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國最優秀的新詩詩集,《女神》的誕生使郭沫若成為中國新詩中的巨人,奠定了他在這個新文學史上的地位。
青年朋友們,你大概並不了解《女神》的誕生同一個人很有關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產婆”,這個人就是宗白華先生。
宗白華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家和詩人,1918年他就參加了王光祈、李大釗等人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的籌備工作,以後被選為這個組織的最初領導人之一。翌年8月,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主編郭虞裳受該報負責人張東蓀的委托聘請宗白華協助編輯《學燈》。11月郭虞裳赴英,22歲的宗白華正式擔任《學燈》主編。宗白華就是在編輯《學燈》期間,發現和扶植了郭沫若。…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27, 2016 at 11:11pm — No Comments
有時,我會時不時翻翻我那些老舊的題字本,再看看裝裱好的那些牌匾,或者詩詞字畫,總會有一種被強風襲擊的感覺,那是一種突然驚醒後振作的歡歌,我從朦朧中看出某些人的影來。
1983年6月全國政協大會期間,商承祚、梁容若同居一室。商先生與我的老師美學大師宗白華是多年老友,故我專門去探望。
商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和書法家,其篆書一字難求,享譽海內外。他是廣東省番禹縣水口營(今屬廣東花都區)人,1902年出生於清末“探花”之家,時為中山大學教授。
商先生顯得十分幹練,同我談宗白華先生。同來的梁容若先生是從臺灣歸來的學者,話不多,體型微胖。…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9, 2016 at 10:16am — No Comments
1986年3月6日淩晨,一代美學宗匠朱光潛老師告別了他的事業,與世長辭了,而我得到這個噩耗已是下午了。
那天上午,我正在朱先生的老友李可染大師處,李老向我詢及朱老的近況,我說:“看起來比去年秋天好多了,由人攙扶著可以走動,頭腦也比前些時候清楚多了……”
我這樣講是有理由的,我是以欣慰的口吻講這一番話的,因為1月20日我去拜望朱老,他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5, 2016 at 7:25pm — No Comments
癸亥年歲尾的一天,我同徐盈先生去看望馮友蘭先生。推開北京大學燕南園一處院落的門扉,院中三棵挺拔的青松映入眼簾……
走進工作室,八十八歲的馮友蘭先生正埋在書山之中。四壁是書,桌上是書,椅子上也是書。老先生須發皆白,思維清晰,談興甚濃。
話題從上年即1982年12月北大為他舉行的從事教學工作60周年的紀念會開始。先生說:“我1923年從英國回來在中州大學教書,到去年正好60年,我一直沒離開過學校這個崗位。簡單點說,我主要是在兩個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當然還有西南聯大,聯大也是北大、清華。1947年清華校慶,校友們返校,大家先後報告自己的年級,我說我沒有在清華上過學,也不屬於哪屆。梁思成介紹說,馮先生是我們的‘大嫂子’。我說,我在清華是‘大嫂子’,在北大是‘大姐’。”…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1, 2016 at 6:59pm — No Comments
20世紀80年代我結識了國學大師王利器先生,並到他家中訪見。他是位笑瞇瞇的小老頭。我向他約過詩稿和文稿,詩稿發在《人民政協報》副刊上,文稿太長,給了《青少年讀者指南》雜誌。我向他求過字,1989年1月在他寓中他為我書寫他的詩作:“柳塘經風映晴輝,露綴垂柳燕子飛。滴下翠荷擎不定,水晶盤裏走珠璣。錄少作小詩一首士方同誌兩正耐雪堂老人試筆”。
我收藏有王先生的三封書信。
其一(為明信片):
政協報已收到,謝謝!第二首“青島”當作“青鳥”,一般系用來說飛機。希望改正。楹聯近引起人們註意,我縣有一副最長的竟達一千六百十二字,如又用,當抄寄。我處被抄家後,文房四寶全無了,寫字事容緩圖之。…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13, 2016 at 11:41am — No Comments
