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很後現代's Blog (312)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江南才子下江南

帶著對兩位大師的知遇之恩,我的思緒又被無限地拉開……

1980年我在北京大學上學時因編寫《北大人才史話》曾兩次訪問王昆侖先生。頭一次挑了個星期天(1980年9月14日),不巧他出去開會了,他在人民大學中文系任教的女兒王金陵笑容可掬地接待了我們。見到王金陵,我們自然想起了60年代她同父親合寫的昆曲《晴雯》,於是話題從這兒開始了。

原來,王昆侖先生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文藝評論家。他文筆瀟灑,曾被譽為“江南才子”。…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6, 2016 at 11:09a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啟功大師初成名

我與啟功先生相交二十多年,剛開始是因為工作關系,後來成為忘年交。我去他那兒是隨到隨見,他對我是有求必應。他曾贈我兩幅書法(一幅為長聯:“襟度靜懸秋月影文章高振海濤聲”,一幅是條幅,書唐詩:“天街小雨潤如穌……”),為拙著《名人紀實》和《擷英集》題簽,還為我母—工筆畫家馬誌華遺作題字。在一幅“牽牛雙鴿”上題了:“此馬誌華太夫人遺作工致具常州法家令嗣鄒君士方寶藏見示因識之以世之賞音知一藝之成必以專精始傳也啟功”;在另一幅“牡丹”上題了:“國香圖馬誌華女士筆啟功觀因題”。

啟先生對於工作非常認真,做學問十分嚴謹,一絲不茍。…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5, 2016 at 9:30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五四運動之先鋒才俊

20世紀我在北京大學上學時,北京大學團委會準備編寫一本《北大人物史話》,我被委派編寫北大的老校友許德珩副委員長等幾個人的傳記,因此在1980年下半年,兩次拜訪許老,並同他的秘書和他的孫子、孫女等進行了較多的接觸。

許老待青年十分熱情,對我們北大的同學更是親熱。一次他對我說:“我在北大上過學,教過書,咱們也可以算同學嘛!”我望著許老真誠的面龐,忽然產生了一個願望:要是許老能為我們北大題詞就好了。於是我把我的想法同許老在北航上學的孫女許蘇蘇和在北師大上學的孫子許進商量,他們表示贊成,並願意為我向許老轉達,不久得到答復是:許老應允了。

這時恰逢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十五周年和“一二?一”運動三十五周年,我想這時請許老題詞更有意義。於是在12月6日晚上打電話給許蘇蘇,她說許老讓我第二天來。…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1, 2016 at 8:34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黃埔軍校來的猛人

說完羅章龍,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位猛人,他年輕時比張飛還猛,還有周瑜的智慧,他就是張申府。

張申府,“五四時期”的風雲人物,1919年加入了文化統一戰線最大的團體—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時與李大釗、陳獨秀共同籌建了我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北大學生張國燾就是他發展加入共產主義小組的。不久他留法,在法介紹劉清揚入黨,1921年他和劉清揚介紹周恩來入黨。周總理解放後曾提到此事,說張申府先生既是我的朋友,又是我的入黨介紹人。以後組成了旅法支部,申府先生任書記,成員除劉、周二人外,尚有趙世炎、陳公培。1923年,周恩來和張申府在德國又介紹朱德入黨,在張申府先生的家庭相冊中還保留著他當時在德國同周恩來、朱德的合影照。…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31, 2016 at 10:37a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波濤洶湧的湖南第一師範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師範學校二年級的學生毛澤東,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情。

他根據“毛澤東”3個字的繁體筆畫數,用“二十八畫生”的名字,在長沙一些學校貼了個好幾百字的“征友啟事”。結果引來一些學校的校長到第一師範查問,是不是有“二十八畫生”這個人。他們不知道的是:毛澤東當時的人生誌願是立奇誌、交奇友、讀奇書、創奇事,做一個奇男子。

“征友啟事”引來三個願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其中一個,就是當時在長沙長郡中學讀書的羅章龍。羅章龍也給自己起了一個氣概不凡的名字,叫“縱宇一郎”。“二十八畫生”和“縱宇一郎”在湖南省圖書館見面了,他們暢談了三個小時。

興奮不已的羅章龍當天晚上寫了一首詩:“策喜長沙賦,騷懷楚屈平。風流期共賞,同證此時情。”…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25, 2016 at 4:28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大師雲集宗白華門下

在青草萌生的時候,送別了朱光潛先生,在白雪紛飛的時節,宗白華先生又離開了我們!一年之間中國失去了兩位美學巨匠,我失去了兩位尊敬的師長,怎不令人黯然神傷!

