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伊德看來,後現象學的第一步就是將實用主義移植到現象學上。伊德從胡塞爾的現象學中主要抽出了自由變更(free variation)概念和生活世界(lifeworld)概念,從海德格爾現象學中借鑑了解釋學和存在主義的有關思想,從梅洛-龐蒂抽出了知覺(perception)和體現性(embodiment)概念。伊德認為,變更理論、體現性以及生活世界等概念都能在胡塞爾那裡找到,他從現象學中抽出這三個核心概念,以闡明對經驗的嚴格分析是如何形成的。借鑑杜威的有機體與環境概念,通過對環境變更,分析現象的多重穩定性。…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5,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為了使哲學本身的思想生命真正獲得新生,梅洛-龐蒂把哲學研究的焦點,集中在人體生命的現象學研究,並為此不惜重建整個哲學理論大廈之根基,從徹底清理其本體論基礎做起,以致使他對哲學之“驚奇”本質一再提出“再驚奇”的發問,尤其從對身體與精神的內在覆雜交錯關系的探索入手,開創出法國特有的生命現象學研究的新路。
一、法國生命現象學的轉向及其雙重根源
對於生命的哲學探索,在現象學研究中無疑占據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法國現象學來說,生命現象學的探索是受惠於雙重傳統:一方面來自法國哲學本身的啟發,接受笛卡爾以來所積累的生命哲學研究經驗;另一方面則直接繼承和發展胡塞爾學派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
米歇·昂利(Michel…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3, 2017 at 6:20pm — No Comments
以伊德的身體1和身體2為起點,並結合伊德的微觀知覺與宏觀知覺,她認為,科學中的文化知覺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體物理學家的具身化知覺,這是與身體操作相關的物質性人工物的知覺;第二,物質性人工物的具身知覺,這與共同體的交互相互作用相關;第三,作為文化具身性的具身知覺。赫斯認為,從後現象學觀點看,技術不僅使從前不可見的對象變為可見,而且對於特定的情境化身體來說,情境化知識也對人工物中不可見的情境化解釋學是開放的。通過研究物理學的情境化知識,赫斯認為,後現象學可以被作為一種科學家要研究開發中使用的新方法論,以及作為科學中的研究人員所認識到的一種觀點。(12)
美國的羅森伯格(Robert…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November 6, 2024 at 12:12am — No Comments
國內對唐·伊德(编註:Don Ihde,1934 – 2024,美國科學與工藝哲學家)思想的關注,主要是從技術現象學開始的,除此之外,伊德還構建了一套分析工具——後現象學的基本框架,並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探索後現象學。我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哲學系做訪問學者期間,多次對伊德教授展開訪問並與他討論,在他提供的相關資料的基礎上,並經他允許,本文以論文的形式發表,以便更系統地表達他的思想。本文主要是對伊德的後現象學的發生與進展做一個較全面的概述。
一 後現象學的來源…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0,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提要:關于本體論,學術界長期以來存在著較大的誤解,以至于本體論一段時間以來爲人們所疑懼。盡管如此,學術界亦開始表現出重新確立本體論的趨向。本論文分三部分:1、關于“本體論”問題;2、本體論的價值之維;3、本體論闡釋中的價值闡釋。本論文試圖指出,本體論並非僅僅探討一般的物理實在或物理屬性,同時它還包含價值之維——它還試圖探討事物的價值屬性。宗教信仰是對本體論作出闡釋的重要方式,本論文通過分析幾種宗教信仰的本體論闡釋,剖析了宗教信仰的本體論闡釋在價值闡釋上的異同。
