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威爾遜是弗吉尼亞州西部礦工和洗衣工的女兒,她父母所受的教育都不超過初中二年級。她從小好學,本來不太可能成為一個激進分子。她父親去世的時候,她還在上小學。她19歲的那年,她媽媽傑茜遭遇了毀滅性的中風。當時傑茜才55歲,中風導致她半邊身體永遠癱瘓,再也不能走路或者站立。她擡不起手臂,面部下垂,口齒不清。雖然她的智力和認知沒受影響,但是她不能洗澡、做飯、上廁所或者洗衣服——更不用說上班了。她需要幫助。但是威爾遜當時還只是個大學生,沒有任何收入,和一位室友同住一套小公寓,根本沒辦法照顧母親。她有兄弟姊妹,但是,他們的條件並不比她好。除了去療養院,傑茜別無去處。威爾遜安排媽媽住進她大學附近的一所療養院。這個地方比較安全,人也很友善。但是傑茜不停地對女兒說“帶我回家”。
她不斷要求女兒:“帶我離開。”…
ContinueAdded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5, 2019 at 3:25pm — No Comments
負擔有大有小。他不喜歡謝莉為家里其他人做的飯菜。他從不抱怨,但他就是不吃,於是謝莉只得另外給他做飯。他耳朵不好,於是他把房間的電視音量開到令人頭腦發漲的程度。他們會關上他房間的門,但是他不樂意——狗沒法進出。謝莉簡直恨不得掐死他。最後,她發現了一種叫作“電視耳”(TV ears)的無線耳塞。路極其討厭耳塞,但是她強迫他使用。“那是救命稻草。”謝莉說。我不確定她指的是救她的命還是救路的命。…
ContinueAdded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5, 2019 at 3:24pm — No Comments
共同居住要求互相適應。很快,每個人都發現了幾代人更喜歡分開居住的各種理由。父母和子女的角色發生了改變,而路不樂意自己不再是家里的主人。而且他發現,自己比預想的更加孤獨。住在這所郊區的死胡同房子里,他一天當中很長的時間無人陪伴,附近又無處可去——沒有圖書館、音像店或者超市。
謝莉試圖讓他參與一項為老年人舉辦的日間項目,帶他參加他們的一次早餐會。他一點兒都不喜歡。謝莉又打聽到他們有時候會去快活林—— 一個距波士頓兩小時車程的賭場。路不喜歡那個地方,但還是答應去。謝莉非常興奮,希望他能交到朋友。…
ContinueAdded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5, 2019 at 3:22pm — No Comments
有一位女性患者,既年輕又漂亮,而且聰明過人,從17歲到21歲,她同數不清的男人有過曖昧關係——盡管對方可能在各個方面,都無法與她相提並論。她走馬燈似的與男人交往,而那些男人進入視線,又從其視線中消失。她的空虛感過於強烈,甚而沒有耐心去等待適合的男人出現,也沒有花時間去了解男人,並與對方培養感情。
一個男人剛從身邊走開,幾乎過不了一天時間,她就會與最新認識的男人打得火熱,毫不在乎對方具有怎樣的性格或人品。她甚至當著我的面,對認識的男人贊不絕口:“我知道,他沒有正當職業,而且經常酗酒。可是他很有才華,我也覺得他關心我。他就是我需要的、那種適合我的男人。” …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5, 2019 at 2:25pm — No Comments
確切地說,那是寄生心理。沒有別人就無法生存,意味著你是個寄生者,而對方是寄主。你們的關係和感情,沒有自由的成分。你們是因為需要而不是愛,才結合在一起的。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選擇一起生活罷了。” …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5, 2019 at 2:22pm — No Comments
對於某種事物長期的愛,使我們生活在精神貫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開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會歸於消失,而我們的心智就會成熟,愛不斷釋放,自我與世界的區別也越來越模糊,我們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隨著墜入情網的徹底終結,我們一次又一次產生狂喜,我們與所愛的對象真正結合。也許它不比墜入情網的激情更加狂熱,但它更加穩定和持久,也使我們更為滿足和愜意。以戀愛為特征的“高峰體驗”,和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邁斯勞所說的“高原體驗”不是一回事,後者具有的高度,既不容易突然顯露出來,也不至一下子消失,但你可以長久地停留在上面,而不會輕易地摔落下來。 …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5, 2019 at 2:20pm — No Comments
我的病人中有很多這樣的例證。A太太出於內疚乃至罪惡感,對丈夫言聽計從。她說:“當初和他結婚時,我沒有真正愛上他,我只是假裝愛他而已,我覺得對不起他,所以盡管他有很多缺點,我想我都應該忍受。我沒有權利去抱怨什麼,我欠他的太多了。”B先生則嘆息說:“當初沒有跟C小姐結成伴侶,我後悔莫及,不然我們的婚姻一定幸福。遺憾的是,我當時沒有死心塌地地愛上她,我以為她不是最適合我的人。”
D太太已婚兩年,突然莫名其妙地變得憂郁,她對我說:“我不知道我到底是怎麼了,總是提不起精神。可是,我的生活中沒有缺憾,婚姻也相當美滿。”幾個月治療過後,她才不得不面對現實:她和丈夫早已告別戀情,走出了墜入情網的激情階段。而長期以來,她以為戀愛時的激情才是一切。…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5, 2019 at 2:18pm — No Comments
由著名作家梁曉聲擔綱編劇的《知青》放映後,引起了許多不同的批評,大多集中在“真實感”的問題上。有的批評比較簡單,如“知青衣裝怎可能整齊如新?”與此相比,來自知青觀眾的批評則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細節。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對青少年思想形成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具有特別清晰、深刻的記憶,以至於終身難忘。知青對自己上山下鄉的生活細節便擁有這種性質的記憶。而這種記憶正是他們用以衡量《知青》中許多細節是否真實的實在對照。…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November 5, 2019 at 1:59pm — No Comments
“行。”他停頓了一下,又說:“前些日子……”可是,我又開始聽不懂了,盡管我拼命地把耳朵支起來。
“那麽,就從後天開始,拜托了”。那人終於結束了他的講話,我如釋重負地站起來。
一出門,我就問“保鏢”:“他嘰里咕嚕地說了一大堆什麽呀?”
