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803)

三毛《雨季不再來》一個星期一的早晨(2)

今天的帕柯穿得異常的好看,綢襯衫的領子很軟的搭在頸上,裙子也系得好好的,還破例的用了皮帶,一雙咖啡色的涼鞋踏在枯葉上,看起來很調和,頭髮直直的披在肩上,又光滑又柔軟。整個的帕柯給這普通的星期一早晨帶來了假日的氣息,我覺得反而不對勁起來。

“帕柯,你全身都不對勁,除了那幾張報紙之外,你顯得那麽陌生。”…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April 18, 2020 at 6:14pm — No Comments

三毛《雨季不再來》一個星期一的早晨(1)

當我開始爬樹時,太陽並沒有照耀得那麽兇猛,整個樹林是新鮮而又清涼的,剛一進來的時候幾乎使我忘了這已是接近夏天的一個早晨了。陽光透過樹上的葉子照在我臉上,我覺得睜不開眼睛,便換了一個姿勢躲開太陽。

這時的帕柯正在我躺著的樹幹下,她坐在一大堆枯葉上,旁邊放著她那漂亮的粗麻編的大手袋,腳旁散著幾張報紙。這是帕柯的老習慣,無論到那兒,總有幾張當天的或過時的報紙跟著她,而帕柯時常有意無意的翻動著,一方面又不經意的擺出一幅異鄉人的無聊樣子來。現在我伏在樹上看著她,她就怪快樂的樣子,又伸手去翻起報紙來。…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April 18, 2020 at 6:13pm — No Comments

作為“事件”的藝術何以成為“紀念碑” ——從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到當代藝術實踐(15)

三、作為事件的藝術:藝術成為紀念碑

 

德勒茲在《感覺的邏輯》中以培根的繪畫為例,向我們展示了藝術作為事件直接接通審美感覺的可能。同時他也感嘆道,訴諸感覺的作品是很難達到的,“感覺是草率的作品、步入後塵的作品和中規中矩的作品的對立面,但同時也是那些像刺激人感官的作品和一蹴而就的作品的對立面”,53 “好的藝術是感覺的聚塊(bloc  de  sensation),是感知物(percept)和感受(affect)的組合。” 54 藝術得以留存下來僅憑感覺本身,它將我們從優先考慮的種種形式中解脫出來——…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18,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作為“事件”的藝術何以成為“紀念碑” ——從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到當代藝術實踐(14)

(三)      德勒茲的“事件-美學”

經歷 20 世紀現象學之身體轉向,以往那種從主-客體分離視角出發探究“感受形式”的美學早已備受冷落。德勒茲通過創造地解讀尼采,使現象學拓開的這條身體美學之路更開闊一些。

在本文第一節德勒茲對於培根的解讀部分中,已經提示過德勒茲美學的要義。最重要的是在形象和感覺之前的力,力的特質足以解釋美學的根本問題——審美  何以可能。

首先,同尼采一樣,德勒茲的美學前提是對理念的破除,對力的承認。力直接作用於感覺,權力意志趨向其所能,表現了不可見之力的意象不斷地穿過身體,…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18, 2020 at 4:59pm — No Comments

作為“事件”的藝術何以成為“紀念碑” ——從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到當代藝術實踐(13)

(二) 德勒茲的同道者:身體美學轉向

德勒茲一直都想摧毀的就是從柏拉圖到黑格爾建立起來的同一性哲學大廈。他尤其反感被傳統哲學奉為真理的超驗之物,諸如“理念”、“物自體”和“絕對   精神”等。對德勒茲而言,唯有看的見的充滿差異的經驗世界以及貫穿於其中的 看不見的生成之力才是真理,在審美中也是同理。美學關注焦點的應該是表現力、身體經驗和審美感覺本身。在這個意義上,對德勒茲影響最大的思想家當屬尼采和現象學家們。他從尼采那里找到了能動的“力”,亦受到同樣關注身體的現象學家的鼓舞。

1960 年初,當德勒茲苦於找尋自己的哲學動力問題時,他從尼采那里看到了“流放自由的遊牧力量”47。尼采反傳統的思維使德勒茲大為振奮,他從尼采…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18, 2020 at 4:59pm — No Comments

王小雨·論德勒茲的“潛在”概念 (4)

在《差異與重復》當中,德勒茲提出了“時間的三次綜合”,詳述人何以在不借助主體能力的前提下也能完成認識,以此來挑戰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建立的人類認識論框架。二人擁有共同的出發點,休謨(David…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52pm — No Comments