美國在戰火中涅槃
美國從一個殖民地國家變為世界第一流的強國,其發展有個規律:根據本國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力量的強弱,交替運用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兩種主張。對於弱國來說,貿易保護是抵禦市場強權、發展民族工業的盾牌。當一國從弱變強時,它就會開始贊同自由貿易;反之,當一國由強變弱時,它又會回到貿易保護主義路線上去。美國也不例外。
由於英國力圖保持“世界工廠”的地位,美國運用貿易保護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國炮艦調動了美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激情,美國很難實施貿易保護政策。…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10, 2016 at 10:00pm — No Comments
英國用鴉片逆轉的自由貿易
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新霸主,但這個時候工業革命還沒有充分展開。
面對潮水般湧入的印度棉布,1700年英國國會通過了一項禁止銷售印度棉布的法令。正是在這一法令保護下,“英國的發明者和革新者終於解決了用棉線做經線的問題,從而以機器同印度人靈巧的雙手展開了競爭。”
這僅僅只是開始,憑借當時的英國市場的力量,是無法形成導致“革命”的規模的。根本的轉折來自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9, 2016 at 9:30am — No Comments
西班牙帝國的金山沈沒
15世紀末,葡萄牙航海家發現繞過非洲到印度的航線後,西歐以商路取代古“絲綢之路”,造成了地中海商業的衰落,而大西洋沿岸的一些歐洲國家則隨之振興。
人口僅100萬的葡萄牙,歷經數代艱苦犧牲,耗盡國力得到的只不過是一條穩定的航線,而他們千辛萬苦運來的東方香料,完全被西班牙的商人買斷,大部分利潤落入西班牙人之手。西班牙利用宗教和與哈布斯堡的政治聯姻,控制住了西西里、撒丁、那不勒斯,繼承了勃艮、尼德蘭、盧森堡、法蘭西孔德的統治權。…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6, 2016 at 12:30pm — No Comments
檳城咖啡聞名全馬,檳城人詢問:「你喝咖啡了沒有」即表示「你吃過早餐了嗎?」在細細地品過一杯來自家鄉的咖啡以後,走進工作室面對電腦,一如每一個季節的每一天早晨。濱海名叫實在遠的小鎮的房子,窗外啁啾的歌聲是每日清晨小鳥不間斷的鳴囀。沐浴在晨光下絢紅的木槿花璀麗璨亮地綻放。院子裡開始結果的芒果樹,當風掠過,味道奇異的芒果花香隨著逸進屋裡。坐對電腦,開始一日的工作,熒幕上閃閃的文字像一隻隻小小的蠹蟲,它們呼朋喚友,越聚越多……,車子從檳城東北角的碼頭往康華麗堡的方向開去。經過具有百年歷史的大鐘樓,古老的分針和秒針,相互追逐的腳步沒有緩慢下來,像忠心耿耿的老僕人,絲毫不差地記錄著現在的時間。早上8點半的暖暖陽光裡,海水瀲瀲的波光底下彷彿含蓄而內斂地收藏著一些動人而莊嚴的往昔舊事。岬角上安分守己的古舊炮台,有幾個馬來小孩肩並肩互相擁抱著坐在上面,頭上戴著宋谷回教徒帽的是他們的爺爺,或爸爸,拎著相機,將過去的憂患歷史和現在的愉悅鏡頭拍攝下來。…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4, 2016 at 6:56pm — No Comments
前言: 插手日本,預警香港──其實早已有一定程度的過去式成分。某種程度來說,今時今日就眼前的社會面貌,與日本做映照分析的最熱切觀察者是內地的媒體。最近他們又向我追問關於“落水狗”與內地時下流行語“剩女”的關系,看來大同小異的模擬對照還會陸續排山倒海而來。
尋找代言人的族群認同心態
“敗犬”這個詞語,在日本語境中其實早已存在,而且大多數用來形容男性,之所以我在《落水狗的美學》(《命名日本》)一文中,也把寺山修司乃至高橋雅也等日本文化界及AV界的名人用法交代,以突顯它的發展脈絡。我刻意用“落水狗”是因為它在中文語境中正好已有underdog的意思,而不如“敗犬”僅停留在望文生義的層次。…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27, 2015 at 8:00am — No Comments
賴聲川,1954年生,祖籍江西,客家人。
