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林斯基·媒介的深層時間: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聽和看的考古學 中

米開朗基羅在羅馬西斯廷教堂的創作

早期的虛擬現實系統CAVE


話雖如此,過往之事曾經都是具有時效性的事物。然而,我們不僅要理解歷史的存在,不僅要把歷史接受為一種責任和沉重的負擔。當允許歷史發展出一種特殊的吸引力價值時,我們需要一種不同的視角。我們不能只在新事物中尋找過去。從後者的角度來看,歷史是對連續性(continuity)的承諾,高揚人類不斷前行的旗幟。世間沒有新事,只是形式不那麼複雜,而過去的幾個世紀只是為了打磨和完善偉大的古老思想。


這種觀點來自一種原始的傳授,很枯燥,會耗盡人們迫切尋求改變的精力。現在,我們改變側重點,不要在新事物中尋找舊東西,而要在舊事物中發現新東西。

如果我們幸運地從舊事物中發現了新東西,那麼很多我們熟悉的東西都會變得陌生起來。在這本書中,我將嘗試以考古探索的形式來描述這種方法。 對於偉大的「世界機械師」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和他同時代的人來說,我們稱之為「我們的」星球只有不過六千年的歷史,像詹姆斯·烏雪(James Ussher,1581-1656)這樣的主教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

隨後,通過判斷地層沉積物的時間段,人們掌握了越來越多的地質變遷的證據。17世紀,阿塔納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在描述地下世界時使用了同樣的理論支撐。

18世紀,人們越來越質疑這種極短的年代學,而到了19世紀,地質學家們開始以百萬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直到到了20世紀,人們才絕對肯定地球的歷史跨越了數十億年。這樣的數字超越了我們的想象力,就像幾乎不可能想象存在無限的平行宇宙或不同時空一樣。

在18世紀至19世紀之交,地球的年齡遠遠超過了從前的設想,這一觀點在學術界和資產階級沙龍中成為一個時髦的話題。大尺度的時間結構和小尺度上的特殊性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

此外,重新劃定國家邊界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傳統的等級制度受到質疑,領土的穩固性開始失去了可靠性和舒適的熟悉感。 在德國,地質學家亞伯拉罕·維爾納(Abraham Gottlob Werner,1749-1817)曾經擔任礦業工程師,也是著名的弗萊堡礦業學院的講師。他率先系統性地研究了礦物和岩石,以及曾經覆蓋陸地部分的海洋。

然而,他既不能也不想寫一部地球的歷史。 比「水成論」(Neptunism)支持者維爾納更勇敢的是「火成論」(Vulcanism)支持者詹姆斯·哈頓(James Hutton,1726-1797)。哈頓是一位蘇格蘭富商的兒子,他通過生產有用的化合物來補充自己已經很富足的收入。他的財富為他在愛丁堡提供了舒適的生活方式,也為他提供了完全獨立於任何機構的旅行、研究和進行地質學實地考察的手段,以增進自己的知識樂趣。

【譯注】水成論主張地球一切的岩石都是在水中沉積形成的,強調水的沉積作用。水成論與火成論之間的爭論持續了幾十年,成為地質學史上著名的「水火之爭」。
更重要的是,他有時間把觀察結果寫出來並加以說明。1778年,哈頓出版了長達一千多頁的《地球理論》(Theory of the Earth)。1795年,他又出版了兩卷地球史,並且不再用舊的神學教條來闡釋。哈頓斷言,地球的歷史可以從「自然體」(「natural bodies」)在某一特定時刻的實際狀態中得到准確且科學的解釋,這種理論被稱為「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

【譯注】均變論認為,現今正在起作用的、改變地殼形態的力量,也同樣以基本相同的強度和方式作用於地質歷史的整個時期。因此,以往的地質事件可以用現今所觀察、認識到的因素和力量加以解釋。 此外,哈頓並沒有把地球的演變描述為一個線性的、不可逆的過程,而是描述為一個侵蝕、沉積、固結和隆起的動態循環,然後再由侵蝕重新開始循環。

在蘇格蘭的一些地方,他觀察到花崗岩並不是最古老的岩石,這和維爾納及其學生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看法一致。他認為,花崗岩之下是深層垂直的板岩地層,它們要古老得多。這些結論在哈頓的《地球理論》第二版中以一幅強有力的插圖呈現出來。在我們熟悉的、描繪地球表面的水平線下,板岩沉積物在深淵之下,遠遠超過了它們上面的地層。

哈頓《地球理論》第二版中的插圖

(陳榮鋼譯:西格弗里德·齊林斯基:《媒介的深層時間: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聽和看的考古學》[2006] Deep Time of the Media: Toward an Archaeology of Hearing and Seeing by Technical Means 作者:西格弗裡德·齊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歐洲高等學院哲學、人文與批判性思維部;譯者:陳榮鋼;來源:同名著作 [Deep Time of the Media: Toward an Archaeology of Hearing and Seeing by Technical Means,麻省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