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117)

賀念·存在的建基者:海德格爾論詩人對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性意義 8

在海德格爾對作詩的「照亮著的籌劃」所進行的時間性分析中,我們能同樣看到他在《存在與時間》所揭示的時間性結構,即:曾在化著的未來從自身放出當前,通過對民族的本真性語言所進行的結構分析,我們不僅看到了過去、當下與未來三個綻出維度都統一在民族的語言之中,而且看到了未來維度在民族的歷史時間中的綻出運動中何以同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38]…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5,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施晨露 趙亦婷:為老人代寫回憶錄 上

「銀髮力量」,這是上海《咬文嚼字》雜志評選出的2024年十大流行語之一。

「銀髮」借指老年人,「銀髮力量」指老年群體在社會各個領域產生的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流行語條目中,編輯部寫道,「銀髮」族詞語不斷發展壯大,如「銀髮浪潮」「銀髮市場」「銀髮經濟」等。

《咬文嚼字》雜志社評選出的「2024十大流行語」,「銀髮力量」位列其中。

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上海則是我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人口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記者發現,為老年人代寫回憶錄,正在一些社交媒體平台上成為垂直分類的熱搜。在上海部分社區,出現了教老年人寫回憶錄的培訓項目。…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4,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8

也許這就是情動理論的「未完成性」「對當下」的承諾,它根深蒂固有條不紊(或近似有條不紊)的行事方式:

努力找到對綻放空間的描繪(或闖入)可以一蹴而就而不是循序漸進地實現什麼的幸運時刻。假如可以那樣就好了。情動的承諾有:行動力的增加(情動力的擴張:去情動和被情動的能力)、開始「變得有能力」[8]51、身體與世界親和性的共鳴,以及對更多生命或生命本身的敞開。[9]或者以上都不會實現。正如勞倫·勃蘭特在本卷收錄的論文中所說,也存在著拖延和逐漸鈍化的下滑運動,即便是幸運時刻也「可能適得其反……情動氛圍的轉變不等於改變世界」(斜體為引言作者加)。…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4,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李公明·韓炳哲的「敘事的困境」1

韓炳哲,德國學者(Byung-Chul Han)在《敘事危機》(Die Krise der Narration,中信出版社李明瑤譯,2024年5月) 的「前言」,從一開始就指出了這本書的主題:「今天是一個大家都在討論和敘述的時代。不同之處在於,敘事主題的泛濫竟然暴露了一場敘事困境。



一種既無意義又無角度的敘事真空,充滿了「故事化」的喧囂。「(第三頁)作者在整本書的闡述中不斷深入探討的「敘事困境」是雙重的: 信息時代造成的敘事困境和故事時代造成的敘事困境,困境產生於信息和故事時代的潮流中。

然而,在這部以…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November 3,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王路《論關於認識本身的認識》5

這些表達明顯不同,有的好像是與主語聯系在一起談論,有的好像是與謂語聯系在一起談論,有的好像是與句子對應的說明,有的好像涉及句子表達的不同層次。表達方式雖然不同,卻有兩個共同特點。一個是不完整,即它們不是以「S是P」這種完整句式的方式出現的。另一個是,它們的使用方式使人覺得,使用者認為其表達方式是自明的,由此可以想見,使用者會認為其聽者和讀者也會覺得它們是自明的。這樣就會有一個問題:既然是不完整的表達,為什麼會是自明的呢?換句話說,為什麼似乎人們從來也不會認為這樣不完整的表達是有歧義的呢?在我看來,這主要是因為,「是」一詞的系詞含義是自明的,人們通常是在系詞的意義上理解「是」的。



這樣,以上表達雖然是不完整的,但是基於「S是P」來考慮,就會自動將它們補充完整,因而知道它們所說的是什麼意思。推而廣之,更為普遍的情況是,人們單獨談論「是」,把它作為對象來談論並形成獨特的討論,即所謂的「是」之問題或與「是」相關的問題(the problem of…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3,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蘇德超:哲學為什麼不能是一門科學 4

家更願意淡化學科基礎的形而上學屬性,把理論起點看成是公理、基本假設與約定。然而,公理有獨斷論意味,往往只意味著我們(目前)無法反駁;基本假設或約定則有工具論色彩:它們是基礎因為它們有用,它們有用因為它們是基礎——這樣便滑向循環。有學者指出:「要想從科學的理論體系之中徹底清除形而上學,循環論證又是不可避免的」,於是不得不區分大小循環。小循環是指兩者直接相互支持,並不可取。大循環可取,因為相互支持的鏈條足夠長。如,用化學鍵理論去解釋物理浸潤現象,又用物理學的電子理論解釋化學鍵。大循環的合理性意味著「一個科學理論能夠越多地支持其他理論,這個理論本身也就越多地被支持」,如此便取消了形而上學的必要性。科學共同體不免沾沾自喜:盡管一個偉大哲學家就對應一個主義,如柏拉圖主義、黑格爾主義,但科學中並不存在牛頓主義、門捷列夫主義。「主義只是爭論尚無結果的標志。」…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November 3,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J.G. 弗雷澤·信仰與巫術研究《金枝》(79)