王小雨·論德勒茲的“潛在”概念 (2)

對於17世紀的哲學家來說,“必須努力確立最高真理,根據這些真理的邏輯組合可以推導出一切知識”[3],也就是說,一切認識都可以通過概念展開,無須以感覺質料為憑。這與基督教的神學框架同理:上帝在虛空中創世,不借助任何質料。因此,在人的認知活動中,感性僅是從屬於理智的次等能力。認識“不是在實質上而是在結果上仍然取決於形式—上帝,以至於我們能從任何一種勢力(force)中抽取出上帝存在的證據”。[4]



此時人還未在哲學中建立起來。康德則認為,感性和知性是完全平等的異質能力——“經驗和理性都不能獨立地提供知識,前者提供沒有形式的內容,後者則提供沒有內容的形式”。[5]人的認識依賴於外在事物,但並不意味著人的認識是純然被動的,人自身的先驗活動將感覺質料構造為知識,這便是所謂對世界的奠基活動。“存在於人中的勢力在新的深刻有限的維度上突然轉向或發生折疊,這個新維度在那時成了人本身的有限。”[4]136此時,創世之上帝在哲學中隱退,接替他位置的便是人。…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49pm — No Comments

王小雨·論德勒茲的“潛在”概念 (1)

“潛在”(virtual)可謂德勒茲(Gilles Deleuze)意義上的“存在”,理解潛在,是理解德勒茲單義性(univocal)存在論的關鍵。Virtual也被譯作虛擬,實際上是不準確的,virtual是從法文直譯過來,有尚未顯像存在但實際發生作用之義,譯作“潛在”就是取這個意思,從而與德勒茲的原意相貼切。 

潛在概念無疑出自柏格森(Henri Bergson)。柏格森未曾對其進行專門闡釋,但“潛在”總是作為一個關鍵語匯,頻繁出現於他的諸多著作。理解柏格森之“潛在”的門徑在於其論述時間的“錐體模型”。這個模型,用柏格森的話來說,反映著我們全部的“精神生活”。[1]…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45p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10)

回到我們開始的審美問題,我們可以在德勒茲、懷特海和巴特勒的思考上發現的遊牧思想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現在變得很清楚。特別是對於德勒茲而言,其努力是通過依賴可預測的銷售來打擊資本主義的同質化傾向。德勒茲認為暢銷載體構成的系統,例如書籍、音樂等,迅速攀升、墜落或離開貨櫃,關於這種“快速周轉”德勒茲認為

 

必然意味著向人們出售他們所期望的東西:即使是“大膽”、“醜聞”、“奇怪的東西”都屬於市場可預測的形式。而文學創作的條件,是不可預測地出現的,會被人員潛移默化緩慢地逐步認可,而這是脆弱的。…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32p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9)

德勒茲在這一點上不會贊同懷特海,完成上帝的本性並不能確保成功完成德勒茲賦予秩序的過程,而是通過遊牧分布實現“通過遊牧分布實現自我統一的內在原則,與墨守成規和固定分布截然不同”。同時德勒茲指出,通過“自我形式或自我觀點”達到統一的綜合,例如自我實現或客觀滿足是上帝的本性。對於德勒茲來說,沒有預先確定我或者自我的形式,以確保多樣性的統一。盡管存在這種顯著的差異,但德勒茲仍然與懷特海一起論證了一種遊牧思想,即將猶豫、不和或冒險的想法灌輸到實際和其他方面完成的東西,當在創造性事件中實現時,表達自我統一內在於多樣性本身,這是我們應該期待的,因為德勒茲所說的努力是發展和實踐內在哲學。

 

巴特勒也會回應這些觀點,盡管在肯定“內在的自動化原則”時,她可能不像德勒茲那樣樂觀。例如,在《Giving an Account of…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32pm — No Comments

王小雨·論德勒茲的“潛在”概念 (3)

在德勒茲所勾勒的單義性哲學傳統的脈絡中,一直到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單義性這個概念才真正趨於完善。



在斯賓諾莎看來,上帝是唯一實體(substance),實體擁有無限多的屬性(attribute)。而世間萬物亦各自擁有著自己的一些屬性,這些屬性同時構成為此物的本質。這兩個命題合起來便是:每一存在物都以各自的屬性在表達(express)著上帝。通過“表達”,上帝或者說永恒無限,直接體現在諸物的存在之中。正如威廉·布萊克(William…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倪志娟·深夜,聽見一個女人的咒罵

