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36)

彭吉象 ·試論電視專業化頻道的營銷策略 1

1

關於電視頻道專業化的問題,可以說是當前我國電視體制改革與進一步發展的熱門話題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頻道專業化是中國電視業實現跨越式飛躍的一次機遇,甚至有人將頻道專業化稱之為中國電視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顯然,電視頻道專業化已是大勢所趨。但是,電視頻道專業化也面臨著許多具體的困難與問題,面臨著多方面的制約與挑戰。正因為如此,對於剛剛起步的我國電視專業化頻道運作來講,借鑒海外電視業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尤其是引入頻道營銷的理念,應當說是十分緊迫,勢在必行的一個課題。



一、電視專業化頻道營銷是大勢所趨…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April 9, 2017 at 9:30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橘子不要哭

張潮的《幽夢影》

清代才子張潮,留給世人一本好書。它是一本靈巧、聰明、幽默的格言妙論。

我很喜歡看"語錄",所以推介《幽夢影》。手上的是民國舊書的影印本而已。那是多年前一位朋友K送給我留念的。今天坊間已有中英文對照本出版,但封面上寫他是明人。(翻資料:張潮,文學家,字山來,號心齋,安徽歙縣人,生於一六五零。曾任翰林孔目。以刊刻叢書為世人所稱——明亡於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止。那麼他應該是夾縫人了。)

不管是明末或清初,但《幽夢影》的佳句甚多。這三個字雖聽來溫柔婉約,如惺忪綺夢,卻是才氣橫溢。

都說香港語文程度淺,此書並不艱澀深奧,掀掀必有所得。摘錄一些句子:…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9, 2017 at 9:25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香蕉的屍斑

新鮮運到的香蕉,像只巨梳,顏色亮黃,肉體堅實,其實最不好吃,因為不夠香,而且有點澀。「有『雀斑』的香蕉才好吃呢!」這是會家子選擇。

這樣說有點俏皮,但較正確,或較恐怖的說法:——那些出現在香蕉身上的,應該是「屍斑」。

專家告訴我們,人死後,身體機能停止運作,血管會漸爆裂,血水滲出皮膚,形成褐色斑點。死去時間越長,屍斑出得越多。但肌肉受壓的部份,不會呈現屍斑,如仰臥而死,斑點便在身前;俯伏,則在背後.驗屍官據此可以推斷屍體的死因,死亡時間,和曾否被人移動過,協助破案。

說回水果吧。…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9, 2017 at 9:25pm — No Comments

火龍果

火龍果介紹 因其肉色不同果肉可分成紅色、白色、黃色三種。紅肉稱為紅龍果,白肉稱為玉龍果,黃肉稱為黃龍果。火龍果因其外表肉質鱗片似蛟龍外鱗而得名。因其果型小巧圓潤,顏色紫紅艷麗,樣貌非常可愛,而被世人稱為“天香一號紅龍果”,又稱“中國抗癌水果之王”,因目前國內種植面積極少,且品質十分優良,口感極佳,原產於北美洲熱帶。

量天尺是一種蔓騰類仙人掌屬的熱帶植物,原產於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瓜地馬拉、巴拉馬、厄瓜多爾、古巴、哥倫比亞等地,不僅以長壽、強韌及美麗著稱,更有絕佳的營養美容來源。當地廣泛流傳的傳說中指出,量天尺是一種強而有力的營養象征,阿鶿特克人的一則傳說中便細述了量天尺對一名婦人具有多大的力量,當一位貧苦的阿鶿特克婦女在熱辣難忍的沙漠中迷路,疼痛而呼救無門,處境十分危險,正在她陷入絕望奄奄一息,幻覺中慢慢進入另一個世界的路上……悠悠中聽到一股上天傳來卻十分清晰有力的聲音!…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9, 2017 at 9:24pm — No Comments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25章)

第二十五章·新儒家:理學

程頤死後只有二十二年,朱熹(1130—1200年)就生於今福建省。這二十年中,政局變化是嚴重的。宋代在文化上有卓越成就,可是在軍事上始終不及漢、唐強大,經常受到北方、西北方外部部落的威脅。宋朝最大的災難終於到來,首都(今開封市)陷於來自東北的通古斯部落的女真之手,被迫南渡,1127年在江南重建朝廷。在此以前為北宋(9 60—1126年),在此以後為南宋(1127一1279年)。



