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獻血與美酒
本地廣告業欣欣向榮。任何車輛,只要停留在市場附近超過五分鐘,各種各樣的傳單便會一疊疊壓在雨刷下——某處即將開幕、不可錯過的大好機會、餐廳大特價、新奇花樣推出等等,全是讓人振奮的好消息。我們每次回到車上。都會收到這樣的信息。
其中有一個消息說,卡維隆即將舉行手風琴比賽,比賽中,還將穿插「可愛女郎的脫衣表演(出場12次)」,以取悅嘉賓。一家超級市場風風火火展開「豬肉周」活動,宣稱豬身上每一個可食部分,都將以令人難於信服的超低價賣出。…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26, 2016 at 7:26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20, 2016 at 9:52pm — No Comments
廣告界人物
薄霧如紗,在湛藍天空下籠罩著山谷的早晨。我們散步歸來,狗兒們身上沾濕了露水,鬍鬚映著陽光閃閃生輝。它們首先看見那陌生人,勇猛地繞著他打轉,作出猙獰攻擊的樣子。
他站在游泳池邊上,拿一隻手提箱防範狗兒,往深水池愈退愈近。看見我們,他鬆了一口氣。
「狗沒關係吧?沒有狂犬病什麼的吧?」聽這聲音,不就是打電話來的那位,倫敦人東尼嗎?
他隨即攜著提箱跟我們到家,加入了我們早餐的行列。…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29, 2016 at 2:02pm — No Comments
春季到來農夫忙
杏花怒放。白晝長了,黃昏的天空常常渲染成壯麗的粉紅色波浪。狩獵的季節已過,獵犬拴好,獵槍束之高閣,等待6個月以後再用。葡萄酒需求量大增,勤勞些的農夫開始整地,散漫懶怠的這時候才慌慌張張地剪枝——這是十一月就該做的事。普羅旺斯人以一種難於言表的抖擻精神迎接春天,彷彿大自然給每個人都注射了一針興奮劑似的。
市場面貌急速改變。攤位上原本擺的釣魚用具、子彈帶、雨靴和清理煙囪用的長柄刷子等物,現在被各種各樣形狀猙獰的農具所取代;鐮刀、鏟子、鋤頭、耙子,還有農藥噴灑器,如有野草或昆蟲敢於威脅葡萄的生長,這些東西會灑下致命之雨,將它們消滅。…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27, 2016 at 9:21pm — No Comments
冰封雪理的日子
我們訂了一份《普羅旺斯日報》。第一版通常刊登本地足球賽的成績啦,地方小政客不著邊際的談話啦,扣人心弦的超級市場搶劫案啦(搶案發生在卡維隆Cavaillon,此城素有「普羅旺斯的芝加哥」之稱)。有時候.還會有關飛車黨飄車致死的驚心動魄的描述。
二月初的一天,尋常新聞全都消失不見,頭版頭條與體育、犯罪、政治等一概無關。…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22, 2016 at 3:40pm — No Comments
聖誕前夜的佳餚大餐
這一年,是人一頓午餐開始的。
每年聖誕前夜,那樣的暴飲暴食。狂歡作樂,常讓人覺到末日將臨,讓人不期然生出太多時光不再來之感慨。聽說幾公里年的來柯村(Lacoste)有一家喜滿餐廳,特製六道大菜的除夕午餐,還供應粉紅色香檳酒,我們便覺得以這樣的一頓豐盛的午餐來揭開未來十二個月的序幕,是要可喜多了。
剛剛十二點半,用石塊砌成的小餐館已經客滿。有些顧客簡直全家出動,看起來非常飢餓,從他們豐滿的體態判斷,每天恐怕要花兩三個小時在餐桌上,目不轉情.心無旁鶩地努力進食。…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19, 2016 at 11:38am — No Comments
本書是彼得·梅爾夫婦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地區第一年的生活實錄。他們住在偏遠的鄉村,努力修葺終於買下的歷經兩百年的老房子。從一月裡,咆哮直下隆河河谷的西北季風凍裂他們的水管開始,他們與當地的泥水匠、水管匠打起交道。
月復一月,他們受夠了工匠們的推拖遲延。他們想出的種種應付辦法則讓我們捧腹大笑。一年裡,他們和獵野豬的農夫、采松露的鄉人及其他鄉下鄰居們交上了朋友,知道了操縱山羊賽跑的秘密,避免毒蛇追蹤的妙法,對於打擾他們寧靜生活的觀光客,了愈來愈警而遠之。…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16, 2016 at 7:00pm — No Comments
“輕車快馬玉門關,萬里風塵談笑間。”我有時候總覺得,人到了中年就有一個坎,這個坎就好比玉門關,走得越遠,越兇險。
1981年2月,李澤厚50歲了,可算是“人到中年”了,但在我國美學界中能戴上“美學家”桂冠的,他大概是年紀最輕的了。老一輩的美學家朱光潛、宗白華已是八十開外,蔡儀、王朝聞也是年過花甲。
這個架著一副方框眼鏡的湖南人,眼中閃著機敏的光,談起話來時時揚起頭開心大笑,那“一邊倒”的頭髮就遮在他寬寬的前額上,披散開來,顯得瀟灑、自信,很有點詩人和藝術家的風度。…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14, 2016 at 6:30pm — No Comments
德國用軍事工業加壟斷來超車
由於深受分裂割據的困擾,德國直到19世紀30~40年代才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沖擊下,遲緩地開始了它的工業革命步伐。
19世紀初,是德國工業革命的展開創造條件的時期。首先,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意誌諸邦國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的洗滌,封建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各邦統治者為穩定自己的統治,紛紛進行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舊的領主制度逐步瓦解,國家政權逐步強大起來。