他是“臺灣劇場最燦爛的一顆星”,他的作品是“中國語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戲劇”。這些評價也許只是業內人士的筆頭文字,但劇場裏一次次坐滿的人群、一次次經久不息的掌聲、一場場停不下來的歡笑或淚流,卻實實在在地證明了賴聲川的魅力。
他是“臺灣現代劇場的創造者”,因為他幾乎是從無到有地,一手打出了臺灣現代劇場的一片天空。1985年,他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使瀕於滅絕的臺灣相聲起死回生,而之後的1986年,他的《暗戀桃花源》更創造了二十年不敗的舞臺奇跡。
這兩場戰役之後,賴聲川也從此聲名鵲起了。…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17, 2015 at 11:12am — No Comments
李宗盛,1958年生,祖籍內蒙古。
這是一個在華人音樂界太過於耳熟能詳的名字。少了他,華語樂壇缺失的豈止一頁。
1979年他抱著吉他踏上歌壇,從此如珠玉般落地的,是無數膾炙人口的歌曲,是無數大大小小的獎項。藝人們才思枯竭時會打電話向“大哥”求助,聽眾們看到作詞一欄寫著“李宗盛”的名字便會感到安心,這一切,比彌漫於大街小巷的流行轟炸更能體現人心。
如今的李宗盛飄搖於樂界的“神壇”上,君不見每次“大哥”出動,總有萬千粉絲呼應。不過他卻不願高高在上,樂意的倒是騎自行車、擠地鐵,不想離了普通人的生活——大概這也恰是李宗盛的魅力,那些歌曲裏縈繞的纏綿悱惻或冷峻另類之外,總有散不去的紅塵煙火味,才總能撥動尋常人的心弦,於人生的許多時刻都能找到與之共鳴的“李宗盛”。…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14, 2015 at 4:22pm — No Comments
王偉忠,1957年生,祖籍北京。
他被臺灣綜藝圈稱為“綜藝教父”。自打入行進入綜藝圈,他便一手引領臺灣綜藝圈的風潮,由他捧紅的藝人多不勝數,由他打造的王牌節目一個接一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超級星光大道》《王牌大賤諜》《國光幫幫忙》……
他把這樣的成功歸於自己來自眷村。在如今人人見他皆要恭敬地叫一聲“偉忠哥”的時代,眷村裏那些老前輩們一聲聲“小偉忠、小王八蛋”的笑罵,會讓他格外開心。
在眷村裏長大,從眷村出發,王偉忠對這個環境充滿著眷戀的情感。為此,他整整“追”了賴聲川兩年,和他吃飯、聊天,不斷地向他講述自己的故事——兩年後,《寶島一村》終於出爐。…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8, 2015 at 3:59am — No Comments
高金素梅,1965年出生,父親是安徽人,而母親則是臺灣山地民族泰雅族人。
也正是因為母親的身份,讓她的名字從“金素梅”變成了“高金素梅”——“高”是母親的漢姓,她以此來強調與母族的聯系,並給自己取了泰雅族名:吉娃斯·阿麗。
曾有人將活躍在臺灣政壇上的12個女人湊成了“政壇十二金釵”,高金素梅分到的是賈探春,贊她如探春一樣有能力而有個性,在大觀園裏獨樹一幟。…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5, 2015 at 10:00am — No Comments
白先勇,1937年生於桂林,回族。
他有顯赫的出身,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他也有極高的成就,被稱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他還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曾讓外界猜疑和詆毀,也曾讓無數人為之感動不已。多麽具有傳奇性的人生!而他本人卻斯文淡雅,並不色彩繽紛。
2003年,臺灣公視推出的電視劇《孽子》成為金鐘獎的最大贏家。這部根據白先勇早年著作改編而成的連續劇一舉囊括了六個獎項,而小說原作也在出版十七年後,重新登上暢銷書榜,再次證明了作者白先勇經久不衰的文學魅力。也正是這一次的成功,讓“白先勇”三個字迅速地在大眾視野裏泛濫,比以往更加廣為人知。…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2, 201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林懷民,1947年生於嘉義。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曾祖父是清朝秀才,祖父是留學日本的醫生,父親是嘉義首任縣長。如此家族出身,所從事的常常非文即政,他卻一改家人的厚望走上了舞蹈之路。
