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這是斯賓諾莎—尼采—德勒茲對人的定義。這也是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康德和現象學的回應。如果說,斯賓諾莎的哲學是為了對抗他的同代人笛卡爾的話,我們可以將德勒茲和他同時代的結構主義對立起來。德勒茲的這個時代,正是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和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的結構主義時代。對列維-斯特勞斯這樣的結構主義者來說,主體當然和意識、心靈無關——這是他對笛卡爾傳統的擺脫,但是,主體也與力無關,主體沒有力,沒有意志,沒有情感,沒有欲望,主體被結構吞噬了,是無所不在的結構在決定和操縱主體,主體是深陷結構牢籠中的主體,是野蠻而超驗的結構的一個效應——這和德勒茲沸騰的欲望主體,和那個永恆變易四處串聯充滿勃勃生機的欲望機器是多麼的南轅北轍!…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5, 2025 at 5:00am — No Comments
面對同一首詩,如下述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的三行,根據以下的假設,德勒茲vs維柯,可能出現怎樣的情況?
德勒茲可能挑戰維柯的詩性智慧,認為其過於依賴像徵敘事,限制了感性經驗本身的動態生成力。這種挑戰的邏輯基礎在於德勒茲對感性經驗的直接性與生成性的高度重視,以及他對像徵敘事的規范化和封閉性的質疑。如果將兩者結合,可以設想一種既承認感性經驗的直接生成力,又允許像徵敘事作為開放結構的詩性智慧模型,從而為文化和生命提供更具生成力的解釋框架。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
就像沙子從沙漏中漏下,音樂也落入音樂。…
ContinueAdded by 瑪琳娜 on February 15, 2025 at 4:30am — No Comments
從藝術史而言,在德勒茲眼中,古典藝術便對應於西方藝術自古希臘羅馬,經文藝復興而至19世紀的學院派繪畫,這顯然是一個「條紋空間」的世界,是一種「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化身,具體表現為文藝復興以來至高無上的透視法則。西方古典繪畫以三維空間幻覺的營造為己任,並無處不在地設立中心的視點,捋順空間的秩序。以達·芬奇的壁畫《最後的晚餐》為例,作為幾何透視的經典名作,達·芬奇便在這一繪畫空間的處理中,將神聖的基督置於中央,在那里,他既是繪畫主題的核心,是戲劇衝突的風暴之眼,同時更重要的,他也居於透視法則的中心,他均衡著空間的秩序,完善著寫實的技法,而修道院食堂的真實空間,在此也得到合乎視覺習慣與邏輯思維的延伸。
在德勒茲看來,這恰是一種空間的框定、邊界的設立與能指的霸權,而與此相對的,游牧的藝術,或舉例而言,如弗蘭西斯·培根的繪畫,便打破了透視法的空間關係,打破了人們對於空間的虛擬想像,平衡、穩定、邏輯等一系列詞匯在此失語,取而代之的,是運動,是感覺,是一具無比真實的身體,是「一種連續流變的生命力」。…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February 11, 2025 at 1: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Suyuu on February 10,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字是由五個十字形水槽構成的,如果把十字形水槽的輪廓用圖畫表現出來,不就是 形嗎?這也就是「行」字的初文,而五個十字形水槽就是五「行」,五「行」其物,是先民據以確定和領會四方和四時的基准。既然古人根據五「行」領會四方和四時,那麼,據以為四方和四時命名,不就是順理成章的嗎?也就是說,古人之所以用「五行」其名命名以四方和四時為基礎的五行體系,不過是因為,他們最初正是藉「五行」其物領會四方和四時以及五行體系的。也正是因此,在後世的五行學說中,五行才與四時、四方密不可分。
綜上所述,陰陽五行學說並非源於對金木水火土的認識,而是源於曆法月令制度,曆法月令制度就是五行系統的知識原型,兩者之間的同構對應關係一目了然,而古往今來的學者竟因《鸿範》之說一葉障目,習而不察,至使五行說的底蘊一直暗昧不明。曆法月令系統不僅是五行說形式結構的原型,也是五行說動力機制的淵源,追本溯源,兩者原是一回事。…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8,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妻端早餐來的時候
從她手上那枚紅色的結婚戒指中
我看到她柔弱蒼白的縮小影像
(呵,我曾經年輕美麗又活潑的妻)
(如今被囚禁在一顆冷硬火紅的小戒指裡)
低頭趕吃早餐的時候
在發黃的手表上
我看到我胡亂吞咽的破碎形象…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February 8, 2025 at 9:30am — No Comments
