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春天,西湖,花開滿園。
整個賓館是個小砂嘴,伸入湖中。我的窗子虛懸在水波上,小水鴨在遠近悠遊。
清晨六時,我們走出門來,等一個約好的人。那人是個船夫——其實也不是船夫,應該說他的妻子是個船婦。而他,出於體貼吧!也就常幫著劃船。既然長在西湖邊上,好像人人天生都該是劃船高手似的。
昨天,我們包了他的船一整天。中午去“樓外樓”一起吃清炒蝦仁和叫化雞,請他們夫婦同座同席。他聽說我們想去蘇州,便極力保證他可以替我們去買船票,晚上上船,第二天清早就到蘇州。他說他有關系,絕對可以買到票。…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August 1, 2017 at 12:26pm — No Comments
——抵抗塞車三招
“自己開車,那好,那方便。”
每次有人對我這麼說,我就苦笑。開車方便,對,但只限於“方便的時候”才方便!一旦碰上“不方便的時候”,你真恨不得毀車而去。這才想起北歐神話裏有些技藝特巧的侏儒,他們制造的戰艦,不用的時候竟可以折成火柴盒大小。人家北歐說故事的人早想到了,我們現代的汽車制造廠怎麼這麼笨!
每次陷在車陣裏,我就反覆對自己說:
“餵,你這個倒黴的家夥,你已經夠倒黴了,千萬別生氣喔!你一旦生了氣,那就形成二次傷害,那叫‘禍不單行’,那你就更倒黴了!”…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August 1, 2017 at 12:25pm — No Comments
走進歷史,回到從前的八丁燕帶 Bestari Jaya Bersejarah 八丁燕帶新村是位於雪州瓜拉雪蘭俄縣內的一個小鎮,從吉隆坡向西方走大約一個小時車程,經過甲洞,雙溪毛儒和依約新村,便可到達八丁燕帶。
(Batang Berjuntai Socfin Estate 1903 來自印度的膠園工人)…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August 1, 2017 at 12:24pm — No Comments
四、現代小說家的誕生 …
Continue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August 1, 2017 at 12:23pm — No Comments
1966年 28歲 男 S市某科學院科研人員
一下子打懵了--買了一套英文版的《毛澤東選集》--精心地塑造自已,不做罪人,也不做紅人--鄭板橋的四個宇"難得糊塗"--這次叫作有驚無險--一種很荒誕的感覺
我的經歷很平淡,沒有大喜大悲,高潮低潮。你寫東西需要情節,可是我幾乎沒有什麽情節。但我找你,是有滿肚話要說--這沒情節,是我自己制造的。就像有些小說或電影,故意沒什麽情節。可一個人在"文革"大風浪裏,要使自己沒任何情節,談何容易?這需要很清醒、很精心的設計。我先說說,我為什麽要這樣做--…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 2017 at 12:21pm — No Comments
魏晉以來,社會動亂,士人追求感官刺激與肉體上的享樂,此時笑逐漸與思考脫鉤, 從經學史書諸子中獨立 出來,變成單純的笑。於是在曹魏時期出現了第一個笑話集——邯鄲淳的《笑林》。此書三卷,已佚,從現在輯本來看,都是單純笑話,其中有“理”, 而編輯目的不在於說理,而在於娛樂。
晉孫楚《笑賦》評論此書時說“信天下之笑林,調謔之巨觀”。可見當時讀者也是把它當做“調謔”書來讀的。其後又出現了魏澹的《笑苑》、陽介松的《解頤》、侯白的《啟顏錄》。特別是侯白,史有其人,生活於隋末唐初,為人滑稽多智,好講笑話,後逐成“箭垛式”的人物,唐代的許多笑話都假名於他。…
Added by Priyatamā on August 1, 2017 at 12:19pm — No Comments
先秦以後的第一流學者、文士皆可以說是富於幽默感的。這里僅舉幾個尚未被讀 者普遍認可的例子以說明之。 如談到司馬遷給讀者印象最深的是他受腐刑後的“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與惋憤。其代表作品《史記》也被稱之為“無韻之《離騷》”。
