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生命體驗的第二個熱點是死亡。人們都忌諱談論死,但死亡是哲學最根本的問題,是生命詩學最真實的底色。生與死是存在的兩極,死的永無窺測比生更為凝重和富有力度,所以體驗
死亡即是最深刻體驗存在,即是最深入沉思人的本質。死亡作為生存的基本參照和背景,必然會帶給生存空前的力量,如果對死缺乏真正的意識,也就必然對生缺乏真正的自覺。在死亡面前,生命最徹底暴露它的本色:擁抱、欣賞、逃避、絕望……構成了它輝煌悲愴的樂章。
死亡體驗可分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以身殉道的親歷型,用自己高貴的生命去驗證去燭照生存的虛空。第二種是虛擬型,用冥思幻想擬想去開辟生命終極的種種情景感知。第三種是知性型的,從哲學理念出發,去作形而上認知演繹。…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3,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認為,諦聽是指諦聽自己的內心,諦聽天地神秘的聲音,在諦聽中靠攏人性的本質,靠攏神性的東西,諦聽排除各種外在干擾和功利,全身貫注浸淫於高峰體驗,通過冥想遐思,捕捉生命的奧秘,由此把握有限人生中的瞬間意義。先鋒詩人,不再采用從前情感歌吟或隱喻方式,而是直接進入對象,"我坐進一片楓葉/並且從枝丫上飄入深深的秋天"。這既是進入自然又是進入人體的方式。他們往往"借助"某種微不足道的聲息或影像去傾聽神秘的生命律動:
當我雙手垂伏桌面
忽聽一陣悲哀的腳步
從書的內部傳來
它細微得像樹枝折斷…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1,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28,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一
生命,是現代詩學的根基。往昔的棄絕和斫傷曾導致它退行性萎縮。今天,除去外在強加的束縛,扭曲,自然釋放主體生命意識及各種潛能,方能永葆其青春的開放與活力。生命詩學,全方位指涉生命,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它充滿了奇妙、神秘、誘惑和注定的悖論。…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24, 2024 at 9:00am — No Comments
逆人類的分叉:從認知資本主義到負熵未來
面對科技加速變遷的沖擊波,斯蒂格勒以技術性見長的超哲學研究在不斷地做出新的反應,其理論框架也由技術論述階段發展至器官學與藥學階段和逆人類學階段,思考的重心轉向更直白和激進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未來烏托邦構想。所謂一般器官學實際上是一種泛生命系統分析法,它將由技術所連接起來的個人和社會看做一個由有機器官和人工器官共同構成廣義生命系統,將其中作為快變量的技術視為一種會帶來毒性或破壞性的突變,同時主張相應地開展藥學研究,以消除技術突變帶來的危害。…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17,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或許是這些驚嚇中的強烈感知使他更容易超越西方理性主義的哲學傳統,不再只是從生物器官和內在心靈的角度理解人及其理性的形成與演進,轉而從技術性與人工器官等生命外置化的維度重新理解技術和人:人類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用生命以外的形式尋求生存和進化的機體,所謂生命以外的形式就是由技術組成的非生物器官或人工器官,而技術的進化不再主要依靠生物的進化。
這意味著使人不斷生成和演化的「人化」(hominization),是一個不斷地更新各種外生的人工器官的過程。從系統發生學的意義上講,人和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相伴而生的共同演進關係。大致沿著系統論、控制論和關係實在論的脈絡,斯蒂格勒通過人的生成過程重新發現了技術一直被哲學所忽視的奠基性。
一方面,人性就是技術性:「人類是人工性和技術性的,也就是說他們不能在自身找到意義,而需要在他們制造、發明的義肢…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14,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技術時代,路向何方?近30年來,作為後來者的法國哲學家斯蒂格勒試圖通過「重新發現技術」帶來一場哲學的革命:哲學問題就是技術問題。究其語境,這一斷語有兩個重要的背景。
其一是科學的技術化,20世紀以來,隨著技術與科學和工業的結合,技術的范圍空前擴張,科學越來越多地依附於技術,其基本形態發展為日漸科技一體化的技術化科學(technoscience,…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3,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本文作者段偉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1651年,霍布斯 (Thomas Hobbes) 在《利維坦》一書中大膽設想,人們可以構造各種人造生命。在他看來,一方面,生命只是肢體的一種運動,一切像鐘表一樣用發條和齒輪運行的「自動機械結構」也應該具有人造的生命;另一方面,人類社會自身也可以通過自我組織的體系獲得自發的生命和智慧,即人們可以按照有理性的人的樣子構造出「國民整體」或利維坦這一龐然大物,使人類社會成為擁有靈魂和智慧的整體,整合為一種新的生命形式。更為重要的是,他還證明了邏輯推理與數字計算的等價性,並宣稱「每一個推論都可以被計算」。…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29,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第三章,維科開始轉學歷史科學,為普遍法權尋找現實依據。對於希臘抽象理性的不信任,使得維科轉向來羅馬。歷史隱藏在寓言當中。通過「語文學」來挖掘羅馬法的含義,維科意圖將羅馬的經驗普遍化,上升為各民族必然經歷的共同經驗,證明羅馬的恒定一致性。
