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 庫's Blog (332)

胡安寧:文化資本:何以文化,何以資本?(5)

(三)文化資本存量與轉化率

在現有的有關文化資本研究的文獻中,文化資本向學業成就的轉化常被視為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即具有文化資本的個體相比於沒有文化資本的個體,會呈現某種學業優勢。但是,這一轉化仍可以進一步細化。例如,社會學者拉魯和合作者區分了文化資本獲取和文化資本激活兩個不同的概念(Lareau & Horvat,1999)。文化資本獲取指的是個體所擁有的文化資本的總量,例如,參加高雅文化活動的頻率或者對特定文化活動的熟悉程度。而文化資本激活指的是在給定的文化資本存量下,文化資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轉化為學業成就。如果借用經濟學的術語的話,這一區分本質上代表了存量和轉化率之間的差異(Oaxaca &…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23, 2022 at 9:03pm — No Comments

胡安寧:文化資本:何以文化,何以資本?(4)

(四)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

文化資本這一概念,強調的是個人所具有的那些“文化性”的屬性,例如傾向、態度、價值觀念、世界觀等。雖然其也是一種可以轉化為現實學業成就的資本,但文化資本的本質含義與人力資本卻是不同的。相比較而言,人力資本更加強調那些可以通過系統訓練獲得的技藝性的能力。然而,隨著文化資本概念的廣泛使用,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界限在不少學者那裏變得日漸模糊(Lareau & Weininger,2003)。例如,有學者從學習能力的角度來界定文化資本,從而討論了文化資本何以轉化為教育成就的問題(Yamamoto…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19, 2022 at 3:00am — No Comments

胡安寧:文化資本:何以文化,何以資本?(3)

三、文化資本的形成:未盡議題

如上文所述,文化資本的形成有賴於主流文化對多樣性的慣習進行分類和高下判別。針對這一過程,有四個研究議題有待進一步深化。



(一)制度環境…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18, 2022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胡安寧:文化資本:何以文化,何以資本?(2)

拉魯和魏寧格的分析比較貼切地反映了布迪厄的本意。順著這一思路,理解文化資本的關鍵或許並不在於文化資本“是”什麽,而在於文化資本能“做”什麽。那麽,這裏的問題就變成,為什麽文化資本可以將某些評價標準變得具有“壟斷性”呢?答案的關鍵就在於社會的主流文化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合法性(legitimacy)。從主流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化資本,可以發現,文化資本促成文化再生產的關鍵在於其將特定的慣習與主流文化進行了捏合,從而促成了慣習的兩次轉化。這一分析進路參見圖 1。



                                              …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18, 2022 at 7:02pm — No Comments

胡安寧:文化資本:何以文化,何以資本?(1)

內容提要:文化資本是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梳理了文化資本理論的內在邏輯,指出文化資本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標主流文化,對慣習進行了兩次轉化。之後,從文化資本的形成和轉化兩個方面,分主題討論了一系列未盡的議題。就文化資本的形成而言,本文分析了文化資本形成的制度環境異質性、文化再生產與文化流動之間的區分、文化資本脫離主流文化而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之間的勾連和分野。就文化資本的轉化而言,本文討論了在這一轉化過程中,文化資本優勢的相對性和絕對性、與個體相關的其他個體文化資本的介入、文化資本存量和轉化率之間的區分以及文化資本轉化對象的多樣化。最後,結合中國社會的現實,本文討論了形成中的文化資本發揮作用的社會環境、遏制文化再生產的制度設計以及以全教育過程為切入點來分析文化資本社會影響的必要性。

教育不平等是社會學研究者長期關注的議題之一…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17, 2022 at 4:00am — No Comments

繳蕊 譯 I雅克•朗西埃〈電影的距離〉(6)