固然《史記》有著強烈的愛憎傾向,但司馬遷又是歷史的觀察者, 他有超越世俗與常人的冷靜和客觀,因此在他筆下許多歷史事件與人物是富於喜劇性的, 不必說他在描述漢高祖劉邦的遊民無賴的作風與平凡小事時處處流露出幽默感,令人忍俊不禁,即使寫到秦皇漢武這些直至今日仍令許多人仰望的人物時也多有喜劇性的情節(如秦始皇為鞏固其政權所作的種種努力,與二人對長生和求仙的企望)。《外戚世家》寫漢景帝的竇皇後與失散多年的弟弟初次相會,話及昔日艱辛時“於是竇後持之而泣,泣涕交橫下。侍禦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後悲哀”。用筆簡潔,不加評述,只從旁觀者角度再現其場景,但其可笑便展現在讀者面前。…
ContinueAdded by Priyatamā on August 1, 2017 at 12:19pm — No Comments
兩個例子題材相近,皆是寫“名”、“實”問題,批評名實不符的社會現象。前者態度較為溫和、含蓄,並且從哲學高度批評了名詞崇拜癥患者在追逐美名的同時,失去了物的“本真”。而後者態度較為尖刻,對於那些仰承上級鼻息的人們的醜陋,批評也很尖銳。因此,前者近於幽默,後者近於諷刺。
當然,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這些相近的範疇還是很難分清的。 互相比較時還都屬於朦朧概念。一般說來,如果做到詼諧重內容,寬廣避膚淺;諷刺磨而鈍, 去其酸與刺;機智富情趣,遠離油滑調。那麽雖非有意追求幽默而離幽默不遠矣。幽默, 特別是對人生來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三
古代的中國是否有幽默存在呢?傳統的中國人是否有幽默感呢?這又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林語堂對這些是肯定的。他說:“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
Added by Priyatamā on August 1, 2017 at 12:19pm — No Comments
幽默作為文藝作品中的一個類型,其繁榮是空前的,它充斥著書攤、熒屏、銀幕、舞台;如果把幽默當做一種優雅的藝術品位,其不如人意之處也是有目共睹的。 也許是“幽默作品”的創作者或表演者只關注它令人發笑的一面, 而忽略了其它更重要的方面,(譬如機智、寬厚、深沈等方面)以至於人們在看完或聽完笑話、相聲、 喜劇等所謂“幽默作品”之後雖不能說沒有笑,但總令人覺得笑得勉強, 仿佛有被人胳肢的感覺,有時回味起來,甚至感到惡心,也就是說“幽默”完結之後, 不僅沒有給人帶來愉悅、使人的精神得到點升華,而是相反, 於是“幽默”在稍有見識的人們心中同市場上的貨幣一樣不斷貶值。甚至有點談及“幽默”則令人有肉麻之感。 這是個幽默文學和幽默藝術表面上紅火、實際上是不景氣的時期。可以說是幾十年前林語堂先生提倡幽默時的重演。
一…
Added by Priyatamā on August 1, 2017 at 12:18pm — No Comments
我們不妨用下述問題來觸及這個原初問題:日神和酒神這兩種分離的藝術力量一旦同時發生作用,會產生怎樣的審美效果?或者更簡短地說,音樂對於形象和概念的關系如何?——正是在這一點上,瓦格納稱讚叔本華的闡述具有不可超越的清晰性和透徹性。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冊第309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篇,第52節。尼采指的是德文版分冊及頁碼。參看中譯本,石沖白譯,楊一之校,商務印書館,1982年11月第1版,第363-365頁。對這個問題談得最詳細,我在這裏全文轉引如下:…
ContinueAdded by Kehtay Dream on August 1, 2017 at 12:18pm — No Comments