因此,進入19世紀以後,德國的社會和政治環境較之以往更有利於工業革命的展開。其次,以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為特點的農奴制改革,為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8, 2016 at 5:40pm — No Comments
帶著對兩位大師的知遇之恩,我的思緒又被無限地拉開……
1980年我在北京大學上學時因編寫《北大人才史話》曾兩次訪問王昆侖先生。頭一次挑了個星期天(1980年9月14日),不巧他出去開會了,他在人民大學中文系任教的女兒王金陵笑容可掬地接待了我們。見到王金陵,我們自然想起了60年代她同父親合寫的昆曲《晴雯》,於是話題從這兒開始了。
原來,王昆侖先生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文藝評論家。他文筆瀟灑,曾被譽為“江南才子”。…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6, 2016 at 11:09am — No Comments
我與啟功先生相交二十多年,剛開始是因為工作關系,後來成為忘年交。我去他那兒是隨到隨見,他對我是有求必應。他曾贈我兩幅書法(一幅為長聯:“襟度靜懸秋月影文章高振海濤聲”,一幅是條幅,書唐詩:“天街小雨潤如穌……”),為拙著《名人紀實》和《擷英集》題簽,還為我母—工筆畫家馬誌華遺作題字。在一幅“牽牛雙鴿”上題了:“此馬誌華太夫人遺作工致具常州法家令嗣鄒君士方寶藏見示因識之以世之賞音知一藝之成必以專精始傳也啟功”;在另一幅“牡丹”上題了:“國香圖馬誌華女士筆啟功觀因題”。
啟先生對於工作非常認真,做學問十分嚴謹,一絲不茍。…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5, 2016 at 9:30pm — No Comments
20世紀我在北京大學上學時,北京大學團委會準備編寫一本《北大人物史話》,我被委派編寫北大的老校友許德珩副委員長等幾個人的傳記,因此在1980年下半年,兩次拜訪許老,並同他的秘書和他的孫子、孫女等進行了較多的接觸。
許老待青年十分熱情,對我們北大的同學更是親熱。一次他對我說:“我在北大上過學,教過書,咱們也可以算同學嘛!”我望著許老真誠的面龐,忽然產生了一個願望:要是許老能為我們北大題詞就好了。於是我把我的想法同許老在北航上學的孫女許蘇蘇和在北師大上學的孫子許進商量,他們表示贊成,並願意為我向許老轉達,不久得到答復是:許老應允了。
這時恰逢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十五周年和“一二?一”運動三十五周年,我想這時請許老題詞更有意義。於是在12月6日晚上打電話給許蘇蘇,她說許老讓我第二天來。…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1, 2016 at 8:34pm — No Comments
說完羅章龍,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位猛人,他年輕時比張飛還猛,還有周瑜的智慧,他就是張申府。
張申府,“五四時期”的風雲人物,1919年加入了文化統一戰線最大的團體—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時與李大釗、陳獨秀共同籌建了我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北大學生張國燾就是他發展加入共產主義小組的。不久他留法,在法介紹劉清揚入黨,1921年他和劉清揚介紹周恩來入黨。周總理解放後曾提到此事,說張申府先生既是我的朋友,又是我的入黨介紹人。以後組成了旅法支部,申府先生任書記,成員除劉、周二人外,尚有趙世炎、陳公培。1923年,周恩來和張申府在德國又介紹朱德入黨,在張申府先生的家庭相冊中還保留著他當時在德國同周恩來、朱德的合影照。…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31, 2016 at 10:37am — No Comments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師範學校二年級的學生毛澤東,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情。
他根據“毛澤東”3個字的繁體筆畫數,用“二十八畫生”的名字,在長沙一些學校貼了個好幾百字的“征友啟事”。結果引來一些學校的校長到第一師範查問,是不是有“二十八畫生”這個人。他們不知道的是:毛澤東當時的人生誌願是立奇誌、交奇友、讀奇書、創奇事,做一個奇男子。
“征友啟事”引來三個願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其中一個,就是當時在長沙長郡中學讀書的羅章龍。羅章龍也給自己起了一個氣概不凡的名字,叫“縱宇一郎”。“二十八畫生”和“縱宇一郎”在湖南省圖書館見面了,他們暢談了三個小時。
興奮不已的羅章龍當天晚上寫了一首詩:“策喜長沙賦,騷懷楚屈平。風流期共賞,同證此時情。”…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25, 2016 at 4:28pm — No Comments
在青草萌生的時候,送別了朱光潛先生,在白雪紛飛的時節,宗白華先生又離開了我們!一年之間中國失去了兩位美學巨匠,我失去了兩位尊敬的師長,怎不令人黯然神傷!