一、關于“本體論”問題…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September 19,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現在我們需要對建立在康德美學基礎上的反思判斷的審美,與建立在現象學之上的直觀的審美進行比較:在反思判斷理論中,沒有感知與體驗!沒有感知的判斷必然造成隔離與漠視;在現象學的審美觀看理論中,沒有判斷,沒有判斷的感知是沈醉與盲從。前者會趨向概念化,後者會趨向技術化。觀看代替不了判斷,審美觀看論如果沒有判斷環節,就會喪失審美對於意義與價值的呈現與反思,從而把審美降格為直觀行為,而反思判斷理論沒有體驗與感受的環節,這會造成對對象的漠視。審美的觀看,應當是這樣一種狀態,一方面,它在是直觀中實現的中性變樣,以及由此引發的體驗,通過這種方式,對象自身被呈現出來,對象自身的存在論性質與構成特性被尊重,被關注,在之中,對象以其自身來感動我們;另一方面,審美作為反思判斷,把審美理念頒布給對象,在主觀的合目的性中讓審美成為意義與價值的呈現。這兩個方面的融合,本質上是一種「交感反思」,源自直觀的感受與感動,以及想像力的自由,與來自反思判斷的反思愉悅,共同構成我們的美感。…
Continue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November 11,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October 9,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自明性」這個概念有點神秘,它不能被進一步規定,人們可以感受到它,並依據它進行判斷,而這個通過經驗的「自明性」下的判斷,就是「真理」,這個真理是可靠的,並且其它主體也可以認識到。這就解決了真理判斷的普遍有效性問題,被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理論毀掉的真理觀就可以擺脫主體性的束縛而重建起來。因為經驗的自明性本身可以確保判斷的絕對性與客觀性。換句話說:由於對經驗的確信感,因此可以直接判斷經驗為真。
人類怎麼會有這樣一種自明的經驗認識?這種體驗的神秘性在於,自明性並不是與其他感覺並列的一種感覺,而是判斷者把握住了他所做出的判斷的真理的那種體驗,只有這種體驗是自明的。當自明性存在時,被意念的東西本身出現了;因此,自明性不是別的什麼東西,而是對被意念的東西和這個出現的東西本身的一致的認識。這個概念很快大放異彩,在現象學中成為了奠基性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中,包含著一些令現代哲學家們期盼已久的內含。…
Continue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October 7, 2023 at 5:30am — No Comments
荷蘭的威比克(Paul Verbeek)出版了著作《實事所做:對技術、方式和設計的哲學反思》(2005)。他擴展了伊德關於後現象學的涵義。他認為,現象學的新詮釋,不應當把人與世界的關係看做是前存在的主體與施加於對象世界的作用之間的關係,而應當看做為世界的客體性與主體性被構成的場所,主體性是由體驗和存在於世界中的主體組成的。世界之所是與主體之所是來自於人與實在的相互作用,人所體驗的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實在,人的存在是情境性的主體性。他認為,後現象學在於對人與世界的關係進行哲學分析,在這種相互關係中,主體性與客體性相互構建、共同構成起來。因此,人們所認識的實在不是實在自身,而是與人們一起構建的實在(reality-for-human…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25,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這樣, 科學的本體論是描述某一本體, 某一社會現象和社會事實的現象學“本體論”(Noumenogy )。較爲可取的做法是,從社會實在論現象學考察出發, 通過綜合了“現象”與“本質”的“本體”(Noumenon)範疇, 來建構科學的“本體論”。
本體論…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September 23, 2023 at 11:00am — No Comments