十六、在上述歷史事例中,我們試圖說明,悲劇必定隨著音樂精神的消失而滅亡,正如它只能從音樂精神中誕生一樣。為了使這論斷不太危言聳聽,也為了指出我們這種認識的起源,我們現在必須自由地考察一下當代類似的現象;我們必須置身於我剛才談到的在當代世界最高境界中進行的那場鬥爭,即貪得無厭的樂觀主義認識與悲劇的藝術渴望之間的鬥爭。我在這裏不談其他一切反對傾向,它們在任何時代都反對藝術尤其是反對悲劇,在現代也飛揚跋扈,以致在戲劇藝術中只有笑劇和芭蕾稍許繁榮,開放出也許並非人人能欣賞的香花。我只想談一談對於悲劇世界觀(dietragischeWeltbetrachtung)的最堂皇的反對,我是指以其始祖蘇格拉底為首的、在其至深本質中是樂觀主義的科學。隨即我將列舉那些力量,在我看來,它們能夠保證悲劇的再生,甚至保證德國精神的新的燦爛希望!…
ContinueAdded by Kehtay Dream on August 1, 2017 at 12:17pm — No Comments
現在,我們在這一思想照耀下來看一看蘇格拉底,我們就發現,他是第一個不僅能遵循科學本能而生活,更有甚者,而且能循之而死的人。因此,赴死的蘇格拉底,作為一個借知識和理由而免除死亡恐懼的人,其形象是科學大門上方的一個盾徽,向每個人提醒科學的使命在於,使人生顯得可以理解並有充足理由。當然,倘若理由尚不充足,就必須還有神話來為之服務,我剛才甚至已經把神話看做科學的必然結果乃至終極目的。…
ContinueAdded by Kehtay Dream on August 1, 2017 at 12:17pm — No Comments
“春記文具”開在尖沙咀已有三十多年,二十年前搬到樂道上,上下共兩層。
裏面地方寬敞,貨物應有盡有。
賣的東西從最原始的看風水羅盤到最先進的量度儀器,不止是賣文具那麽簡單。
一說到量度儀器,這家店最齊全,他們連用鐳射來量馬路直線的儀器也有。
不用機器計算,靠天算也行,店裏出售古老的通勝和風水日歷。
店裏最齊全的是鋼筆,各種限量版筆、絕版筆等,賣得十分昂貴。或者,買一支便宜又原始的羽毛筆,更瀟灑。…
ContinueAdded by 抱抱,看新聞 on August 1, 2017 at 12:16pm — No Comments
漆鹹道上的“金巴利文具店”,是我常去買書寫用具的一家店。
店內所有文具齊全,一望雜亂無章,但仔細看後就知道分得很清楚。
老板小強與太太黃美玲,是參加旅行團認識的,我身高六尺,小強還要比我高。
右下一圖是店裏送給客人的禮物筆。
檔案整理的文具各式各樣。
不同顏色的硬紙,設計了一個打斜的架子,方便取出,又不會因承受壓力而彎曲,可放一六○種紙。
最齊全的是筆了,你能想得到的都有,各種絕版的筆芯,也可以在這裏找到。…
ContinueAdded by 抱抱,看新聞 on August 1, 2017 at 12:16pm — No Comments
我時常到“陸羽茶室”,飲茶後就到隔鄰開店的“迦南眼鏡”,創立於一九四三年。
八○年代原先的老板林大衛退休移民,早於一九六七年已由老夥針歐陽棠接手。
歐陽棠是光榮會董事;店裏富然有非常專業的驗眼設施。
店老,賣的東西卻最新進;歐陽棠不惜工本地搜集各國新貨,輸入很多品種,像這兩副眼鏡柄能伸縮的,我最愛用。
Si Ihouette公司的產品,為全球最輕的架子之一;但鏡柄彎折起來弧度很大,不容易放進口袋,當今的新產品已改正這個缺點,還可套上一片很輕的糾正偏光太陽鏡。…
ContinueAdded by 抱抱,看新聞 on August 1, 2017 at 12:16pm — No Comments
樂府詩里邊有兩句非常感人的詩句叫做“名轉出天然,慷慨吐清音”。我想我們聽阿炳的作品,就是這樣一種感受。所以呢,這幾十年來,研究阿炳的很多朋友一直想做這方面的努力,可以說也找到了一些依據,但總的來講,應該是這樣理解阿炳,他的作品就是他自己接受了中國傳統音樂深厚的這樣一種豐富的營養之後,又把他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變成他自己從他心理流露出來的一種音樂。這種音樂小到可以反映個人的感情,大到可以鑄造我們民族的靈魂、反映我們整個民族的精神。(《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我們說它是一種文學風格,那麼這種語言完全用的是,應該說非常古典的,因為這首曲子很有哲理性。《大浪淘沙》它本身的標題就很有哲理性,音樂它寫的是兩大部分,前面是一個慢的樂段,後面是一個中速的樂段,兩段有比較明顯的對比,這是《大浪淘沙》。那麼,阿炳還有另外一首叫《昭君出塞》,是歌頌昭君的歷史故事的。…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ugust 1, 2017 at 12:15pm — No Comments
