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近年來,在中國內地,“打造城市綜合體”成為一大時髦,各個城市爭先恐後。
2011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杭州市提出將開發100個城市綜合體,合肥在建城市綜合體超過20個,濟南市提出打造16個城市綜合體。
一時間,城市綜合體遍地開花,成為商業地產“新趨勢”,甚至被視為城市形象工程,堪謂“現代化”、“國際化”的新晉圖騰。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城市綜合體還缺乏一個準確的定義,溯其來源,多指向一個英文縮寫詞HOPSCA,內容包括Hotel(酒店)、 Office(寫字樓)、Park(公園)、Shopping Mall(大型購物中心)、Convention(會議中心)、Apartment(公寓)。…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February 22, 2013 at 8:52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說好不准跳 on February 21, 2013 at 11:30pm — 2 Comments
1865年4月14日,是耶穌受難日。當天晚上在和妻子及友人到福德劇院看戲時,林肯遇刺,翌日凌晨死亡。林肯死亡到今天已經148年。
一個重要人物的死亡,在他走進歷史時,就變成了一個符號,永遠被人追憶,也永遠會被後人重新解釋,去尋找新的啟示。
2013年就是個林肯年。今年史匹堡拍攝了大片《林肯傳》,要重現林肯的偉大。
無獨有偶的,是領導學在重新解釋林肯時,也找到了一個嶄新的觀點,那就是治亂世,可能要靠非主流的“圈外人"(Outsider)。…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February 20, 2013 at 8:43am — No Comments
上任後急於振興經濟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推進“酷日本”(Cool Japan)戰略,向全球推介日本食品、動漫和地方產品,將之定位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他希望借此向全球展現軟實力來提升日本的國際形象,並協助國民重拾作為日本人的驕傲和自信。
安倍把“酷日本”作為經濟增長策略之一,並新設相關閣僚和增加了預算。負責“酷日本”戰略的特命擔當相由稻田朋美(見小圖)出任。…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19, 2013 at 7:30am — 4 Comments
朋友想集資搞一間特色餐飲店,碰了一鼻子灰,來家裏找我喝下午茶。
我帶他到小花園裏的樹下坐,問他說:“你看到那樹丫間的巨大蜘蛛網嗎?”我原以為自己懂得激勵方法,借助自然現象一瞬間改變他的心緒。
豈知他脫口而出:“小時候不是念過課本嗎?阿歷山大大帝吃了敗仗後,逃到一棵樹下自哀自憐。後來,看見不屈不繞的蜘蛛經過一次兩次、無數次的失敗,終於在風中把網給結上來了!”
我發揮我的職業本色說:“信念是一種無堅不催的力量,當你堅信自己能成功時,你必能成功!”
他說:“我相信,但我的太太和丈母娘不相信;你要我怎麼去跟他們說,我是一只蜘蛛?”…
Continue “不要讓昨日的失敗,阻礙明天的夢想!”一位的演說家大聲的說了兩句開場白,手裏高舉著一張美鈔問觀眾:“誰要這鈔票?”一隻隻手舉了起來。
他然後說道:“我會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不過,我首先將把鈔票揉成一團,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
接著,他把鈔票丟到地上,用腳跟狠狠的碾它了幾下,鈔票變得又髒又皺了,還是有人舉起手來喊道:“給我,給我。”…
Added by Bleach on February 17, 2013 at 5:00pm — No Comments
釣魚島主權爭議讓中日關系陷入緊張,而中國目前“抗日劇”泛濫,浙江橫店影視城去年開拍多達50個抗日劇.
