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體現性」(embodiment),也有的學者譯為「具身性」,「涉身性」等。伊德的體現性概念來源於梅洛-龐蒂的理論。梅洛-龐蒂非常重視身體和身體的體現性——知覺。用身體的表達代替「我思」以及相應在胡塞爾那裡的純粹意識的意向性。身體是現象的身體,是身心交融的、能表達的「物體」,是一種能力、一種具有某種所及范圍的動作。梅洛-龐蒂說:「所有我關於世界的知識,甚至是我的科學知識,來自於自己的特殊觀點,或來自於對世界體驗。沒有體驗世界,科學的符號是沒有意義的。」④
梅洛-龐蒂也沒有給體現性下一個定義,大體意思是,體現性是指人體的實際形狀、內在的能力和通過後天學習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伊德分析了技術在人與世界之間的一種基本關係——體現性關係。比如,當人戴上眼鏡觀察事物後,經過短時期的適應之後,人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它已經成為身體體現的一部分了,這時人與眼鏡融為一體,眼鏡成為人的身體的伸延,眼鏡成為人身體的一部分。可見,具有體現性關係的技術,打破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清晰的界限。技術人工物或技術制品不僅是一種工具,而且它與使用者構成一個共生體。從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具有體現性的技術具體體現了人的一部分器官的功能。體現性也可以認為是人的意向性在技術上的體現。
伊德還提出了身體1與身體2概念。⑤身體1表示了能動的、知覺的和情感的在世界之中的存在。身體2表示了由文化(包括性別、年齡等)建構的體現性。伊德的身體概念也受到了哈拉維(D. Haraway)的身體器官(bodily apparatus)的影響。⑥早在1990年,伊德在《技術與生活世界》一書中就區別了微觀知覺(強調身體感官之維)與宏觀知覺(強調文化—解釋學之維)。微觀知覺與宏觀知覺不是分離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它們與身體1和身體2相平行。在實踐上,微觀知覺、宏觀知覺又與身體1和身體2相區別。身體1與身體2相聯系,但又與身體2相區別。伊德認為,體現性既是行為知覺的,又是文化賦予的。⑦
多重穩定性(multistability)是指一種現象具有多種變更的可能性,每一種變更具有穩定性。多重穩定性反映了現象的一種特性,反映現象既不是穩定的,又不是完全不穩定的。每一種變更都是觀察者采用不同視角,獲得現象新的意義。伊德認為,在多重穩定性的變換中,同時「轉變了事物與直觀行為的意義」。⑧ 在伊德的《經驗現象學》一書中,有一個「舞台/金字塔/機器人」(stage/pyramid/robot)圖形的三重變更中,就有三重體現性、三種可能性。
對於這些可能性,不一定是現實的。這三種圖像都是現象學上的變更,它們都是可能的,且具有不同的意義。又比如,他在研究「弓」時,所有的箭術都是「相同的」技術,射出的箭是由弓和弓弦的張力推動的。但是,在各國的不同文化歷史中,產生了不同的弓和箭,如英國士兵所使用的長弓、蒙古的騎兵安在馬上的箭術、中國古代所用的弩、叢林裡用的一種有非常長的箭的弓等。顯然,不同的實踐與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弓與箭。不同的弓與箭需要不同的身體技術來使用。伊德認為,在不同種類的文化之間,相同的技術是可以被不同地使用的,這就是變更,盡管存在差異。
三 後現象學的新進展
伊德本人首先將後現象學拓展到政治、倫理、聲音、女性主義等方面,除此之外,其他的學者又將後現象學擴展到音樂、媒體、網絡、性、農業、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研究。在《後現象學:伊德的批判性伙伴》中,編者賽林格(Evan Selinger)還創造了伊德學(Ihdeology)這一詞。
美國《人文研究》雜志2008年第1期發表了由客座編輯伊德所主持的專門的後現象學的研究成果,這是一個關於後現象學的專集,反映了後現象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其中包括伊德本人對後現象學的一個較全面的評價,以及威比克、賽林格、赫斯與羅森伯格的一組研究文章。美國的4S學會的年會,也有專門的後現象學的分組。
④Mauice Merlean-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62, IX.
⑤D. Ihde, Bodies in Technology, Minneas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 p.xviii.
⑥D. Haraway, Simons, Cyborgs, and Women.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p.183-202.
⑦D. Ihde, "if phenomenology is an albatross, is postphenomenology possible"? In D. Ihde & E. Selinger(Eds.), Chasing techoscienc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3, p.14.
⑧D. Ihde, Experimental Phenomen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p.7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