什麽樣的身體可以傳遞文本的力量呢?這也是羅西里尼通過電視向公眾傳遞哲學家思想時所面臨的問題。他的困難不像主流觀念所說的那樣,是因為圖像的平庸對思想的深邃無計可施,而是在於,這兩者自身的密度抵制在它們之間建立起簡單的因果關係。所以羅西里尼必須給哲學家賦予一具獨特的形體,以便使觀眾在另一種形式中感覺到它的密度。通過明奈里的表演,電影藝術仍然是在兩種意義體制之間的這條道路上,在場面—以及歌曲—之中處理藝術與娛樂的關係。我們可以認為,一旦現代藝術的領軍者們將街頭雜耍的完美技藝與故事的陳舊情感對峙起來,“誰在哪里停止,另一個又在哪里開始”這一偽命題就已不復存在。而音樂劇的大師向我們展示了,所有的藝術工作—無論是不是大寫的藝術—都是在這兩者之間建立過渡聯系。純粹的表演是一種空想的界限,向著這個界限,形式的遊戲與故事的情感之間的張力無法消散地延伸,這就是電影的“影之藝術”(l’art des…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5, 2022 at 3:44pm — No Comments

繳蕊 譯 I雅克•朗西埃〈電影的距離〉(5)

本書嘗試著通過一組三重關係來分析其中的幾個方面。首先是電影與文學的關係,文學為它提供了敘事範本,而電影想要從中掙脫出來。還有電影與常常被認作藝術歧途的兩個極端的關係:一個是為了僅僅服務於娛樂而對自身能量的束縛;另一個則相反,是要放大能量,以傳達思想和給出政治教諭。…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4, 2022 at 7:00pm — No Comments

繳蕊 譯 I雅克•朗西埃〈電影的距離〉(4)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3, 2022 at 4:00pm — No Comments

繳蕊 譯 I雅克•朗西埃〈電影的距離〉(3)

電影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機器,它生產著社會中流傳的圖像,在這些圖像中,社會確定了其範式的今日,傳說的昨日,和它所幻想的未來。它還是一門藝術的概念,即一條不確定的分配界線,它將那些值得被當做偉大藝術王國中一員的東西從工業技術生產中分離出來。但電影同時也是一個烏托邦。它是一種運動的書寫,在1920年代,人們將它當作宏大的宇宙交響樂,當作對一種全面調動了藝術、工作和集體性的能量的典範表現來頌揚。最後,電影可能是一種哲學思考,一種關於運動、事物和思想的理論,就像在德勒茲那里,雖然他的兩卷著作每一頁都在討論電影及其運作方式,但這既不是一種理論,也不是一種電影的哲學,它本身就是一種形而上學。…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3, 2022 at 12:00pm — No Comments

繳蕊 譯 I雅克•朗西埃〈電影的距離〉(2)

毫無疑問,迷影如此運作是出於一種困境,這種困境來自對情感的理性,和在世界的衝突中為其提供政治導向的理性之間關係的思考。《慕理小鎮》(Moonfleet, 1955)中,小約翰·莫翰的微笑和眼神在他的假朋友傑瑞米·福克斯的陰謀中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形式。對一個在…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2, 2022 at 12:00pm — No Comments

繳蕊 譯 I雅克•朗西埃〈電影的距離〉(1)

雅克•朗西埃:“電影對我來說不是哲學或批評的對象。我和它的關係就是在這三個回憶片斷環繞下的一場相遇與距離的遊戲。它們事實上概括了三種我試圖在電影中討論的距離:電影與藝術的距離,電影與政治的距離,電影與理論的距離。”

本文選自法國哲學家論電影續編《要麽去愛,要麽孤獨》,本書從各種文獻中精選出法國哲學家的電影文獻25篇,包括米歇爾·福柯、羅蘭·巴特、莫里斯·梅洛龐蒂、讓·鮑德里亞、埃德加·莫蘭、吉爾·德勒茲、雅克·德里達、讓-弗朗索瓦·利奧塔、雅克·朗西埃、阿蘭·巴迪歐、喬治·迪迪於貝爾曼、貝爾納·斯蒂格勒等,這些文章、短評、訪談是二十世紀後期興起的電影哲學的重要文獻。(譯者繳蕊註)



一天,我得到了一個獎。打我中學畢業那時候算起,這還是頭一次。而且,是在意大利,我的書《電影寓言》(La Fable…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1, 2022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洪席耶《景色時代-美學革命之起源》(下)