“他講話太快,我也沒全聽懂。大意是說前些日子他們店雇了一個從臺灣來的學生做工,可是不能勝任工作,被他們辭退了。你一定得好好幹,賣點勁兒。”…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Style on November 4, 2019 at 9:57pm — No Comments
第二天放學之後,我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為了確保“首戰告捷”,我邀請了一位比我早來半年多的高班男生給我當“保鏢”。我們出了大門,沿著熙熙攘攘的大街一直朝前走。見到有招工廣告就停下來看看。
——這家不行。要求白天工作,正好是我上課時間。
——這家也不行。只要男的。
——這家麽…,一個小時五百日元,低了點兒。 …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Style on November 4, 2019 at 9:55pm — No Comments
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找工作就真象“撞大運”似的。可不是嗎,隻身一人,要在一個陌生的國家,與陌生的人們在一起,使用陌生的語言,做一種陌生的工作——那是一種什麽樣的狀況,又會是如何一番滋味呢?我想像不出來。卻又不知為什麽,總會不自覺地連想到舊社會到店鋪里去打雜的“小學徒”,或漂洋過海去買苦力的“華工”。心里有一股無名的恐慌。
然而,事實又明擺著:此時此刻,唯有此種選擇。 …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Style on November 4, 2019 at 9:54pm — No Comments
在日本,雖說可供出賣勞動力的“阿魯拜多”多如牛毛,但初來日本的留學生由於尚不熟悉新的環境,又嚴重地受到語言的限制,所以幾乎都是從“洗碗,刷盤子”開始做“阿魯拜多”的。盡管這種工作又苦又累,收入又低,可它簡直就成了大家謀生的“必由之路”。
除了洗碗刷盤子之外,還有沒有更好些,更理想些的路呢?我曾經希望過。而且那希望仿佛就在眼前,觸手可及。
“你的鋼琴彈得太好了,太棒了!”聽過我彈鋼琴的日本朋友全都交口稱贊,“你應當去宴會或婚禮上彈鋼琴。那種‘阿魯拜多’收入極高,工作又輕鬆,比你去刷盤子強多了”他們不光這麽說說,而且立刻就去幫我聯系這種“高極”工作。…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Style on November 4, 2019 at 9:52pm — No Comments
日語中”阿魯拜多”這個詞原本來自德語的“Arbeit”,意思是“學生等業餘時間所做的臨時工”。用中國話來說也就是“勤工儉學”或“打工”了。不過如今在中國,幾乎沒有“勤工儉學”這麽一說。在日本,由於“阿魯拜多”既是學生們的“生財之道”,又能相當程度地解決社會勞動力的來源,所以極為盛行。差不多每個日本人在其學生時期都或多或少地做過“阿魯拜多”。
可供學生們做的“阿魯拜多”比比皆是,特別是商業和服務行業。你只要隨便在街上轉一圈兒,就會看見許多店門上都張貼著招募臨時工的廣告。上面詳細寫著要求具體做什麽工作,一個小時付給多少錢,要男性還是女性,年齡限在多少歲等等。學生們便根椐自己的需要和條件去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干的“阿魯拜多”。 …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Style on November 4, 2019 at 9:49pm — No Comments
成年人有時會以理性和原則作為約束,控制自己不顧一切的狂熱行為——比如,心理醫生可能對病人產生戀情,病人也可能不自覺地把情感寄托在醫生身上,但是基於對病人的責任以及自己的身份,醫生必須在情感和行為上有所約束,維持自我界限的完整性,不能不負責任地把病人當成戀愛對象。為此,他們甚至要忍受難以想象的痛苦,這是理性和感性較量的必然結果。另外,不管自我約束如何嚴格,你只能控制戀愛進程,卻無法創造出戀愛的感受。戀愛的激情到來時,你可以憑借願望和意誌力做出反應,卻不能憑借它們創造戀愛的體驗。 …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4, 2019 at 6:15pm — No Comments
本人認為善即造福於人類的願望。這也就是古希臘人所說的愛人類,或者時下人們所說的“人文精神”,但其精確含義還要更深入一層。而善良,則是善的行為表現。善反映本質,善良作為現象而呈現。善良,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因為上帝本身就是“善良”。如果人失去了這種品格,他就不過是既可憎又可憐的卑賤的鼠輩。這種行善的品格也許會看錯對象,但卻永遠不會過分。過分的權勢欲曾使得撒旦墮落成魔鬼。過分的求知欲也曾使人類的祖先失去樂園。但唯有善良這種品格,無論對於神還是對於人,都永遠不會成為過分的東西。