1985年夏天,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綠色低迷、紅英爛漫的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居住著兩位享譽海內外的美學老人,一位是朱光潛教授,一位是宗白華教授,說來也巧,二老同齡,今年都是88歲……前幾年大家都說朱先生的身體比宗先生的好,因為他練氣功、打太極拳和慢跑,而宗先生無意鍛煉,只是在茶余飯後在未名湖畔獨自散步。但朱老自前年夏天患腦血栓後,身體差多了,走路需人攙扶,而宗老前年冬天患眼疾住院施行了手術後,卻安然無恙,仍可讀書看報、散步,並能與客人聊上個把小時。”(見《人民日報》海外版)…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8, 2016 at 11:34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文壇奇人文懷沙 (下)

丁玲生前介紹《人民政協報》的鄒士方同誌向我約稿,通過接談,知鄒君相當熱情。老聶有何遺稿,可與鄒君聯系。匆上,敬候夏安

弟文懷沙拜上八六.五.十.燈下

找鄒士方同誌可打電話到“人民政協報”(65.5302),該報社地址是:“本市太平橋大街23號”,他家住:“西四北頭條28號”。

文先生對我如此信任,使我覺得他真是一位肝膽相照的人。通過研讀文先生這三首詩,使我這種感覺更加真實強烈:

挽丁玲文懷沙

重樓夜氣驀然收,五十年來挽逆流。…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0, 2016 at 11:26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文壇奇人文懷沙(上)

世人公認文懷沙先生是奇人,現在他已經被冠上“國學大師”的桂冠。文老今年已百歲,仍精神矍鑠,睿智樂觀。他雖閉門謝客,但時不時在電視臺的訪談節目中露面,美發長髯,瀟灑飄逸,引經據典,高談闊論。

文懷沙祖籍湖南,1910年生於北京,十幾歲便開始迷戀那些連大人都不敢看的書。童年的文懷沙似懂非懂地讀《離騷》,屈原的筆鋒漸漸把內向、多愁的文懷沙,變成了一個棱角分明的人,養成了他特立獨行的個性。…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4, 2016 at 9:14a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郭沫若的“崛起”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國最優秀的新詩詩集,《女神》的誕生使郭沫若成為中國新詩中的巨人,奠定了他在這個新文學史上的地位。

青年朋友們,你大概並不了解《女神》的誕生同一個人很有關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產婆”,這個人就是宗白華先生。

宗白華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家和詩人,1918年他就參加了王光祈、李大釗等人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的籌備工作,以後被選為這個組織的最初領導人之一。翌年8月,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主編郭虞裳受該報負責人張東蓀的委托聘請宗白華協助編輯《學燈》。11月郭虞裳赴英,22歲的宗白華正式擔任《學燈》主編。宗白華就是在編輯《學燈》期間,發現和扶植了郭沫若。…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27, 2016 at 11:11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知遇之恩,徐悲鴻畫馬

有時,我會時不時翻翻我那些老舊的題字本,再看看裝裱好的那些牌匾,或者詩詞字畫,總會有一種被強風襲擊的感覺,那是一種突然驚醒後振作的歡歌,我從朦朧中看出某些人的影來。

1983年6月全國政協大會期間,商承祚、梁容若同居一室。商先生與我的老師美學大師宗白華是多年老友,故我專門去探望。

商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和書法家,其篆書一字難求,享譽海內外。他是廣東省番禹縣水口營(今屬廣東花都區)人,1902年出生於清末“探花”之家,時為中山大學教授。

商先生顯得十分幹練,同我談宗白華先生。同來的梁容若先生是從臺灣歸來的學者,話不多,體型微胖。…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9, 2016 at 10:16a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別了,朱光潛

1986年3月6日淩晨,一代美學宗匠朱光潛老師告別了他的事業,與世長辭了,而我得到這個噩耗已是下午了。

那天上午,我正在朱先生的老友李可染大師處,李老向我詢及朱老的近況,我說:“看起來比去年秋天好多了,由人攙扶著可以走動,頭腦也比前些時候清楚多了……”

