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慶·大國之道 : 中國憑什麽實現強國夢 (二)

英國用鴉片逆轉的自由貿易

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新霸主,但這個時候工業革命還沒有充分展開。

面對潮水般湧入的印度棉布,1700年英國國會通過了一項禁止銷售印度棉布的法令。正是在這一法令保護下,“英國的發明者和革新者終於解決了用棉線做經線的問題,從而以機器同印度人靈巧的雙手展開了競爭。”

這僅僅只是開始,憑借當時的英國市場的力量,是無法形成導致“革命”的規模的。根本的轉折來自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1814年,印度對從英國進口的棉絲織品的關稅僅為3.5%,而印度向英國出口棉織品的關稅則高達70%~80%。結果,在1814~1844年的30年時間裏,印度棉織品輸入英國的數量從125萬匹跌到63000匹,而英國棉織品輸入印度的數量從不到100萬碼增加到超過5300萬碼。軍事實力而不是自由貿易在這裏起了關鍵作用。


西班牙從美洲獲得的白銀和對印度的殖民,催生了英國的工業革命。與印度比起來,當時的中國更強大,市場也更大。盡管已經發生了棉紡織業的“革命”,即使到了鴉片戰爭以後,英國棉紡織品的成本仍比中國高。

市場的公平體現,在於它只看誰的性價比最優,不管是“工業革命”的產品,還是“傳統手工”的產品。英國沒有與中國進行大宗貿易的商品,而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卻是英國必不可少又無法替代的,只能用大量的白銀支付。西班牙從美洲獲得的白銀,直接間接地大部分流到了中國。

白銀流入為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貨幣條件,中國經濟也蓬勃發展起來,只可惜由於中國極端廉價的勞動力眾多,既沒有用機器代替人工的需求,也不具備相應的人才和大環境,最終沒有產生工業革命。

歐洲因為農業社會積累少、手工業落後而產生了巨大的白銀流失,即使是擁有美洲無數礦山的西班牙,也認為白銀流入中國的貿易黑洞不可容忍,以致在其殖民地菲律賓頒布了《禁穿華布令》。

沒有“貨幣”的英國更是如此。

如果聽憑“自由貿易”,英國大量靠其他貿易掙來的白銀就會無情地被中國吸走,其宏觀結果就是造成英國國內的通貨緊縮;其微觀結果就是剝奪了對大機器工業的投資。英國也就失去了“經濟發展”的貨幣條件和資本條件。

在這種條件下,英國極力用鴉片出口來平衡與中國的貿易,暫且忘記道德因素的束縛,對英國人來說鴉片是一種無需復雜的技術就可生產的商品。其消費特性是,一旦成了它的消費者,就會持續成為它的“骨灰級”消費者。

直到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的平均進口關稅率還高達30%以上,比當時中國官方規定的2%~5%的關稅率高了許多,遠不夠“自由貿易”的標準。鴉片戰爭時許多人預言,一旦英國獲得了在中國“自由貿易”的權力,英國工業品的對華出口將有大幅增長。

然而1854年英國對華出口的工業品竟僅為1843年的59%。英國棉紡織品成為向中國出口的第一大宗產品,是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的半個世紀以後。

然而,任何一項新的生產方式,都要“眼前”的利潤來維持。不要說半個世紀,五年的賠本買賣都做不起。如果真是堅持“自由貿易”原則的話,英國的棉紡織業早就垮臺了。

鴉片貿易戰略性地扭轉了白銀的流向。中國為進口鴉片每年流出3000萬兩至4000萬兩白銀,鴉片收入提供了英國歲入的1/6。鴉片從中國的貨幣體系中抽血的同時,為英國的崛起提供了貨幣條件和資本條件。

閉關鎖國被打破之後,雖經歷了短暫震蕩,但自由貿易仍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繁榮,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中國也迎來了一個太平盛世。當時中國收復了新疆,對外打敗了法國,四海升平。洋務運動很有成效,經濟發展,人民富裕,建設了亞洲最大的海軍,財政還有節余。為了紀念這太平盛世,西太後忙著修建她的花園。

當時中國政府基本沒有重商主義的概念,開放貿易也並非信奉“自由貿易”,而是由傳統的對內“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對外則是“懷柔遠人”的思想主導。中國依然是按照原來的思想慣性前進。結果甲午一戰,中國大敗於小國日本,從此一蹶不振。

Views: 5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