但是由於民族虛驕與學者虛驕,使得歷史的真實面貌被遮蔽。需要重新回到無知狀態,才能夠擁有原初人類的知識。歷史科學是不同時空分割的兩個心靈,觀念的秩序追溯著事物的秩序,心靈與過去存在聯系,歷史學家能夠在心靈中重現過去個人的心靈的變化,世界是由人類創造的,誰創造由誰敘述,這樣就可以克服年代誤植。
人在自然狀態下是非理性與不自由。理性的歷史科學取決於人在本質上的不理性。神意不僅僅在羅馬而是在普遍歷史中的存在,羅馬的經驗曾是普遍存在的,這可以通過語言與神話來揭示。…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5, 2023 at 8:50pm — No Comments
《新科學》看到一半實在看不懂,才來看這本書。本書是馬克里拉對於維科思想的梳理與總結,從本書的題目便能夠看出,在馬克里拉看來,維科的思想中心在於對啟蒙以來的理性和現代性的反思與拒斥,以及對古典(特別是羅馬)思想的辯護。
第一章中,維科從神學入手,反駁理性主義與經院哲學關於人自然狀態的主張,提出人的墮落的中心論點,之後的論述也緊緊圍繞著這一論述起點。人從亞當被逐出伊甸園就開始了墮落,開始擁有善惡觀念,在心靈/精神/語言三方面墮落。真理在上帝之中,人類只能擁有「確定」,動力運行於確定之上,上帝通過動力引導人類,人類自身無法擁有完美的理性。但是以笛卡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僭越了神人知識的邊界,最終導致了理性的暴政。人類可以通過數學等完全抽象的知識體系來接近真理。…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3,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二、反對懷疑主義
因此,年輕人便輕視了古代方法教導的審慎和常識。一旦他們對這種新方法所產生的貧乏成果感到失望,他們就會打消公共生活的念頭——首先是退化成某種斯多亞派的孤獨漢,然後又變成無望的懷疑主義。脫離確定的這次現代飛躍的結果是一種比古代懷疑主義還要絕望的懷疑主義,因為人類傳統的抵禦方法——宗教、權威、修辭、論題法、綜合幾何,都已經被一掃而空。
維柯創作的這三個時期——形而上學的、法學的和科學的,在對現代懷疑的關注上都是一致的。現代政治懷疑主義有四個特征——反神意主義、唯物主義、個人主義和對自然正義的否認。現代思想家注意到了用益(utilitas)和權威的政治功能,但卻沒有認出隱藏在其後的法權…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3, 2023 at 8:48pm — No Comments
從任何絕對的意義上來看,人都不是不正義的;他只是既墮落(Fall)又軟弱。人就是心靈、精神和語言。這三種上帝賜予的能力又分別對應於亞當失樂園、大洪水之後、巴別塔(Babel)之後的三種墮落、三大事件。而在人的墮落之前,存在有一種天恩(grace)或完美的原初狀態,只有從這種狀態出發,他的墮落才能得到衡量,他的現有本性才能得到理解。
如果人不能絲毫參與神聖的事物的話,那麽他比禽獸也強不了多少。這又可以分為伊壁鳩魯派(Epicurean)的原子論和斯多亞派(Stoic)的宿命論。然而,維柯提供的是第三種可能性。維柯區分了真理…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22,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在我們後來所說的浪漫主義之後,我們重新發現了維柯,克羅齊和整個19世紀、以賽亞·伯林和整個20世紀。維柯是那場偉大的多的思想論爭的早期(18世紀上半葉)參與者,這場論爭就是現代最重要的兩大思想派系之間的論爭:其中一個派系植根於法國啟蒙運動,而另一個則旗幟鮮明地作為對應物而發展起來,那就是反啟蒙運動,特別是在19世紀的德國。
伯林已經從維柯思想中區分出了七個「超越時間的概念」,這些概念是維柯首次提出來,以取代啟蒙教條的。這些概念就是:人的本性是可變的,而且這種變化就歸因於人類自身;人只能認識他創造的東西;因而人性科學不僅區別於,而且高於自然科學;文化都是整體的;文化創造的根本方式就是自我表達;藝術是這種表達的主要形式;我們可以逐漸理解現存和過去的其他文化的表達方式,其途徑是重構想像(reconstructive…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21,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二
馬克思從現實的角度理解人造歷史。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與以往歷史觀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馬克思是從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出發來建立唯物史觀的。馬克思從現實的角度來理解人造歷史。馬克思主要是從人的實踐活動的角度來理解人的存在,並且把實踐中的人看成是在歷史中行動的人去理解。
唯物史觀的創立是以現實的人為起點的,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原因。人們在改變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同時也在創造歷史,因此,人類歷史並不是天神意旨所安排的,人類的歷史是人們現實活動的主體化的過程。