朱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9, 2017 at 9:23pm — No Comments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24章)

第二十四章·新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新儒家接著分成兩個主要的學派,真是喜人的巧合,這兩個學派竟是兄弟二人開創的。他們號稱“二程”。弟弟程頤(1033—1108年)開創的學派,由朱熹(1130—1200年) 完成,稱為程朱學派,或“理學”。哥哥程穎(1032一1085年)開創的另一個學派,由陸九淵(1139—1193年)繼續,王守仁(1473一1529年)完成,稱為陸王學派,或“心學”。在二程的時代,還沒有充分認識這兩個學派不同的意義,但是到了朱熹和陸九淵,就開始了一場大論戰。一直繼續到今天。…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9, 2017 at 9:23pm — No Comments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23章)

第二十三章·新儒家:宇宙發生論者

公元589年,中國經過數世紀的分裂之後,又由隋朝(590一617年)統一起來。可是不久隋朝又被唐朝(618—906年)取代,唐朝是一個強大的高度集中的皇朝。唐代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中國的黃金時代,媲美漢代,在某些方面超過了漢代。

儒家經典占支配地位的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於622年重建起來。62S年,唐太宗(6 27—649年在位)命令在太學內建孔廟;630年,他又命令學者們準備出儒家經典的官方版。這項工作的一部分,是從前代浩繁的註釋中選出標準的註釋,再為標準註釋作疏。然後皇帝以命令頒布這些經典正文及其官方註疏,在太學裏講授。以這種方式,儒家又被重新確立為國家的官方教義。…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9, 2017 at 9:15pm — No Comments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22章)

第二十二章·禪宗:靜默的哲學

“禪”或“禪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譯,原意是沈思、靜慮。佛教禪宗的起源,按傳統說法,謂佛法有“教外別傳”,除佛教經典的教義外,還有“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的教義,從釋迦牟尼佛直接傳下來,傳到菩提達摩,據說已經是第二十八代。達摩於梁武帝時,約520—526年,到中國,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禪宗傳述的宗系

達摩將心傳傳給慧可(486—593年),為中國禪宗二祖。如此傳到五祖弘忍(605—67…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9, 2017 at 9:14pm — No Comments

錯過 / 郭麗華

陽台上那盆曇花已冒出了小小的花苞,於是我留心期待著一個花開的夜晚,每花的時候都叮嚀自己可別錯過了。

但是一忙起來竟然真的錯過了!待到第二天清晨倏地想起,急急推門出戶,那已經綻放過的花朵,一如垂頭斂翼的鳳凰,倦然冷冷的不見一絲神采。想昨夜留它獨自在漆黑的露台上,淒清寂寞地燦燦爛爛,我心中湧現滿滿的痛惜與歉疚──我豈止錯過,分明是辜負了!

然而這還是無心,有時候錯過簡直是有意的。在黃山度蜜月的時候,我們住在山上的一個院落裏,直潭在右,彎潭在左、中間一大片谷地,開門俯視,清溪如帶,蜿蜿蜒蜒地流下碧潭。四周峰巒起伏,天晴時層層數去,可見青山九重。有回清早,他在陽台喊:“快起來看雲,那些雲排著隊出谷了!”…

Continue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April 9, 2017 at 9:02pm — No Comments

但願破衣裡面是人 / 農婦隨筆選

和阿波閑聊,他忽然說:“農婦,過去你總是穿得破破舊舊的,現在比較好多”他說得對,我常穿最謙價布料做的衫褲,穿“癩痢頭兒子”嫌窄的舊衣,近幾年,阿芝學會了剪裁,才給我縫了幾件像樣的衣裳。

我認為衣服是用來蔽體保暖的,別無任何意義。而人究竟是愛美的動物,在服裝有刻意求美,是天性,也能添一些生活情趣。所以我很讚成別人穿得漂亮。有些人很考究服裝,有閑、有錢,也有人伺候,大可講究一下衣著的藝術,卻不是代表他們的身份。

前幾天,有個年輕人來信告訴我,他從書店所買的英前首相希思的著作中,見希思盡管穿一身質料和款式奇舊的西裝,卻掩飾不了他那種氣派。…

Continue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April 9, 2017 at 9:02pm — No Comments

燈下拾豆 / 劉心武

“處女作”的說法不知自何時始。其實,既“作”,則已非“處女”。

倘若為“處女”,則應尚未有“作”。

第一篇作品的印行,應是靈魂為所愛獻出的童貞。

當文思湧來,而一疊紙平鋪在你面前,你手中握著筆時,你要毫不猶豫地開始寫作。

也許你會寫得很糟。但沒有哪個上帝有權限定你必須寫得出色。…

Continue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April 9, 2017 at 9:02pm — No Comments

蘇雪林·春

記得法國作家曹拉的約翰戈東之四時曾以人之一生比為年之四季,我覺得很有意味,雖然這個譬喻是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人說過了。但芳草夕陽,永為新鮮詩料,好譬喻又何嫌於重覆呢?