「擬歌先斂」源於宋代歐陽修的《訴衷情·清晨簾幕卷輕霜》: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明明“惜流芳”,偏偏“畫作遠山長”。“惜流芳”是呼唤;“畫作遠山長”是湧現。這中間的落差,是「擬歌先斂」、…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February 7,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三
置之於西方文學思潮發展演變的歷史脈絡之中,我們可以看到,「自我指涉性」思想的出現實在並非偶然。就雅各布森的「自我指涉性」的兩個要點而言,皆明顯地植根於兩個背景之中,一是「向內轉」的理論傾向,二是在向外指涉中獲得重要性的訴求。而這兩者,歸根結底又都是「身份危機」的產物。…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February 7,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慈悲並不是具有一顆血淋淋的心,充滿著對別人的同情。慈悲是一種很深的愛,它使一個人願意去做任何事去將覺知帶到一個情況。
讓我提醒你一個發生在耶穌生命中的情況。他拿著一支鞭子進入耶路撒冷的大廟。耶穌,拿一支鞭子?這就是佛陀曾經說過的﹁一隻不會傷害的手可以操作毒藥﹂這句話的意思。是的,耶穌可以拿鞭子,沒有問題,鞭子無法凌駕他,他仍然保持警覺,他的意識很清醒。
耶路撒冷的大廟已經變成一個強盜窩,一種微妙的搶劫正在進行。有一些兌換錢幣的人在廟裡,他們剝削全國的人民。
耶穌單獨一個人進入那座廟掀他們的桌子,將他們的錢丟在地上,造成動亂,使得那些兌換錢幣的人逃離那座廟。他們有很多人,而耶穌只有一個人,但是他非常生氣,非常火爆!…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7,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擬象網紅化文化宗教、民俗價值等傳統,例如:(甲)操弄相關信仰;還有 (乙)對既有價值觀輕浮化或沾污化,在所謂多元信仰的國度,往往淪為别有野心的集團名成利就的"智取"謀略。
“擬象網紅化的文化、宗教與民俗價值”的結果,擬象(Simulacrum)網紅文化滲透到宗教、民俗信仰和傳統價值觀,它不僅改變了這些文化的呈現方式,也深刻影響了人們對它們的認知。
愛墾從兩個層面來探討這種影響:…
Continue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7,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這樣,我們可以從affect(情動,或者情感行為和情感變化)的角度來界定一個人。一個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他的情感變化,我們可以從情感,情感運動,情感變化的方式來確定一個人的存在。我們甚至可以說,人是一個情感存在,一個始終在發生變化的情感存在。人的存在就是情感活動,…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6, 2025 at 10:30pm — No Comments
4.不足與展望
4.1.生命性概念的界定
相比其他理論,對編碼豐富性理論進行考察具有方法學上的優勢,因為要求被試報告其看到單詞時產生的聯想,是一種直接的行為測量方式。編碼豐富性理論值得被進一步研究確認,不過更全面的研究設計應當考慮其與注意捕獲機制之間的傳遞關系。比如,由於生命性信息吸引了更多注意,進而激活了更豐富的關聯信息,或者產生豐富關聯信息的過程消耗了更多的注意資源…
Added by Zenkov on February 6, 2025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在《情動理論讀本》(The Affect Theory Reader)中,編輯梅麗莎·格雷格(Mellissa Gregg)和格雷戈里·J·賽格沃斯(Gregory J. Seigworth)精心策劃了一部引人注目的論文集。這本書匯集了來自文化研究、傳播與媒體研究、性別與性研究、社會學、心理學、人文地理學和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影響力學者,他們的論文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極具創新性。 本書的目標並非構建一套全面或窮盡性的情動理論,而是激發讀者的興趣、興奮甚至喜悅。這些論文涵蓋了從文化評論到實證研究的廣泛主題,包括心理健康和教育等領域。
在導論中,賽格沃斯和格雷格提出了本書核心的問題:「情動…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6, 2025 at 9:30pm — No Comments
羅曼·雅各布森定義了語言的六種功能,據此可以描述有效的口頭交流行為。 [1]雅各布森的這一工作受到了卡爾·布勒的器官模型的影響,他在其中添加了審美功能、交際功能和元語言功能。
口頭溝通的六個組成要素
發話者:發出信息的一方。
消息:能用言語表達的信息。一個言語信息往往會有多種語言功能,言語消息的
結構主要受其主導功能的影響。[2]…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February 6, 2025 at 1:00pm — No Comments
數位展演中,表演者與觀眾的身體去了哪裡?