洪席耶於「景色時代」、康德美學與法國大革命的共振中,體現了一種人類面對自然「共通的共感」,不僅撼動感性層面,如純藝術的視覺愉悅,更「震動了想像品味的智性能力」;也可以說,「景色時代」推向一種文明翻轉:「這個革命不只是簡單關於國家法律還是藝術規範,更是關於感知經驗的各種形式。」

現代性矛盾:美學主義之問題意識…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ne 30, 2022 at 6:00pm — No Comments

洪席耶《景色時代-美學革命之起源》(中)

「景色時代」、康德美學與法國大革命之共時迴響

洪席耶這本著作的真知灼見,更在於如何融會景觀畫蔚然興起、康德(Emmanuel Kant)美學發展與法國大革命三者之間的共時性脈絡。首先,洪席耶認為康德的美學研究和法國大革命在社會鉅變下共時發生,絕非偶然,而是康德以美學思考回應文明規範翻轉危機。洪席耶特別研究康德如何將非純藝術的庭園景觀,歸類於純造形藝術的範疇中,和景觀畫連結互補,成為一個時代藝術思潮。康德美學如此專注於精神性和自然的連結:「自然不只是簡單的材料,而更是一個構造模型,藝術甚至不確定可以與之相稱匹敵,這於是成為一種對自然、藝術和兩者關係的一個新理念。」與反自然美學相對,康德美學即沉浸在藝術與自然的關係探討中。…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ne 28, 2022 at 6:00pm — No Comments

洪席耶《景色時代-美學革命之起源》(上)

洪席耶在「景色時代」,望見了「美學革命之自然教導」,自然作為大塊無為,與無目的性的藝術共享一種自由平等的開放視野,更進一步說,「自然作為無作品的藝術家」,以其自發自由,「去除極端界線」,藝術還是自然,藝術家或藝術品,純藝術和非藝術界線變得模糊不清,進而無關緊要,展現一種超越界線的精神性(或是政治性)。

面對絕對主義美學宰制

現年七十九歲的巴黎八大榮譽教授-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2000年以來,以浩瀚的近三十本著作,不斷追問美學與政治的當代連結問題,不但於世紀肇始提出《感性分享》(Partage du…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ne 26, 2022 at 6:00pm — No Comments

湯擁華《激進與實用的詩學:朗西埃和羅蒂的對話》(7)

朗西埃真正想做的事,確實與羅蘭·巴特一脈相承:描述一種現代感覺形式。朗西埃拒絕“現代性”“現代主義”這類概念,也反對克萊門特·格林伯格所謂“媒介的真實”或者德勒茲所謂“純粹感性”,認為這些概念太強調藝術與環境、傳統的割裂,都是要使藝術分離於現實,而朗西埃強調藝術作品與日常生活之間既沒有感性的區別也沒有本體論的區別,換句話說,沒有藝術的本體論,只有歧感的本體論(ontology of the…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30, 2021 at 6:00pm — No Comments

湯擁華《激進與實用的詩學:朗西埃和羅蒂的對話》(6)

也就是說,文學性既是文學之為文學的依據,也是文學不能理所當然地自居為文學的原因。於是所謂“文學的政治”不得不一分為二:一方面,文學性就是平等,平等在美學語境中就是文學性;另一方面,為了保護文學這一獨特領域的政治能量,它又必須讓自己與其他——受到等級秩序左右的——領域保持一定的距離。換句話說,文學之所以看起來高高在上,恰恰因為它主張絕對平等。…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9, 2021 at 6:00pm — No Comments

湯擁華《激進與實用的詩學:朗西埃和羅蒂的對話》(5)

三、 誰之現代,何種文學性

羅蒂與朗西埃兩人都有一種大而化之的文學史觀。羅蒂提供了一個宗教文化——哲學/科學文化——文學文化的三部曲,作為最後階段的文學文化從19世紀開始,這是一種“通信者的文化,寫詩歌、小說、政論者的文化以及批評他人詩歌、小說及政論的文化”{31}。與之相對應的是,朗西埃有所謂“文學時代”(age of…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8, 2021 at 6: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