善良的傾向是人性所固有的。這種仁愛之心就算不施於人,也會施之於其他生物。例如土耳其人雖然被認為是一個野蠻民族,但他們卻很善待狗和鳥等動物。據比斯貝克的記述,有一個歐洲人在君士坦丁堡,由於戲弄一只鳥,結果差一點被當地人用石頭砸死。…
ContinueAdded by 慕課師 on November 4, 2019 at 6:01pm — No Comments
身居高位者乃三重意義上的奴仆——君主和國家的奴仆、地位輿論的奴仆以及事業職位的奴仆。因而他們沒有自由,在人身、行動和時間上均失去了自由。
為謀得高位或者說為謀得治人之權而失去自己安排自己生活的自由,人性的這種欲望真的是匪夷所思!何況取得權勢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走上這條路的人要忍受許多痛苦,然而得到的卻未必不是更深的痛苦。
為了取得權勢,人們常常選擇卑劣的手段。但即使達到高位也往往擔心坐不安穩,一旦倒臺又經常身敗名裂。因此,這真是一件讓人感嘆的事情。正如古語所說:“既然已經不是當年之鼎盛,又何必尋找理由茍且偷生!”然而,識時務者又有幾人?人在官場,常常是在應該退時不肯退,想要退時已退不成。…
ContinueAdded by 慕課師 on November 4, 2019 at 5:53pm — No Comments
女友寫信來說:
“你在港心煩時,隨時可以飛來住幾日,聊天解悶,我的家就是你的家。”
“你千萬不要有孤獨的感覺,將來老了,咱們一起養老,有多少事可以一起回味,想想也溫暖可愛。”
“所以,你乾脆把我的家當做是你另一個家吧。”
這是最暖人心的一份新年禮物。我們是很要好的朋友,但以她的管家婆性格和我的獨行俠性格,兩個老太婆住在一起可能天天吵嘴。 …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November 4, 2019 at 3:28pm — No Comments
我十八歲時結識的一個女友,在一所精神病醫院里唱了一首歌。那個初夏的夜晚,我們沒有地方可去,只得躲到醫院的花園里。四周很靜,我頭一擡,就唱了。時過境遷,歌詞忘了,但我唱歌的神態很傷感。女友與我分離差不多二十年,斷了音信。
兩年前,我第一次見蓮,突然想起她來。以為是她在我面前,她也以花為名。
一年前,我和蓮一起去中藥店排隊買專治瘟疫的中藥,有人叫“薏苡仁”。我順聲去看,竟然發現那失散多年的女友站在櫃臺里,正在從藥箱里配一副副藥,雖然她戴著口罩,但我認出她來。 …
ContinueAdded by Dushanbe 杜善貝 on November 4, 2019 at 3:07pm — No Comments
其實,在特定意義上,“熱愛”就是一種偏執,就像“不愛江山愛美人”那樣。這種偏執不丟人。哲學闡釋學的分析表明,任何知識發生和拓展都始於一種prejudgment,可譯為前見/偏見。也只有在一個具體社會、文化、傳統中持續努力,也才可能有發現和洞見。至少有時,作者就得不管江湖上或市場上的風起雲湧,潮起潮落,就得一葉孤舟,“出沒風波里”(范仲淹)或是“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決意“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那才叫有“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即便“深藏”一句有點過於自戀。但也別以為只要執著、堅守、自信、努力,就會出成果,出好的和重大的成果。這都不是充分條件,只是個必要條件。只是說在別不計較最後結果,尤其是個人功名。否則,就是機會主義,想“賭一把”。這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領域。但也不僅在人文社科,在數學和自然科學領域也可能如此——想想數學家張益唐的堅持。是從小學課本上的故事“小貓釣魚”,我了解了“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這兩個成語的。 …
Continue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November 4, 2019 at 2:51pm — No Comments
其實,我相信,所有的中國學者都渴望受眾,中外受眾。除了極少數意識形態至上者乃至逆向種族主義者除外,中國學人不同程度地都盡力講述了他們理解的中國故事了。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努力的效果欠缺。有時是發不出聲來;有時,由於信號編碼的差異,發出的也沒法讓外國讀者聽進去,並聽得明白,暫且不說接受與否。怎麼辦? …
Continue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November 4, 2019 at 2:48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