1905年以後,狄爾泰在論證精神科學的客觀有效性時,專門討論了知識的結構關聯,他的論述,無論是在方法上,還是在術語上,都顯然帶有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烙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狄爾泰在這時把胡塞爾關於行為的客觀化思想視為他自己努力探索的結構研究的基礎,並且還想把胡塞爾的方法更廣泛地應用在感覺和欲求現象的研究上。由此來看,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似乎可以滿足狄爾泰研究的要求,對他而言,這些方法是現成的,既然可以信手拈來,何樂而不為。所以,他在後來撰寫《精神科學中的歷史世界的建構》時再次應用了現象學的方法。…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April 24,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由此可見,柏格森進一步明確地將直觀性與心靈的自然能力連接起來,他比胡塞爾更徹底地反對各種傳統“意識哲學”或“主體中心主義”,寧願在複雜得多的情感、意志和本能中,尋找生命之所以有可能與其相遇的對象相契合的基礎。
在當代法國哲學界,從薩特和梅洛-龐蒂起,就高度重視柏格森在現象學方面的思路。
巴黎第一大學教授巴爾巴拉斯指出:“我們可以說,柏格森和現象學的共同點,就是經驗問題;這一問題也是他們的共同出發點,因為經過經驗問題,可以展現一切潛在性。”[27]因此,在柏格森所著《形而上學導論》的結尾,他把形而上學定義為“經驗的整合”(l’expérience intégrale)…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3, 2017 at 7:00pm — No Comments
這些形象抹去了世界,它們沒有過去。它們不來自任何先前的經驗。我們十分肯定,它們是元心理學的(métapsychologique)。它們為我們提供了孤獨的借鑒。我們應該在一瞬間只為自己一人抓住這些形象。如果我們完全突如其來地抓住這些形象,我們就會覺察到,我們只想著它們,我們完全處在這一表達的存在當中。如果我們順從這類表達的催眠力量,我們就把自己完全保持在存在的圓形之中,我們在生活的圓形中生活,就像胡桃在它的殼里把自己變圓一樣。哲學家、畫家、詩人和寓言作家都為我們提供了純粹現象學的文獻。現在該由我們來利用這些文獻,學習存在在自己中心的匯聚;也應該由我們來增加文獻的變奏從而把它變得感性。
Ⅱ…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December 14, 2022 at 8:30pm — No Comments
2.通過詞匯聯想進行的投影分析
為了給心理學提供實驗基礎,通過零碎念頭接近個人真實思想的投影分析以“聯想”的名義在19世紀末完成了其理論建構。榮格用字句聯想揭示情結。弗洛伊德由夢的元素出發,嘗試通過個人的自由聯想發現患者的問題。這樣的聯想技術通常包括五(4+1)個步驟:第一步,給眾人以誘導性詞匯。第二步,讓這些人在紙上寫出他們在乍一眼看到誘導性詞匯後所能想到的詞或詞組。第三步,對被引發出來的每個詞匯進行頻次累計,以遞減的頻次整理所有的詞匯。第四步,制作結果圖表,以出現頻次與距離成反比的關系圍繞誘導性詞匯為被引發出來的詞匯安排位置。第五步,即補充步驟。當我們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時,往往會遇到同現(les…
ContinueAdded by Gai Lan Fa on March 30, 2017 at 4:07pm — No Comments
「體現性」(embodiment),也有的學者譯為「具身性」,「涉身性」等。伊德的體現性概念來源於梅洛-龐蒂的理論。梅洛-龐蒂非常重視身體和身體的體現性——知覺。用身體的表達代替「我思」以及相應在胡塞爾那裡的純粹意識的意向性。身體是現象的身體,是身心交融的、能表達的「物體」,是一種能力、一種具有某種所及范圍的動作。梅洛-龐蒂說:「所有我關於世界的知識,甚至是我的科學知識,來自於自己的特殊觀點,或來自於對世界體驗。沒有體驗世界,科學的符號是沒有意義的。」…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21,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摘 要:在狄爾泰與胡塞爾之間、生命解釋學與超越論現象學之間存在著深刻的邏輯關聯。本文從狄爾泰(及米施)對胡塞爾現象學的質疑與胡塞爾所作的自辯出發,反思這兩條思考路徑的共同目標與具體分野,並揭示胡塞爾現象學中本質還原與超越論還原的內在動機。
一方面,胡塞爾的本質學說對狄爾泰而言是一種完全陌生的新構想,導致了狄爾泰學派對胡塞爾現象學的長期誤解;另一方面,胡塞爾的超越論還原針對的是狄爾泰規定意識體驗時預設的心理物理平行論,旨在解除其中隱藏的自然主義風險。這兩方面的堅持構成了胡塞爾現象學自身塑形的動力。在與狄爾泰的對勘中,超越論現象學完整地表明,它何以在當時的哲學語境中開辟了一條理解意識生命的獨特道路。
在胡塞爾視野中,「生命」(Leben)無外乎「意識生命」…