1985年夏天,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綠色低迷、紅英爛漫的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居住著兩位享譽海內外的美學老人,一位是朱光潛教授,一位是宗白華教授,說來也巧,二老同齡,今年都是88歲……前幾年大家都說朱先生的身體比宗先生的好,因為他練氣功、打太極拳和慢跑,而宗先生無意鍛煉,只是在茶余飯後在未名湖畔獨自散步。但朱老自前年夏天患腦血栓後,身體差多了,走路需人攙扶,而宗老前年冬天患眼疾住院施行了手術後,卻安然無恙,仍可讀書看報、散步,並能與客人聊上個把小時。”(見《人民日報》海外版)…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8, 2016 at 11:34pm — No Comments
丁玲生前介紹《人民政協報》的鄒士方同誌向我約稿,通過接談,知鄒君相當熱情。老聶有何遺稿,可與鄒君聯系。匆上,敬候夏安
弟文懷沙拜上八六.五.十.燈下
找鄒士方同誌可打電話到“人民政協報”(65.5302),該報社地址是:“本市太平橋大街23號”,他家住:“西四北頭條28號”。
文先生對我如此信任,使我覺得他真是一位肝膽相照的人。通過研讀文先生這三首詩,使我這種感覺更加真實強烈:
挽丁玲文懷沙
重樓夜氣驀然收,五十年來挽逆流。…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0, 2016 at 11:26pm — No Comments
世人公認文懷沙先生是奇人,現在他已經被冠上“國學大師”的桂冠。文老今年已百歲,仍精神矍鑠,睿智樂觀。他雖閉門謝客,但時不時在電視臺的訪談節目中露面,美發長髯,瀟灑飄逸,引經據典,高談闊論。
文懷沙祖籍湖南,1910年生於北京,十幾歲便開始迷戀那些連大人都不敢看的書。童年的文懷沙似懂非懂地讀《離騷》,屈原的筆鋒漸漸把內向、多愁的文懷沙,變成了一個棱角分明的人,養成了他特立獨行的個性。…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4, 2016 at 9:14am — No Comments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國最優秀的新詩詩集,《女神》的誕生使郭沫若成為中國新詩中的巨人,奠定了他在這個新文學史上的地位。
青年朋友們,你大概並不了解《女神》的誕生同一個人很有關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產婆”,這個人就是宗白華先生。
宗白華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家和詩人,1918年他就參加了王光祈、李大釗等人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的籌備工作,以後被選為這個組織的最初領導人之一。翌年8月,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主編郭虞裳受該報負責人張東蓀的委托聘請宗白華協助編輯《學燈》。11月郭虞裳赴英,22歲的宗白華正式擔任《學燈》主編。宗白華就是在編輯《學燈》期間,發現和扶植了郭沫若。…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27, 2016 at 11:11pm — No Comments
有時,我會時不時翻翻我那些老舊的題字本,再看看裝裱好的那些牌匾,或者詩詞字畫,總會有一種被強風襲擊的感覺,那是一種突然驚醒後振作的歡歌,我從朦朧中看出某些人的影來。
1983年6月全國政協大會期間,商承祚、梁容若同居一室。商先生與我的老師美學大師宗白華是多年老友,故我專門去探望。
商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和書法家,其篆書一字難求,享譽海內外。他是廣東省番禹縣水口營(今屬廣東花都區)人,1902年出生於清末“探花”之家,時為中山大學教授。
商先生顯得十分幹練,同我談宗白華先生。同來的梁容若先生是從臺灣歸來的學者,話不多,體型微胖。…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9, 2016 at 10:16am — No Comments
1986年3月6日淩晨,一代美學宗匠朱光潛老師告別了他的事業,與世長辭了,而我得到這個噩耗已是下午了。
那天上午,我正在朱先生的老友李可染大師處,李老向我詢及朱老的近況,我說:“看起來比去年秋天好多了,由人攙扶著可以走動,頭腦也比前些時候清楚多了……”
我這樣講是有理由的,我是以欣慰的口吻講這一番話的,因為1月20日我去拜望朱老,他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5, 2016 at 7:25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