸引眼球,因此:他們更傾向於製造對立,如「我們 vs. 他們」、「人民 vs. 精英」。他們通過製造恐懼、憤怒、希望等情緒,讓選民產生歸屬感,而非真正解決社會問題。

身份政治的強化:在擬象社會中,政治人物通過社交媒體塑造自己的身份標簽(如「草根出身」「反建制」「女性主義者」),讓選民基於情感認同支持他們,而不是基於政策評估。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