那麼阿炳還有另外一個二胡曲,大家知道叫《聽松》,《聽松》這個作品非常有意思,恰恰跟《二泉映月》的格調完全相反,我們中國音樂中經常有兩種曲子,一種叫文曲,一種叫武曲,大家如果聽過琵琶曲的話,對琵琶很熟悉的話,常常琵琶里邊比如我們聽到《十面埋伏》,聽到《霸王卸甲》,那麼這都屬於琵琶里邊的武曲。那麼如果大家聽到叫做《春江花月夜》,或者叫《潯陽琵琶》,那就是叫文曲。這是中國傳統曲子里邊的非常重要的兩個傳統,經常是一文一武,所以我們中國人在創造音樂的時候,常是從一種哲學意念出發的,就是從文武之道。阿炳的這兩部作品非常有意思,剛才我們聽到《二泉映月》的時候,就可以說繼承了中國文曲的傳統,那麼《聽松》它不是這樣,《聽松》從它的創造背景來講,它寫的是岳飛的故事,因為在無錫有一塊聽松石,《聽松》這部作品又把它叫做《聽宋》,“宋代”的“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部作品里邊反映了岳飛抗金的這樣一種英雄氣概。所以阿炳在《聽松》這部作品里邊又表現出一種氣宇軒昂、非常慷慨激昂的、非常悲壯的這種感情。(《聽松》)…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ugust 1, 2017 at 12:15pm — No Comments
他們前後就這三次交往。但是到1950年夏天,楊先生再見到阿炳的時候,阿炳的情況的確是非常不好。他兩年都沒有練琴,這時候經過楊蔭瀏先生反覆地給他勸說,說我專程來找你,希望你恢覆一下。在這種情況下,阿炳就答應給楊蔭瀏先生和曹安和先生錄音。後來就從樂器店里邊借了一把二胡,然後從曹安和先生家里邊借了一把琵琶。阿炳說我已經兩年多沒有摸琴了,我需要恢覆一下。於是他就又像以往他那樣,一邊背著琵琶,前面拉著二胡,在街上又開始他自己的流浪生活,利用這樣一種方式來恢覆他的藝術。兩天以後,就正式地在曹安和先生的家里為阿炳錄下了三首琵琶曲,三首二胡曲。那麼這三首二胡曲就是我們剛才聽到的第一首就是《二泉映月》,第二首叫《聽松》,第三首叫《寒春風曲》這是三首二胡曲。另外呢,就是三首琵琶曲,一首叫《大浪淘沙》,一首叫《昭君出塞》,另外一首叫《龍船》。那麼阿炳一直在講,他說其實我還會很多很多,我可以會拉幾百首樂曲,但是我現在確實身體不太好,希望楊蔭瀏先生寒假再回到無錫再給他錄音。…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ugust 1, 2017 at 12:15pm — No Comments
主講人簡介:
喬建中,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1941年8月27日生於陜西榆林,漢族,中共黨員;1967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198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1988年至2001年任所長;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民族音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主要作品有:《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瑤族民歌》、《土地與歌》、《中國音樂》等。
內容簡介:
生命需要回味,一位瞎子的一生會是什麼狀態?阿炳這位盲人,何以成了二十世紀響徹世界的音樂家?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廣為傳誦的《二泉映月》是如何誕生的?…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ugust 1, 2017 at 12:14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