Continue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3,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伊德是從意向關聯性這一角度來分析意向性。他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分析來自於嚴格的和不可分的關聯性「我—我思—所思」(Ego-cogito-cogitatum),即每一個所思必然聯系到我思。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將被經驗的和正在經驗的相互關係存在主義地解釋為:在世界之中存在(Being-in-the-world),這是一種存在主義的意向性,即海德格爾把具體的與存在主義化的此在作為在世界中之存在。梅洛-龐蒂以具身的、人體化的版本作為在世界中的存在。伊德改造了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的意向性概念,他用人與世界相互關係來表達,③ 即:…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8,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孔夫子的中國”是一種充分理想化、思想化的中國形象。“孔夫子的中國”是表現特定觀念價值的中國形象,三個不同階段,有不同層次上的象征意義。首先是傳教士的神學期望。不論是相信漢語作為普世語言,還是相信先秦典籍隱含著舊約奧義,其中都寄托著普世基督教理想,對基督教傳教事業與現代世界經濟體系,同樣重要。其次是神學家與哲學家共同期望的自然神學意義。17世紀是混亂而深刻、痛苦而偉大的宗教世紀。宗教改革與戰爭使歐洲社會分崩離析,理智的神學家與哲學家都試圖以理性主義的自然神學超越宗教紛爭,引導社會與觀念走向和諧與幸福。正是在這種文化語境中,“孔夫子的中國”,成為理性、寬容、溫厚、仁愛的自然神學的智慧故鄉。最後是哲學家主張的自然哲學與開明君主的意義。孔夫子的哲學塑造了一種“異教的美德”,信仰自由、道德淳樸、政治清明,成就了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文明。…
Continue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May 11, 2017 at 11:49am — No Comments
審美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問題是——什麼是審美的觀看?
這是美學最核心的問題,但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居然沒有共識。在十八世紀之前,無論中西方,都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追問,人們從一種經驗論的立場,把能帶來精神愉悅的行為,稱之為欣賞或者審美,但這種行為是不是一種獨立的認識能力,是不是具有獨立的先天基礎,人們不確定。英國人曾經以為有一種內在感官或第六感官之類的官能能夠專門達到這種愉悅,但生理學和心理學都不能支持他們的這一猜想,所以他們用「趣味判斷」來指稱我們現在所說的「審美」——趣味完全是個人化的,它的普遍性來自社會。中國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則有點泛化,凡應目會心而帶來的愉悅,都被二十世紀的美學家納入到「審美」這個詞之中,但什麼是「應目」,怎麼能作到「會心」,都沒有被思考。…
Continue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October 6,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二、想象物社會學的構建
事實上,社會學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關注想象物了,即使他們尚未使用諸如“想象物”這般確定的概念。比如,迪爾凱姆曾在《社會學方法的準則》(1895)中寫道:“社會並不是個人相加的簡單總和,而是由個人的結合而形成的體系,而這個體系則是一種具有自身屬性的獨特的實在。毫無疑問,如果沒有個人意識,任何集體生活都不可能產生,但僅有這個必要條件是不夠的,還必須把個人意識結合或化合起來,而化合還要有一定的方式。社會生活就是這種化合的結果。因此,我們只能以這種化合來解釋社會生活。”[4]其中的“化合”實際上指的是想象物化,結果在於想象物成為真實的現實。…
ContinueAdded by Gai Lan Fa on March 30, 2017 at 4:06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