當實體表演轉換成線上展演之時,我們可能會感覺到表演者
與觀眾的身體(body)/肉身(corporeality)有一部分缺失了。當具有物質性的身體在網路空間變成一連串訊息流與數據,有哪些元素不能被轉化或者是完全消解了?特別是涉及表演的現場性、氣場或者能量場的元素,若觀眾跟表演者沒有處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他們之間的互動、彼此影響的能量能不能保留下來?表演者透過身體所傳遞的情緒(emotion)、情動…
Added by desafinado on February 6, 2025 at 10:00am — No Comments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足球場上的運動員,當攻破對方球門的時候,他們是主動的,他們感到快樂,同時,他們會跳躍,他們像火球一樣跳躍起來——他們的活動力、他們的存在力就增加。他們的主動性,活動力和歡樂就會同時爆炸。而被攻進球門的一方呢?他們充滿被動,臉色愁苦,垂頭喪氣,步履蹣跚,運動的能力和存在的活力一掃而空。每一場足球比賽的結局都是這樣一個生動的場面。這是情動(affect)的兩種形狀不同的力,強力和無能為力,主動力和被動力,歡樂之力和悲苦之力。實際上,德勒茲早就在尼采那裡發現了這兩種力。對尼采來說,權力意志就是力和力的斗爭關係,就是主動力和被動力的永恆斗爭關係。
二…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6, 2025 at 9:00am — No Comments
共時性(Co-Temporalities)
「共時性」的概念建立在一個洞見之上:時間是一種文化建構,因此是相對的,依賴於具體的社會情境。從這一視角來看,時間性從單一性轉變為多樣性,受不同競爭或合作因素影響,從而決定「共時性」如何互動與共存。特別是在都市空間中,不同時間性往往會產生衝突與變遷,並伴隨著不同群體與國家機構所經歷的交錯節奏。「共時性」使研究者能夠掌握城市中這些複雜的時間動態,進而更好地理解城市性與時間的關係。
「共時性」的概念是以「共空間性」為模型,後者由萊維在…
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February 6,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全球文化與創意產業的市場價值約為 2.3 兆美元,年收入佔 全球 GDP 的 3.1%,並提供 6.2% 的全球就業機會。
全球價值
文化與創意產業每年創造約 2.3 兆美元的全球收入。
對 GDP 的貢獻
這些產業貢獻了 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 的 3.1%。(經合組織預計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2.9%)
根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6,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February 6,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近年來認知學界和心理學界關於經典小說閱讀研究發現,文學小說的深度閱讀有助於提高讀者的心理推理能力,進而強化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小說閱讀是對現實的心理模擬
研究發現,閱讀文學小說實質上是讀者對現實社會交往行為的深層次、沉浸式模擬體驗過程。早在1986年,心理學家Jerome…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February 5, 2025 at 2:00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