我這樣講是有理由的,我是以欣慰的口吻講這一番話的,因為1月20日我去拜望朱老,他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5, 2016 at 7:25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癸亥年拜見馮友蘭

癸亥年歲尾的一天,我同徐盈先生去看望馮友蘭先生。推開北京大學燕南園一處院落的門扉,院中三棵挺拔的青松映入眼簾……

走進工作室,八十八歲的馮友蘭先生正埋在書山之中。四壁是書,桌上是書,椅子上也是書。老先生須發皆白,思維清晰,談興甚濃。

話題從上年即1982年12月北大為他舉行的從事教學工作60周年的紀念會開始。先生說:“我1923年從英國回來在中州大學教書,到去年正好60年,我一直沒離開過學校這個崗位。簡單點說,我主要是在兩個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當然還有西南聯大,聯大也是北大、清華。1947年清華校慶,校友們返校,大家先後報告自己的年級,我說我沒有在清華上過學,也不屬於哪屆。梁思成介紹說,馮先生是我們的‘大嫂子’。我說,我在清華是‘大嫂子’,在北大是‘大姐’。”…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1, 2016 at 6:59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著《藝術大師的流年光影》與國學大師王利器的友誼

20世紀80年代我結識了國學大師王利器先生,並到他家中訪見。他是位笑瞇瞇的小老頭。我向他約過詩稿和文稿,詩稿發在《人民政協報》副刊上,文稿太長,給了《青少年讀者指南》雜誌。我向他求過字,1989年1月在他寓中他為我書寫他的詩作:“柳塘經風映晴輝,露綴垂柳燕子飛。滴下翠荷擎不定,水晶盤裏走珠璣。錄少作小詩一首士方同誌兩正耐雪堂老人試筆”。

我收藏有王先生的三封書信。

其一(為明信片):

政協報已收到,謝謝!第二首“青島”當作“青鳥”,一般系用來說飛機。希望改正。楹聯近引起人們註意,我縣有一副最長的竟達一千六百十二字,如又用,當抄寄。我處被抄家後,文房四寶全無了,寫字事容緩圖之。…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13, 2016 at 11:41am — No Comments

鍾慶·大國之道 : 中國憑什麽實現強國夢 (三)

美國在戰火中涅槃

美國從一個殖民地國家變為世界第一流的強國,其發展有個規律:根據本國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力量的強弱,交替運用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兩種主張。對於弱國來說,貿易保護是抵禦市場強權、發展民族工業的盾牌。當一國從弱變強時,它就會開始贊同自由貿易;反之,當一國由強變弱時,它又會回到貿易保護主義路線上去。美國也不例外。

由於英國力圖保持“世界工廠”的地位,美國運用貿易保護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國炮艦調動了美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激情,美國很難實施貿易保護政策。…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10, 2016 at 10:00pm — No Comments

鍾慶·大國之道 : 中國憑什麽實現強國夢 (二)

英國用鴉片逆轉的自由貿易

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新霸主,但這個時候工業革命還沒有充分展開。

面對潮水般湧入的印度棉布,1700年英國國會通過了一項禁止銷售印度棉布的法令。正是在這一法令保護下,“英國的發明者和革新者終於解決了用棉線做經線的問題,從而以機器同印度人靈巧的雙手展開了競爭。”

這僅僅只是開始,憑借當時的英國市場的力量,是無法形成導致“革命”的規模的。根本的轉折來自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9, 2016 at 9:30am — No Comments

鍾慶·大國之道 : 中國憑什麽實現強國夢 (一)

西班牙帝國的金山沈沒

15世紀末,葡萄牙航海家發現繞過非洲到印度的航線後,西歐以商路取代古“絲綢之路”,造成了地中海商業的衰落,而大西洋沿岸的一些歐洲國家則隨之振興。

人口僅100萬的葡萄牙,歷經數代艱苦犧牲,耗盡國力得到的只不過是一條穩定的航線,而他們千辛萬苦運來的東方香料,完全被西班牙的商人買斷,大部分利潤落入西班牙人之手。西班牙利用宗教和與哈布斯堡的政治聯姻,控制住了西西里、撒丁、那不勒斯,繼承了勃艮、尼德蘭、盧森堡、法蘭西孔德的統治權。…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6, 2016 at 12:30pm — No Comments