“世界一流現代舞團掌門人”、“世界級編舞大師”、“中國人的光榮”——多年後,林懷民的頭頂戴上了如此的耀眼光環。他的成績,成了華人社會與現代舞的一次絕妙碰撞,讓世人都驚嘆不已。…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29, 2015 at 11:56am — No Comments
文壇奇人文懷沙
紺弩生前在病床上告訴我,胡喬木同志曾建議他對《散宜生詩》可考慮出註釋本,我也有“但恨無人作鄭箋”的想法。紺弩本人則覺得為其作註甚不易,但“不易”非必“不能”。紺弩在《散宜生詩》一書的自序中援引《莊子》釋散宜生,並說:“假定‘名以義取’,則恰為‘無用(散)終天年’(適宜於生存)。”“無用之用,實為大用(茍活偷生的大用)。”我覺得這是作者故意把話扯遠了。然則“散宜生”是什麽意思呢?根據我對作者的了解,我以為可釋為:“我是你們啃不爛咬不動的硬木頭、硬骨頭,我將永遠生意盎然,有詩為證,你們其奈我何!”因為無論紺弩其人或其詩,都浸透著作為一個社會鬥士的魂魄,他是莊子精神的反動,他無愧是魯迅精神的繼承者!…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29, 2015 at 11:29am — No Comments
文壇奇人文懷沙
世人公認文懷沙先生是奇人,現在他已經被冠上“國學大師”的桂冠。文老今年已百歲,仍精神矍鑠,睿智樂觀。他雖閉門謝客,但時不時在電視臺的訪談節目中露面,美發長髯,瀟灑飄逸,引經據典,高談闊論。
文懷沙祖籍湖南,1910年生於北京,十幾歲便開始迷戀那些連大人都不敢看的書。童年的文懷沙似懂非懂地讀《離騷》,屈原的筆鋒漸漸把內向、多愁的文懷沙,變成了一個棱角分明的人,養成了他特立獨行的個性。…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29, 2015 at 11:28am — No Comments
大師雲集宗白華門下
在青草萌生的時候,送別了朱光潛先生,在白雪紛飛的時節,宗白華先生又離開了我們!一年之間中國失去了兩位美學巨匠,我失去了兩位尊敬的師長,怎不令人黯然神傷!
1985年夏天,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綠色低迷、紅英爛漫的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居住著兩位享譽海內外的美學老人,一位是朱光潛教授,一位是宗白華教授,說來也巧,二老同齡,今年都是88歲……前幾年大家都說朱先生的身體比宗先生的好,因為他練氣功、打太極拳和慢跑,而宗先生無意鍛煉,只是在茶余飯後在未名湖畔獨自散步。但朱老自前年夏天患腦血栓後,身體差多了,走路需人攙扶,而宗老前年冬天患眼疾住院施行了手術後,卻安然無恙,仍可讀書看報、散步,並能與客人聊上個把小時。”(見《人民日報》海外版)…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23, 2015 at 4:39pm — No Comments
郭沫若的“崛起”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國最優秀的新詩詩集,《女神》的誕生使郭沫若成為中國新詩中的巨人,奠定了他在這個新文學史上的地位。
青年朋友們,你大概並不了解《女神》的誕生同一個人很有關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產婆”,這個人就是宗白華先生。
宗白華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家和詩人,1918年他就參加了王光祈、李大釗等人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的籌備工作,以後被選為這個組織的最初領導人之一。翌年8月,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主編郭虞裳受該報負責人張東蓀的委托聘請宗白華協助編輯《學燈》。11月郭虞裳赴英,22歲的宗白華正式擔任《學燈》主編。宗白華就是在編輯《學燈》期間,發現和扶植了郭沫若。…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19, 2015 at 3:27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