首先,現實的人是指有生命的個人並且是感性的存在物。這是現實的人得以形成和存在的自然基礎,與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概念不同,馬克思現實的人是從事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人,現實的人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出發點。…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4,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摘要: 研究歷史哲學必須要回到歷史哲學的開山祖師維柯那裏,維柯的歷史哲學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基督教的陰霆,開創了歷史哲學的新局面。馬克思肯定了維柯關於歷史觀的合理觀點,對於他的史學思想持批判繼承的態度,馬克思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唯物史觀。
維柯與馬克思都提出了人造歷史的觀點,但二者對歷史本質的描述卻存在很大的差異。維柯提出人造歷史主要是針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這一論斷,他對於笛卡爾討論觀念及實在的關係持否定的態度。馬克思是為了批判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進而提出了人類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觀點,馬克思是從現實的角度來理解人造歷史的這一觀點。
一…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3,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時間與空間的問題,確切的說,是從感知性中產生並作為感知性本身的時間與空間。對康德而言,感知性是由他所謂空間與時間的形式所構成,特別是指胡塞爾(Husserl)稱之為「持存」(retention)與「預存」(protention)兩者—在時間及其所包含的空間的位移上—的調配。
你們現正聽我說話,而當我對著你們說話的時候,其實正努力在雕塑你們的注意力—這注意力,套句法文,是你們想借給我的;若用英文來講,就是你們想付給我的。但是,要想理解前面提到的問題,不管用借的還是用付的,我們都必須將注意力交給胡塞爾,聽聽他在探討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的分析時所說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分析在日後發展出兩種持存:第一持存與第二持存。…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數世紀以來,第三持存一直是膜拜(culte)與文化的對象,在此意義上也是社會雕塑的對象;力量與知識的有機物和器物試圖藉由第三持存構成公有意志,亦即,一個社會,一個透過或多或少共享的持存和預存所形成的社會氛圍;透過這樣的社會氛圍,我們所謂的文化,負責作為體外化的過程,將技藝轉變為藝術,將偶然與意外事件轉變為必然與真實狀態。
因為[說到底],我們的心靈、私密與獨特的持存和預存,便是奠基於集體而共享的持存和預存,並受其支持;這些持存和預存,起自我們所言所聽且在我們之前便已創造出來的字詞。一切的知識與作品,都是這些集體持存和預存的工藝、膜拜、雕塑與文化;這些持存和預存,是由—或多或少佚名而祖傳的—共同的過去所遺贈,並且投射出一個總是難以確定、無法接近、不大可能的共同的未來;但是,透過作品,這個未來卻總是堅持不懈,保持開放。…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4,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我在《象徵苦難》的第二卷(Symbolic Misery, Volume 2)裡,試圖描述這種感覺理知迴路構成的條件;此類循環作為一種感覺編造的迴路,也作為一種「不受壓抑的」感覺生產表達迴路(sensori-poietico-ex-pressive),[譯註6] 意思是,世世代代藉由「透過邏輯的」對話(dia-logical)模式,[譯註7] 已然將自身予以體外化:這裡的對話論( dia-logism)指的是巴赫汀…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1,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正由於感知性在特定意義下是可塑的,因此,像是所謂的造形藝術便可予以感動。這種感動構成了一種特定的感動性(affectivity),且無法被化簡為雅各.馮.魏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üll)以壁蝨的感覺動力(sensori-motor)迴路所描述的那種循環;對具備神經系統的生物而言—無論多麼原始—這類循環是所有感動性的特徵。…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31, 2023 at 3:30am — No Comments
康德(Kant)提出的「低階官能」(lower faculties)—直覺(亦即,覺知度或感知性)、理解、想像與理性—或許很容易令我們深信不疑,但其實,感知性並非一勞永逸的天賦,就這麼賜給稱之為「人」的此等存在。人既是生命的技術形式,也是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心智靈魂(noetic soul)。感知性會發展,如同理解、想像與理性。這種發展,這種精進(elaboration),發生在一代又一代的創作過程中,就像我們從馬奈(Edouard Manet)的例子理解到的一樣—十九世紀下半葉,當他談到來自觀眾的負面評價時,宣稱:
他們的眼睛將被打造………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30,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