朵拉·今夏昨日

檳城咖啡聞名全馬,檳城人詢問:「你喝咖啡了沒有」即表示「你吃過早餐了嗎?」在細細地品過一杯來自家鄉的咖啡以後,走進工作室面對電腦,一如每一個季節的每一天早晨。濱海名叫實在遠的小鎮的房子,窗外啁啾的歌聲是每日清晨小鳥不間斷的鳴囀。沐浴在晨光下絢紅的木槿花璀麗璨亮地綻放。院子裡開始結果的芒果樹,當風掠過,味道奇異的芒果花香隨著逸進屋裡。坐對電腦,開始一日的工作,熒幕上閃閃的文字像一隻隻小小的蠹蟲,它們呼朋喚友,越聚越多……,車子從檳城東北角的碼頭往康華麗堡的方向開去。經過具有百年歷史的大鐘樓,古老的分針和秒針,相互追逐的腳步沒有緩慢下來,像忠心耿耿的老僕人,絲毫不差地記錄著現在的時間。早上8點半的暖暖陽光裡,海水瀲瀲的波光底下彷彿含蓄而內斂地收藏著一些動人而莊嚴的往昔舊事。岬角上安分守己的古舊炮台,有幾個馬來小孩肩並肩互相擁抱著坐在上面,頭上戴著宋谷回教徒帽的是他們的爺爺,或爸爸,拎著相機,將過去的憂患歷史和現在的愉悅鏡頭拍攝下來。…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4, 2016 at 6:56pm — No Comments

湯禎兆:日本進化:解剖流行文化群像の由落水狗到剩女

前言: 插手日本,預警香港──其實早已有一定程度的過去式成分。某種程度來說,今時今日就眼前的社會面貌,與日本做映照分析的最熱切觀察者是內地的媒體。最近他們又向我追問關於“落水狗”與內地時下流行語“剩女”的關系,看來大同小異的模擬對照還會陸續排山倒海而來。



尋找代言人的族群認同心態



“敗犬”這個詞語,在日本語境中其實早已存在,而且大多數用來形容男性,之所以我在《落水狗的美學》(《命名日本》)一文中,也把寺山修司乃至高橋雅也等日本文化界及AV界的名人用法交代,以突顯它的發展脈絡。我刻意用“落水狗”是因為它在中文語境中正好已有underdog的意思,而不如“敗犬”僅停留在望文生義的層次。…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27, 2015 at 8:00am — No Comments

許戈輝·賴聲川:從桃花源到眷村

  賴聲川,1954年生,祖籍江西,客家人。

  他是“臺灣劇場最燦爛的一顆星”,他的作品是“中國語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戲劇”。這些評價也許只是業內人士的筆頭文字,但劇場裏一次次坐滿的人群、一次次經久不息的掌聲、一場場停不下來的歡笑或淚流,卻實實在在地證明了賴聲川的魅力。

  他是“臺灣現代劇場的創造者”,因為他幾乎是從無到有地,一手打出了臺灣現代劇場的一片天空。1985年,他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使瀕於滅絕的臺灣相聲起死回生,而之後的1986年,他的《暗戀桃花源》更創造了二十年不敗的舞臺奇跡。

  這兩場戰役之後,賴聲川也從此聲名鵲起了。…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17, 2015 at 11:12am — No Comments

許戈輝·李宗盛:每個人的快樂要自己負責

  李宗盛,1958年生,祖籍內蒙古。

  這是一個在華人音樂界太過於耳熟能詳的名字。少了他,華語樂壇缺失的豈止一頁。

  1979年他抱著吉他踏上歌壇,從此如珠玉般落地的,是無數膾炙人口的歌曲,是無數大大小小的獎項。藝人們才思枯竭時會打電話向“大哥”求助,聽眾們看到作詞一欄寫著“李宗盛”的名字便會感到安心,這一切,比彌漫於大街小巷的流行轟炸更能體現人心。

  如今的李宗盛飄搖於樂界的“神壇”上,君不見每次“大哥”出動,總有萬千粉絲呼應。不過他卻不願高高在上,樂意的倒是騎自行車、擠地鐵,不想離了普通人的生活——大概這也恰是李宗盛的魅力,那些歌曲裏縈繞的纏綿悱惻或冷峻另類之外,總有散不去的紅塵煙火味,才總能撥動尋常人的心弦,於人生的許多時刻都能找到與之共鳴的“李宗盛”。…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14, 2015 at 4:22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