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範式的海洋 Oceans as the Paradigm of History 4

海洋空間

水流不僅以周期和順序的方式塑造時間,還通過區分空間和互動尺度塑造時間。地理學家最近提出了「濕本體論」(wet ontologies)的概念,通過研究海洋來打開一個三維垂直的體積世界,從而挑戰扁平化的領土觀念。海洋不僅通過各種流動的邊界跨越挑戰了以國家為基礎的現代領土權力概念,還在浩瀚的地球范圍內提出了到達、不穩定、抵抗、混合和分離的問題。

回到環保運動,我們來看看柬埔寨普雷朗(Prey Lang)森林居民的案例。多年來,為了抗議跨國公司對他們的森林進行砍伐和築壩,他們定期在金邊的主要廣場舉行示威活動,采用傳統的儀式和請願方式。2011年,隨著好萊塢大片《阿凡達》(Avatar)的熱映,他們與拉丁美洲和印度的其他幾個森林居民團體一樣,創造性地將自己的抗議形式與電影中虛構的藍皮膚納威人(Na‘vi,企業貪婪的受害者)的抗議形式相結合。

這種戲劇性的策略具有「環流性」,對於認識到《阿凡達》的意義是「轉世」的柬埔寨人來說,這是一種內屈式的回歸(an inflected return),這導致柬埔寨青年和民間社會以及全球環保組織的支持和動員大幅增加。通過與環流進程重新結合,並將其從地方范圍推向全球范圍,他們成功地制止了對環境的大量破壞,至少在過去十年中是這樣。

在空間上,海洋與陸地世界一樣,也分佈著各種區域。海洋中的溫度、鹽度以及海底和沿岸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水體的性質、有機物的形態以及生態群落的多樣性。北印度洋被阿拉伯海隔開於西側,被孟加拉灣隔開於東北側,這兩個水體之間的鹽度、大氣濕度和淡水流入量存在巨大差異。這也導致了海洋中和人類生活中的水體特性和生態多樣性差異。

雖然科學家們對造成這些差異的因素仍存在爭議,然而在孟加拉灣,洋流在印度尼西亞群島交匯,該群島標志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線。盡管如此,這些群島並沒有完全隔絕太平洋水域。來自太平洋的溫暖低鹽度表層海水補充了印度洋北部蒸發的海水,而這些被蒸發的海水則被季風帶走,為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帶來了豐富的降雨。

水域交匯的邊界類似於生態過渡區,它們位於不同生態區之間,具有豐富的異質性,比如濕地和雨林之間的過渡區。正如接下來所述,季風在影響這些地區的人類生活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創造了跨洲互動的機會。從中國沿海延伸到東非的偉大亞洲沿海海上貿易(即海上絲綢之路)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最初幾個世紀,這種貿易與季風模式密切相關。

從15世紀開始,在國際港口城市馬六甲,西南季風將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帶到這里。他們在那里等待著東北季風,帶來來自中國和東部地區的商品,然後順著相同的風返回。直到19世紀,歐洲商人也一直遵循這些模式,盡管他們的船只更加強調軍事化。

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的經典著作提出了海洋邊界區域的多樣性。在兩股洋流交匯的地方,尤其是當它們的溫度和鹽度差異巨大時,就會出現巨大的動蕩區域,海水從深處下沉或上升,海面上的漩渦和泡沫線不斷變化。上升流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營養來源。這些地方也有鹽度較高且相對平靜的區域。卡森觀察到,大西洋中部的馬尾藻海是一個被風遺忘的地方,被環繞著的強大水流所遺棄,唯一流入的是來自附近洋流的鹽水。盡管表面看起來似乎一片平靜,但即使在這種環境中,每年也會有來自遙遠海岸的雜草通過無性繁殖進行繁衍。

水域是流動的,沒有明確的領土邊界,但水流在水域內部和水域之間持續流動。因此,它們就像歷史空間的模糊邊界,可以被看作是多重邊界,或多或少地與各自的活動范圍相吻合。這里的「或多或少」指的是,許多歷史社會在發展其活動范圍(如社會、語言和經濟領域)時,更多地是受到地理和權力限制的影響,而另一些社會,如現代或當代社會,則更傾向於劃分其活動領域,超越了自然或社會融合的社區范圍——它實際上已超越了涂爾干(Durkheim)描述的機械團結(mechanical solidarity),進入了想象和想象社區的領域。

歷史地域往往是通過從底層自下而上地擴展東亞、東南亞等歷史地理相交的空間來構建的。卡皮爾·拉吉(Kapil Raj)將這種現象稱為「環流空間」,指的是由之前存在的網絡、機遇和文化共同塑造,但受制於權力結構和人為障礙的循環性質。這些歷史悠久的地區依然保持著密集和加速的互動流動,然而地區的實體性仍然是根本所在。


(原題:作為歷史範式的海洋 Oceans as the Paradigm of History;作者: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杜克大學歷史系;譯者:陳榮鋼;引用:Duara, P. (2021). Oceans as the Paradigm of History.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38(7–8), 143–166.)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