春節期間,在橫店的19個劇組中,至少有10個劇組在“打鬼子”。
官方新華社發表評論,炮轟“娛樂抗日”成風,電視媒界應多解剖日本,少些阿Q精神,向觀眾傳達真實的日本。
26歲的臨時演員史中鵬最近成為網絡紅人,原因是他因為扮演日本兵,一天竟然在不同劇組“死”了8次。
2012年,他總共參演30多部抗戰戲,演了200多次日本兵。
在缺乏新穎劇本和題材的時候,千篇一律的抗日劇紛紛上馬。…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February 17, 2013 at 12:00am — No Comments
這幾年,全世界到處都聽到有人在提他的名字。
上個世紀大蕭條時期的小羅斯福總統;國家領導人羨慕他是一個民主集權的總統;學者重提他“救濟/重建/改革"的三階段“新政"口號;文化界則懷念他的“聯邦一號"計劃。
“聯邦一號"(Federal One)是小羅斯福“文化新政"的名字,他在救經濟的同時,也不忘救文化。
美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任政府像他一樣,以聯邦政府之力行一場全國文化救濟與重建運動;更別忘了,他是在大蕭條時期人民都勒緊褲腰帶的艱困時刻,仍然不忘文化,這種國家領導人舉世難尋。…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February 16, 201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傑出的創造者、創新家、及創造力強的國家,都必須有志氣。金融危機當頭,韓國人捐金救國,希臘人自私自利。面對困境,台灣人如何展現志氣?
最近讀了兩位歐洲創新專家殷德(Nicholas Ind)及瓦特(Cameron Walt)合著的《靈感:掌握你們組織的創造潛力》一書。
書裡提到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曾說過,“只有你在意,你才會創造。”
他們認為,創新的真正祕密,乃是你必須有堅強的信念。一個公司及組織,“在意”(caring)這個心理因素,乃是創造性活動的先決條件。…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6, 2013 at 9:30am — No Comments
我背一座山回家──朋友送我一顆家鄉石
友情是夠重的,像一座山;
山有土,山有樹
山有水,山有石
山有看得見的無以及有看不見的有。
山是夠重的,友情也像山;
友情有淺淺小溪,
友情有悠悠江河,…
ContinueAdded by 說好不准跳 on February 15, 2013 at 11:00am — No Comments
選舉季節到來,充滿政治抱負的男女,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鬧得神經兮兮,還沒正式提名,就頻頻弄出人命。
頭一個送到殯儀館的,雖然送了命,臉上還是笑嘻嘻的。
道士問其夫人,此人為什麼死得這樣開心?死者遺孀生氣地答道:
他當然開心!他是在和女粉絲狂歡時,受不了而掛掉的!
第二個送到殯儀館的,奇怪,臉上也是笑嘻嘻的。…
Continue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February 14, 2013 at 8:58pm — 1 Comment
最快2012年底,台北機廠將徹底搬離信義計畫區,原址17公頃的工業用地,被虧損千億元的台鐵寄望可以成為償債的金雞母。
然而,面對當下已被初步指定為古蹟與歷史建築的廠房,在商業利用與文化資產保存之間,如何拿捏平衡?
幾年前,電視上播出一系列以勞動場所為製拍背景的提神飲料廣告,其中一部以火車維修為主題,片裡的工人舉手提肩協力安裝車輪零件。
導演吳念真用鏗鏘的語氣唸著台語旁白:“我們的工作,就像這條鐵路……車過路無痕,沒人互相問候……。”
將罕見的修火車畫面入鏡,搭配鍛鑄以及鋼鐵碰撞的聲響,這部廣告讓人印象深刻。…
Continue情人節囉,2013年西洋情人節巧遇春節年初五,Are you ready 對你的情人說點骨酥皮麻的情話?
台詞準備好了?