為了避免背部疼痛,特蘭西爾維尼亞的薩克森人收割時,用割下的第一把谷穗緊束著自己的腰部。於此可見,谷精又被運用於治療或防護方面,不過是按原來的植物形態,而不是山羊或貓的形態罷了。…

Continue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1,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俞雪蓮·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3

主體我通過一個「視域」和「背景」來經驗他人,經驗一個「交互主體性的世界」,例如人們說同樣的語言、一同進餐等等。胡塞爾認為,只有在一個相互交流的主體的超越論結構中,我們才能夠經驗到一個包含公共事物的共同和共享的世界,才能擁有文化和語言領域的經驗。在此意義上,胡塞爾將世界稱為超越論交互主體性的成就,並將之刻畫為一個單子間和諧行動的共同體。莫蘭教授還指出,胡塞爾在其哲學的成熟階段,將其交互主體性思想納入到超越論領域,並討論一種超越論交互主體性的可能性。胡塞爾在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講稿」中指出,「超越論交互主體性是絕對的、唯一自足的存在之基,在此基礎上創建了所有客觀事物、客觀真實的存在事物的總體,以及每一個客觀的理念性世界及其意義與有效性。」

在胡塞爾看來,交互主體性是從「我是」(I…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November 1,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王路《論關於認識本身的認識》4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30, 2024 at 9:30a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8

巴塔耶的一大創見,在於他不僅極具前瞻性地研究這種關於消耗的理論,而且在這種理論與文學藝術之間建立了橋梁。在巴塔耶看來,文學本身也是獻祭的一種形式:「小說的虛構特性有助於我們去承受那些,在實際情況中也許會超出我們的承受能力、削弱我們的東西。」⑯也就是說,文學中的虛構不受現實的約束,作者可以在其中盡其所能地描寫各種放縱、失常、毀滅性的東西;而讀者會被虛構中的恐怖內容感染,在現實生活不受威脅的情況下,「享受它(災難)帶給我們的那種迷失感或危機感」⑰,暫時脫離現實,回歸存在的延續性,沉浸在一種「迷狂」(extase)之中。這一核心觀點,也被巴塔耶寫在了《天空之藍》的「前言」之中:…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30,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7

(1)這種中立性和前面提到的兩個論述相聯系———一是情動理論關注運動本身,而不只是位移,並且把位置看作運動偶然的產物;二是情動理論不急於下判斷和揭露意識形態,而是更耐心和專注於描述與計量,關注連續量變的過程。———譯注



一方面,情動理論在這里是一種「微光盤點」,如塞吉維克和弗蘭克就通過援引湯姆金斯強調文化理論進行范式轉型的可能性,不再局限於是/否,開/關的解釋和批判模式,而轉向捕捉更多樣現象及其強度的計量和描述模式。在說明幾種基本情緒時,「神經元放電」雖是情緒的開端和計量的開始,是一種開/關模式,但根據放電程度和變化方式卻發展出幾種在性質上相互區別的基本情緒。對「羞恥」情緒的考察不再局限於文化批判,而是轉向其生成和建構的積極作用及其過程。(見EveKosofsky Sedgwick,Adam FRank,〞Shame in the  CybeRnetic Fold:Reading Silvan…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30,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Brett McCracken:了解元現代主義(Metamodern)情緒 上

為什麼當我們審視當代流行文化——電影、音樂、電視、校園抗議、迷因(meme)文化和抖音(尤其是抖音)時,常常會想到「不連貫」這個詞?為什麼今天有那麼多事情讓人感覺隨意、斷裂、矛盾、無意義,完全沒有連貫的邏輯和目的?

部分原因在於,社交媒體與生俱來的非敘事性和隨機性,有力地塑造了一種精神分裂的文化意識。我們看到的世界就像我們看到的刷屏新聞一樣:一個接一個的隨機事件,它們曇花一現,很快就會被遺忘,帶給人些許娛樂和偶爾的共鳴,卻不能帶來持久滿足感的固定敘事。正如韓炳哲(Byung-Chul Han)在《敘事危機》…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October 29,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蘇德超:哲學為什麼不能是一門科學 3

幾乎在所有哲學問題上,哲學家都沒有達成一致。跟科學相比極為不同。數學家很少會在數學問題的答案上有不同意見,物理學家很少會在牛頓物理學結論的闡釋上發生分歧。哲學上的分歧卻比比皆是。一些學者將其概括為「哲學問題無定論」,大凡哲學問題,答案總不確定。這就提醒我們,跟數學或科學問題相比,哲學問題有不同性質。



三、思想面臨的三類問題:經驗問題、形式問題和哲學問題

在《哲學的目的》一文中,以賽亞·伯林明確將問題區分成三大類:經驗問題、形式問題和哲學問題,以顯示哲學問題迥然不同的特征。…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October 28,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6