消滅黑夜,只需輕輕一躍,比如日出

比如深情地擁抱

但他們選擇了各執一端

 

最終,他坐上行星,緊鎖眉頭

在思緒上蕩秋千,像一個不明物體

移動一點點,就劃下一道深淵

 …

Continue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April 18, 2020 at 3:39pm — No Comments

東山魁夷:不懂哲學的畫家不是好散文家(下)

一衣帶水,結緣中國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贈送給毛澤東的禮物之一便是東山魁夷的《春曉》。

《東山魁夷的世界》…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April 18,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聶 欣 如·環顧影像: 德勒茲影像分類理論釋讀(10)

可見,德勒茲並不願意把自己束縛在強調“實用主義”的皮爾士指號學理論之中,他要在影像的“實在性”與“虛擬性”之間保持平衡,不停地“旋轉”。

從重復和差異完全不同的兩端來認識德勒茲的運動-影像,能夠使我們建立起一個相對立體的印象,不至於迷失在混沌或實在之中。…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April 18,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亦舒隨筆·自得之場 の 近廿年

寶心有個姊姊寶齡,約比我們大一兩歲。當時不知怎麼攪的,就那麼一兩年的差別,我們就永遠黃毛兮兮,寶齡就不同,摩登少女,穿著大篷裙子,時常上街約會去,我與寶心在平行等邊形與塊肉餘生中擡起羨慕的眼光,看著寶齡妝扮,聽她告訴我們,男孩子們如何請她跳舞…… 

她們家住舊房子,如今想起來是極端浪漫的,對家有間面包店,黃昏時常傳過來香噴噴的味道,至今還覺得面包香是溫馨的——近廿年了。唉噯,叫我怎麼相信,廿年了。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pril 16,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亦舒隨筆·自得之場 の 黑豹

必須鄭重地推薦一種車子,叫“黑豹”。panther。你知道,一個人的作風有種種表現方式,他開的車子是最重要的一環,英國最性感的車子是黑豹,被譽為x級車子——十八歲以下的女孩子絕不能坐上去。當然這種性感不是便宜的,七萬到五十萬這樣的售價。用積架四.二或v十二引擎,桃木表板、真皮座椅,外殼全部手工制,式樣仿一九三九年的“積架標準燕子一oo” 

問如果能夠駕駛這樣的車子,考車牌再痛苦點也還是值得的。麗茲泰萊,愛頓尊,尊尼荷里地,小森米戴維斯也都有同感。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pril 16,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亦舒隨筆·自得之場 の·玻璃屋

各人說他住在玻璃屋內,一舉一動,均為群眾注目,生活痛苦,沒有私隱,沒有自由。

言重了。

 

有許多事,可以控制。 

玻璃屋不好住,搬到密實的磚屋去隱居好了,很多更出名的名人都做得到,堅決不透露生活細節,報館與雜誌社也不見會天天派記者或私家偵探跟蹤。

 

又另外有些名人,專愛挑向大街的當風窗戶來對著寬衣解帶,完了又抱怨眾人有偷窺欲,未免太不公平吧。 …

Continue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pril 16,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亦舒隨筆·自得之場 の 新異

抽屜裏有兩個鉛筆刨,並不是用來削鉛筆的,如今的化妝品都是一枝枝筆模樣,用起來好不方便,是啊,時代進步,把人累得糊塗,很多東西都已經改觀。女人妝扮再不用粉撲,鋼筆不用吸墨水,手表沒有針,打字機沒有鍵,浴室用品大部份是噴霧裝,還有什麼創新? 

新的東西永遠吸引,好歹要試過,具冒險精神。有些時候情感發作,也會很固執地重復用同一牌子的面霜,一用十年八年。什麼跑車最美?十七歲以來便覺得e型好看,至今還堅持著。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pril 16,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亦舒隨筆·自得之場 の 舊同學

那日遇見小學與中學的同學寶心,大家面對面,表情尷尬,想笑不知笑些什麼,想哭又實在太愉快,一切明證起來,咖啡室的氣氛都兩樣了。我們在十歲那年相識至今,其中老長一段日子失去聯絡,如今她尋人般把我自茫茫人海中尋出來,我倆不停地說著瑣碎的事,總以“你記得嗎——”來開頭。然後捧著頭,拍桌子,大笑。除去父母兄弟,寶心恐怕是我認識最長久的人,而且我們也沒有吵過架,見面後也沒有縱使相逢應不識,一眼就把對方認出來。一直到回家,問父母:“記得戴寶心嗎?戴寶心。”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pril 16,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