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寧:文化資本:何以文化,何以資本?(4)

(四)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

文化資本這一概念,強調的是個人所具有的那些“文化性”的屬性,例如傾向、態度、價值觀念、世界觀等。雖然其也是一種可以轉化為現實學業成就的資本,但文化資本的本質含義與人力資本卻是不同的。相比較而言,人力資本更加強調那些可以通過系統訓練獲得的技藝性的能力。然而,隨著文化資本概念的廣泛使用,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界限在不少學者那裏變得日漸模糊(Lareau & Weininger,2003)。例如,有學者從學習能力的角度來界定文化資本,從而討論了文化資本何以轉化為教育成就的問題(Yamamoto & Brinton,2010)。這種不同概念之間在內涵上的日漸重疊對文化資本的經驗研究提出了挑戰。究竟某一題器所測量的是哪種資本,學者們在理論上對這個問題存在爭議。因此,厘清文化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相互關系,應當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回到概念的本初定義,文化資本更加強調那些“日用而不知”的潛在的實踐邏輯(Reay,2004)。操作並使用文化資本的人甚至對於這種文化特質並不自覺,也無法言明。相比而言,人力資本的培養和訓練是更加明確的。掌握人力資本的個體在使用人力資本所涉及的技藝時必然是可言明的,極少存在“不自覺”和“不自知”的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資本的概念仍需要和人力資本的概念區分開來。


四、文化資本的轉化:未盡議題

文化資本轉化為現實的學業成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現有的研究中,這一過程通常被簡化為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間的某種雙元關聯性。但除此之外,仍有一系列的未盡議題需要討論。

(一)相對優勢與絕對優勢

長期以來,學者們將文化資本視為某種個人通過家庭環境所獲得的稟賦。這種稟賦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區別是“有”或“無”,即具有文化資本的個體和不具有文化資本的個體相比,在教育成就上有其優勢。但是,一個學生的文化資本在轉化成學業成就時還需要考慮其他學生的文化資本情況。如果一個班級中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很高的文化資本,那麽文化資本的價值是否還能夠體現出來呢?這裏的問題,本質上在於如何看待文化資本的優勢。傳統的研究對於文化資本的優勢的理解是將其看成一種絕對優勢,即文化資本的“有”和“無”問題。而將同輩群體的文化資本也考慮進來,看某一個體的文化資本在群體中的相對地位的時候,則采用了相對優勢的視角。在這方面,已有研究發現,文化資本的絕對優勢和個體的學業成就有正向聯系,但是與個體在學校環境中的表現與適應性之間不存在顯著關聯。相反,文化資本在學校環境中的相對優勢與學業成就之間聯系不大,但是卻和在校表現呈現正相關關係(Hu & Yin,2021)。可見,文化資本究竟是以一種絕對優勢還是以一種相對優勢發揮作用,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究的議題。

(二)個體文化資本與集體文化資本

自布迪厄以降,文化資本通常被視為一種個人層面上的變量。誠然,無論是對於高雅文化的接觸,還是對於具體文化產品的使用,都涉及個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文化資本轉化為教育成就的過程中,文化資本必然以個體為單位發揮作用。相反,每個人都會和周圍很多人產生密切的關聯,通過這種關聯,周圍個體的文化資本有可能間接地發揮作用,從而使文化資本的作用形式呈現某種集體性特征。這方面比較具有典型性的研究是大學招錄過程中的誌願填報。眾所周知,我國的大學誌願填報采用了層級而非平行的方式。因此,即使某個學生的高考成績優異,他或者她也有可能因為誌願填報的策略失誤和心儀的學校失之交臂。因此,志願填報是一個需要慎重對待的過程。近期的研究發現,這一過程需要調動的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文化資本,還有家長、好友和學校教師等的文化資本(Liu,2013)。大家“群策群力”,形成最後的志願填報結果。而這種填報結果直接決定了學生可否進入頂尖大學就讀。從這一研究案例可以看出,文化資本發揮作用的過程可以采取一種集體性的方式,當事人和當事人周圍的個體都可以把自身的文化資本“變現”到當事人身上。除了高考誌願填報,是否有其他的情境需要調動集體性的文化資本,個體性和集體性的文化資本哪一種更為重要,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Views: 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