作為可共享的(擬態)、作為粘附、作為集體、作為偶然性、作為臨界點或匯合點、作為潛能的內在性(未來性)、作為開放、作為包圍著陳詞濫調和傳統領域的動蕩不協調性,以及作為收納傾向的聚集地。以上的每個形態都以它們自己的方式把情動的「未完成性」說成它的「承諾」———沙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 、本·安德森( Ben AndeRson) ,以及勞倫·勃蘭特(LaRen BeRlant) ( 對勃蘭特來說,應該是「一系列承諾」)最直截了當地說出了這一點,而其他撰稿人只是暗示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在祖爾納茲(ZouRnazi) 的( 作為承諾的)…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27,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俞雪蓮·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2

社會世界的現象學

莫蘭教授繼而指出,正如心理學是新科學一樣,社會學也是二十世紀的新科學。在二十世紀,社會性維度受到廣泛關注,比如馬克斯·韋伯在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後期,有一些現象學家開始關注社會世界的構成,並產生了一批相當重要的現象學文本。



要討論「社會性」的現象學,就需要思考是什麼使得人類社會化。馬丁·布伯的《我和你》(1923)、馬爾庫塞對卡爾·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重新發現、亞歷山大·科熱夫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解讀、埃迪·施泰茵的《一項關於國家的研究》等作品,都是重要的研究成果。最為突出的是阿爾弗雷德·舒茨的工作。舒茨在《社會世界現象學》(1932)一書中討論了生活世界的四個維度,它們分別是:同時代人的世界…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October 26,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王路《論關於認識本身的認識》3

分析哲學產生之後,哲學討論的方式出現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是」不再是談論的核心概念,取而代之的乃是「真」。如果可以如上看到傳統哲學中也有關於真的探討,由於真與是相關,因而也應該是一個核心概念,則可以認識到,在與真相關的考慮這一點上,分析哲學與傳統哲學實際上是相通的。這主要是因為,分析哲學的主要特征是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而考慮語言的基本單位是句子,在這一點上與「S是P」乃是相應的。不同之處在於,由於從真出發來考慮,因而使真與句子的意義相結合。在這樣的考慮下,「S是P」顯然是不夠的。首先,它只是一部分語言表達的方式,比如它不能涵蓋行為動詞的表達。其次,它與真還不能完全對應,比如,它缺乏顯示真之條件的要素。因此分析哲學放棄了這種主謂句式,采納了一套可稱之為函數結構的、與真相應的討論方式,從而與傳統哲學的討論方式形成重大區別。…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26,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詩歌道說性

海德格爾的理論表明,詩歌具有「道說性」的創建本質。所謂「道說性」,是指詩歌通過語言揭示存在本身的意義,使語言成為一種原初的存在敞開方式。在此語境下,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種存在論意義上的行動。詩歌作為民族的「元語言」(Ursprache),具有奠基性的文化角色,通過語言塑造和傳遞民族共同的世界觀和存在體驗。

深化解釋「道說性」:



「道」:海德格爾借用中國哲學中的「道」意象,指一種原始的道路或引導性存在路徑。這表明語言不僅表述事實,也敞開存在的真理。…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October 2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5

荷蘭的威比克(Paul Verbeek)出版了著作《實事所做:對技術、方式和設計的哲學反思》(2005)。他擴展了伊德關於後現象學的涵義。他認為,現象學的新詮釋,不應當把人與世界的關係看做是前存在的主體與施加於對象世界的作用之間的關係,而應當看做為世界的客體性與主體性被構成的場所,主體性是由體驗和存在於世界中的主體組成的。世界之所是與主體之所是來自於人與實在的相互作用,人所體驗的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實在,人的存在是情境性的主體性。他認為,後現象學在於對人與世界的關係進行哲學分析,在這種相互關係中,主體性與客體性相互構建、共同構成起來。因此,人們所認識的實在不是實在自身,而是與人們一起構建的實在(reality-for-human…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25,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德勒茲的「夢」觀念

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夢」觀念涉及到他對無意識、欲望、影像和虛擬性的思考,尤其是在與他的電影理論和哲學體系的關係中。盡管德勒茲並沒有像弗洛伊德或拉康那樣專門探討夢境,他的思想中對「夢」的理解可以通過一些核心概念來加以探討,尤其是他對「生成」(becoming)和「虛擬」(virtuality)的看法。

夢與無意識的生成



德勒茲與瓜塔里(Félix…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October 25,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賀念·存在的建基者:海德格爾論詩人對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性意義 7

海德格爾完全是從一種特別的時間性出發來論述詩人對於民族共同體的作用,即詩人通過傾聽語言自身的言說,可以預先經驗尚未存在但將要存在之事,並將它帶向語言,帶到民族之中,而且讓這種「未來」自身歷史化,即讓它走進民族的歷史,從而對民族的當下存在形成一種指引。詩人作詩因而根本上具有本體論意義上的三重作用:



(1)顯示:讓尚未存在者顯示出來,讓其被看見。(2)保存:通過創作,此尚未存在者作為先行道說得以保存和拯救,只要我們閱讀詩歌,我們就可以在詩意語言中不斷經驗它,紀念它。(3)指引:對尚未存在者的紀念具有一種籌劃作用,它指引了民族共同體當下的生活,它作為一種「本真性」而給出了一種要求,一種應當。[32]…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24, 2024 at 4: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