情話要說,但不能亂亂說,有的可以加很多分,有的卻讓你看起來很爛。
報載美國有項調查說,第一夠力的“最佳情話”是:
“你是我的心靈伴侶與終生摯愛”…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February 14, 2013 at 11:00am — 2 Comments
對廚藝愛好者而言,深入修習異國美食的製作技巧與文化內涵,是他們必修的功課之一。
前東森電視台主播、知名美食達人吳恩文就曾多次前往泰國清邁及曼谷學習正統的泰式料理。他建議台灣應以泰國為師,發展結合在地文化與觀光體驗的料理課程,深入推廣本土美食。
出身自眷村家庭的吳恩文,父母都對做菜頗有研究,自家廚房就是他鑽研廚藝的場域。精通廣東菜、客家菜與川菜的他,下廚功力也讓許多餐廳廚師甘拜下風。
能讓自視頗高的吳恩文,心甘情願付錢體驗的廚藝課,就是親赴當地學習,讓舌尖和視聽感官一併“記住”最道地的口味。…
Continue早上7時,我搖搖欲墜地坐在吉打港口一個腐朽了一半的木頭港口上。5個小時後,我上了一艘25英尺的小型玻璃鋼船,在馬六甲海峽中央學習如何捲起漁網。
我一口一口地抽著手捲香煙,一旁說話輕聲細語的船主向我保證,他絕對不會讓兒子步他後塵。
一天后,在我身旁的是一個染著一頭橙髮、準備檢查車子引擎的修車師傅。來自喬治市的他載著我遊走在檳島上,並且將他以往與賽車、興奮劑、冒險、死亡為伍的日子及後來救贖的經過說給我聽。
一個星期後,我赫然發現自己正在根地咬出席一場馬來語的天主教婚禮。…
Added by 抱抱,看新聞 on February 8, 201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我自認是想事情很快的人,連買房子幾乎不超過十分鐘。乍看書名,本來想婉拒,順手翻了幾頁,立刻改變了想法,倒是發現需要很大的膽量,才敢提筆寫自己以往看書的習慣正確無誤。
一對失業父母,沉迷在虛擬世界中養一個名為“阿妮瑪”的虛擬女兒,長期逗留網咖,竟把自己親生女嬰活活餓死,故事乍聽極為荒謬,卻絕對真實,是發生在南韓的真實事件。
類似的虛擬世界成癮,棄親生子女不顧的狀況,之前也在台灣發生過。…
Continue最近,很高興獨立策展人比利安娜(Biljana Ciric)從上海飛來巴生。她通過藝術家葉紹斌安排錄影訪談,研究東南亞當代藝術。曾擔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策展部主任與2006年新加坡雙年展的網絡 策展人,她流利的華語方便我們溝通。
比利安娜和其他國家研究學者一樣,關心重點是我那一批70年代作品的原貌與發生在我周邊的迷霧與“神話"。
1969年513後至1974年是馬來西亞藝術進展關鍵期,也是官場撰述常躲閃的含糊地帶。
與新經濟政策同步,1971年有人“製造"國家文化議會(National Cultural Congress…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February 7, 2013 at 1:00am — No Comments
文化就在巷弄間。在都市巷弄內遊走,不時能瞥見掩映在綠蔭下的黑屋瓦、木窗櫺在吐露幽情,它們是都市綠地的守護者,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卻經常幽禁在高牆裡緩緩頹傾。
在文化資產保存新趨勢下,近年在台北市有多處日式木造房舍被重新翻修並賦予新生命,不僅開拓了另類公共空間,也重新鍵結人群、創造記憶。
春寒料峭的早晨,作家亮軒(本名馬國光)準時來到他曾經闊別十年的老家──台北市青田街7巷6號──市定古蹟馬廷英故居,為慕名來訪的人群提供私房導覽:記憶中,木構造的樑柱散發淡淡香氣,室內氣流通透,屋外綠樹與鄰棟連成一氣,蟲鳴鳥叫不絕,彷彿置身小小森林。…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7, 2013 at 12:00am — No Comments
21世紀的領袖,努力、虔誠學習的標竿,在於發展事業的使命與價值,實現團體的文化與倫理,提升個人的生命與心靈素質。
領導,是發揮影響的過程。
當一個人說:“看,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而另一個人或一群人說:“我想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讓我們現在就開始動手吧。”
(Feature Photo: Learning to Fly by…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February 3, 2013 at 5:30pm — 8 Comments
有一個鏡頭,在過去的一週,深深感動了世界上眾多熱愛野生動物的男女。
他們的眼淚,不管是禁不住流下,或是強忍在眼眶中,都化成了憤怒。
這張照片就是:一隻只有三個月大的婆羅洲小象,哀叫著死去的母象,祈望著它的聲聲哀叫,能叫醒它早已倒下的母親。
這隻母象不是自然死去的,它是死於中毒;從嘴巴到肝門,整個內臟高度腐爛。
最可怕的是,它不是唯一這樣死去的大象;在過去短短的一個月內,總共有十四頭婆羅洲象先後如此倒斃。…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2, 2013 at 8:30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2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Switch to the Mobile Optimized View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