不陰不晴的天氣,乍寒乍暖的時令,一會兒是習習和風,一會兒是蒙蒙細雨,春是時哭時笑的,春是善於撒嬌的。

樹枝間新透出葉芽,稀疏瑣碎地點綴著。地上黃一塊,黑一塊,又淺淺的綠一塊,看去很不順眼,但幾天後,便成了一片蓊郁的綠雲,一條綴滿星星野花的繡毯了。壓在你眉梢上的那厚厚的灰黯色的雲,自然不免教你氣悶;可是他轉瞬間會化為如紗的輕煙,如酥的小雨。新婚燕紫,屢次雙雙來拜訪我的矮椽,軟語呢喃,商量不定,我知道它們準是看中了我的屋梁,果然數日後,便銜泥運草開始築巢了。…

Continue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April 9, 2017 at 9:02pm — No Comments

梁漱溟《我的人生哲學》(9)

一個人的生活

生活是最普泛最尋常的事,草木也生活,鳥獸也生活,小孩子瘋顛白癡諸般神經病者也生活。他們的生活都很容易——並不是說他們很容易生存,是說他們生活的時候很沒什麽疑難。因為什麽沒有疑難?因為他們的生活是用不著拿意思去處理的,若是一個人的生活就難得很。

他是一個人,你是一個人,我是一個人,我們都是一個人,不是不是人,不是一個以上兩個三個的人,也不是一個以下大半個小半個的人。倘然是一個人,這很難很難處理的事就加在了我們的頭上,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我怎麽樣去生活?

我怎樣去生活?倘然我沒有打好主意,我一步都走不了。我應當到大學來作教習不應當?很是疑問。豈但如此,我今天的飯應當吃不應當吃?很是疑問。我的眼應當睜開看天看地不應當?很是疑問。並不是不成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Kaki Bukit on April 9, 2017 at 8:57pm — No Comments

梁漱溟《我的人生哲學》(8)

道德為人生藝術

普通人對於道德容易誤會是拘謹的、枯燥無趣味的、格外的或較高遠的,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按道德可從兩方面去說明:一面是從社會學方面去說明,一面是從人生方面去說明。現在我從人生方面來說明。…

Continue

Added by Kaki Bukit on April 9, 2017 at 8:57pm — No Comments

梁漱溟《我的人生哲學》(7)

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按我的解釋,道德就是生命的和諧。普通一般人對道德有三種不同的誤解:

(一)認道德是拘謹的。拘謹都是牽就外邊,照顧外邊,求外邊不出亂子,不遭人非議,這很與鄉願接近。所謂道德,並不是拘謹;道德是一種力量,沒有力量不成道德。道德是生命的精彩,生命發光的地方,生命動人的地方,讓人看著很痛快、很舒服的地方,這是很明白的。我們的行動背後,都有感情與意志的存在(或者說都有情感要求在內)。情感要求越直接,越有力量;情感要求越深細,越有味道。反過來說,雖然有要求,可是很迂緩,很間接,這樣行動就沒有力量,沒有光彩。還有,情感要求雖然是直接,可是很粗,也沒有味道。…

Continue

Added by Kaki Bukit on April 9, 2017 at 8:57pm — No Comments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 (第七章 / 第七節)

由這點開始,此思想串列即進行一系列的變形,我們再也不能把它們認為是正常的精神程序,最後導致一個令我們驚訝的結果(一個精神病理學上的構造)。下面我將列舉這些程序:



①每一個單獨的思想強度都可以全部釋放,由一個思想傳給另一個,因此某些概念形成時,即被賦予極大的強度(請見第六章 丙節)。又因為這過程可以數度重覆,所以整個思想串列的強度終於會集中在一個思想元素上。這是我們熟悉的夢運作的"壓縮"。凝縮作用是我們對夢產生如此迷亂印像的主要原因,因為在我們已知的正常與能夠到達意識層的精神生活中找不到相類似的東西。在正常的精神生活中,我們也能找到一些概念--屬於整個思想串列的結果或癥結--它們亦具有高度的精神意義,但是其價值卻並不以任何對內在知覺來說是明顯的感覺狀態表達出來。另外,在凝縮作用的過程中,每個精神的相互聯系都變為概念內容的強化。…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April 9, 2017 at 8:52pm — No Comments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 (第七章 / 第六節)

戊、原本的與續發的步驟--潛抑

為了要更深入地了解夢的心理,我給自己找來一個極其麻煩的事情--對這件事來說,我的解說力量是很不夠的。我一方面只能把這些覆雜而又同時產生的元素,一個個地加以描述(不能同時進行),一方面在描述每一點的時候,又要避免預側它們所依據的理由。像這一類的困難,都是超出我的力量所能解決之外。在敘述夢的心理時,我已經忘了提出這些觀點的歷史性發展,對這些我必須予以補償。雖然我對夢這問題的探討方向,是根據以前對心理癥病患的研究而定的,但我並不想把後者當作我目前這工作的引證基礎,雖然我一直想這麽做。不過我卻想以反方向進行,即以夢來做為對心理癥病患心理研究的探討方向,我知道讀者所將遭遇的許多困難,不過我卻找不到什麽方法可以避免這些困難。…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April 9, 2017 at 8:44pm — No Comments

戴建業:全球戰略:文化與商業合謀

——讀《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爭》之一

讀法國社會學家弗雷德裏克•馬特爾的《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爭》,比看《中途島之戰》之類二戰片還讓人緊張。早在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這個概念之前,尼克松就寫了一本《不戰而勝》,但尼克松說的是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抗,得意洋洋地宣告將以西方的勝利結束冷戰,“軟實力”強調的則是文化實力的較量,它預示著世界文化戰爭將全面打響。雖然局部還免不了戰火硝煙,但全球的大趨勢已經從武力征戰進入到文化征服。《主流》“論述了全球範圍內文化、媒體領域的地緣政治”,尤其是描述了美國如何通過文化的全球傳播實現它實力的全球擴張。…

Continue

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April 9, 2017 at 5:49pm — No Comments

戴建業:藝術:不是“一流”就“不入流”

——讀《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爭》之二

我們不能將美國文化在全球的風行,只是歸結為美國人高明的商業推銷手段。文學、電影、音樂、舞蹈等藝術,光憑吆喝絕不會吸引任何人光顧,只有對他的文化產品十分著迷,別人才會為他的產品自願掏錢;美國人要想實現對世界的文化征服,首先他們的文化產品就得讓世人心服口服。我無法認同中國《參考消息》所謂“流行文化的傳播已經與藝術創作無關,而是關乎國家形象,關乎國家戰略”的診斷,這是對《主流》一書過分的政治解讀。商業與藝術並非水火不容的死對頭,主流文化是商業的也是藝術的,而且首先是藝術的,其次才是商業的。從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行情就可以看到:文化產品在藝術品味上越酷,藝術家口袋裏的錢就越鼓;只有在藝術上創作出精品,才能在文化市場上成為贏家。…

Continue

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April 9, 2017 at 5:48pm — No Comments

郁達夫·清冷的午後(上)

曇雲布滿的天空,在萬人頭上壓了幾日,終究下起微雪來了,年事將盡的這十二月的下旬,若在往年,街上各店里,總滿呈著活氣,擠擠得不堪的,而今年的市況,竟蕭條得同冷水泉一樣,過了中午,街上還是行人稀少得很。

聚芳號的老板,同飽食後的鴿子似的,獨據在櫃台上,呆呆的在看店門外街上的雪片。門面不滿一丈寬的這小店里,熱鬧的時候也有二三十元錢一日的進款,長得眉目清秀的婦人。看了她那種活潑的氣象,和豐肥肉體,誰也知道她是這位老板結合不久的新婦。尤其可以使人感得這一種推測的確實的,是她當走上這位老板面前之後的一臉微笑。

“雲芳!你在這兒看一忽店,我出去和震大公司結帳去。萬一老李來,你可以問問他昨天托他的事情怎麼樣了?”…

Continue

Added by 朋豐 婆鳳 on April 9, 2017 at 5:46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