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以伊德的身體1和身體2為起點,並結合伊德的微觀知覺與宏觀知覺,她認為,科學中的文化知覺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體物理學家的具身化知覺,這是與身體操作相關的物質性人工物的知覺;第二,物質性人工物的具身知覺,這與共同體的交互相互作用相關;第三,作為文化具身性的具身知覺。赫斯認為,從後現象學觀點看,技術不僅使從前不可見的對象變為可見,而且對於特定的情境化身體來說,情境化知識也對人工物中不可見的情境化解釋學是開放的。通過研究物理學的情境化知識,赫斯認為,後現象學可以被作為一種科學家要研究開發中使用的新方法論,以及作為科學中的研究人員所認識到的一種觀點。(12)
美國的羅森伯格(Robert Rosenberger)在《知覺其他星球:身體經驗、解釋和火星軌道相機》一文中,使用後現象學的多重穩定性、技術轉換和解釋學策略等,研究科學實踐中的影像技術所起的作用。火星上有一個Eberswalde三角區,通過影像來確定這一區域是如何形成的,根據空間影像技術得到的圖片,空間科學家所進行的解釋,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觀點。後現象學認為,影像(image)被認為是居間調節技術的一個具體例子。
影像作為一種技術,潛在地可能被多種方式所解釋,可以用變更這一概念去說明。早在1986年,伊德在他的《經驗現象學》就提出了解釋學策略。羅森伯格做了推進,他將解釋學策略(hermeneutics strategies)稱之為使得影像變更成為可能的歷史。解釋學策略要求影像如何以一種特定的、有意義的和可視覺化的方式被說明。他還認為,除了影像內容的一致性描述之外,解釋學內在地要求,在創造影像的過程中,要理解影像技術所導致的研究對象的變化。(13) 影像的爭論,可以作為多重穩定性的例子,處於爭論軸(debate axis)上。在該文的分析中,他沒有關注競爭性的理論如何最多地說明火星的表面,而是關注每一個競爭的解釋學策略如何說明爭論影像的細節,這一說明還必然包括不同的影像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對研究對象的轉換。
就馬克思主義與伊德的後現象學的關係上,已有學者凡·杜斯克(Val Dusek)展開研究。他根據E·熱爾塞爾(Edgar Zilsel)所提供的關於實驗科學興起的馬克思主義的說明,以避免許多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簡陋的決定論和反科學的基礎。這一說明補充了伊德的工具實在論以及儀器的系統性知覺擴展的社會性說明。(14)
在量子力學與(後)現象學的結合上,筆者主要是建立量子現象與現象學現象的關係,並做進一步推進研究,旨在為量子現象學奠基。《現象學的現象與量子現象的相遇》發表在《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年第5期(15)。該文是對量子現象與現象學的現象進行比較研究,屬於前沿的一個探索。(16)
胡塞爾、海德格爾關於「現象」的概念與量子力學的量子現象概念,雖然屬於不同的領域,但是它們之間有許多相通之處,表現在顯現的活動、顯現者本身及其演化都屬於現象概念。對量子現象的認識經歷了把量子現象當成個體性,即存在者的存在或顯現出來的東西,將測量儀器納入量子現象等。這與現象學的觀點是一致的,即把活動中的顯現者與顯現活動都包括於現象中。從方法論來看,它們也具有很大的相同性:現象都用「可能性」概念來描述;對現象的全面理解則從基本上相同的自由變更原理和互補原理來展開。量子力學的「現象」是科學現象,它納入量子理論與相關實驗之中,量子現象不是主體意向作用下的現象。如果我們除去「現象」納入意向性之中這一概念,並加以改造,現象學的現象概念對於我們認識量子現象具有積極意義。
(12)Cathrine Hasse, "Postphenomenology-learning cultural perception in science", Human Studies, 2008,31(1),pp.43-61.
(13)Robert Rosenberg, "Perceiving Other Planets: Bodily Experi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Mars Orbiter Camera", Human Studies,2008,31(1),pp.63-75.
(14)Val Dusek, "Ihde's Instrumental Realism and the Marxist Account of Technology in Experimental Science", Techné, 2008,12(2),pp.105-109.
(15)吴国林:《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5期。
(16)2008年4月28日,我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伊德教授主持的讨论会上报告了此文,他的评价是该论文是挑战性的(provocative)。我在2008年5月14日采访伊德教授时,他又专门提到此文在后现象学研究中的意义。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