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20 Blog Posts (202)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7)

我回想起德勒茲和迦塔里(1987)在回憶撰寫《千座高原》中所說———“我們看到連綿的線條從這座高原離開,又繼續向另一座高原延伸,就如螞蟻的縱隊”(P.22)— — 在Patricia O’Riley(2003)描述中,根莖如“雜草,螞蟻,狼群和孩子”(P.27)



我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兒子對遊戲SimAnt的癡迷,以及對電影《他們!》(1951)和《螞蟻帝國》…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6:19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6)

在當今信息、通訊、知識技術日益複雜的世界中,教育探究的空間也正在成為一個根莖式的空間“rhizome space”,更加追求活躍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思想。根莖之於樹木,猶如互聯網之於信件———這是一種網絡關係,它具有互聯網的超聯通性。樹木和信件的結構相對來說比較單一:由一個主幹將表面上的兩點連接起來。但是根莖和因特網則極其復雜而且處於不斷變化中。



六、根莖式行動者網絡理論(Rhizomantics)

我在《從根莖式行動者網絡理論角度成為賽博格:實施後人類教學》…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6:19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5)

四、敘事實驗與生成性遊戲



目前,我對教育的任何質疑、問題或主題的看法,都深受我關於文本生成的方法論取向的影響,Laurel Richardson(2001)稱之為“寫故事”,我則稱之為“敘事實驗”(Gough,2004a)。Richardson(2001)指出(我認為很有說服力):…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6:01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4)

盡管思想實驗在科學的歷史和理念中無處不在,而且發揮著很大作用,但在科學教育的教科書和課程中,卻很少強調它們的重要性。即便強調了,也往往縮小他們想象的範圍。在英國進行的研究(參見Gilbert & Reiner,2000;Reiner,1998;Reiner & J Gilbertt,2000)表明,中小學和大學的物理課本往往將思想實驗與思想模擬實驗混為一談。



在模擬實驗中,對物理現象的表現給予的是解釋,而不是檢驗,理論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固有的,而不是暫時性的、突現的,結果是臆斷的,而非預期的(這是對科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的歪曲,這種歪曲與許多科學教師和教科書反復制造的歪曲很相似,即他們不斷地將對物理現象的演示———比如加熱雙金屬片直到它彎曲———描述為“實驗”)。…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5:24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2)

受此啟發,我開始著手研究課程領域(尤其是我特別感興趣的環境教育和科學教學)中的話語形式是如何形成故事的,特別是後結構主義對科學和其它學科中敘事的權威性的質疑。我關注的是科學和環境教育者所運用的傳統敘事策略是否恰當,後來的許多研究都是在我的實踐旨趣的框架中進行的,並繼續拓展敘事的範圍和形式(見Gough,1991,1993a,1993b,1994b)。





二、小說、“事實”和“真相”…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5:13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3)

開展教育探究就如同“演員在講故事”,意思是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事實與虛構是相互構成的———事實不僅是形成故事的要素,而且它們也在故事講述過程中被賦予意義。



因此,我覺得事實與虛構的二元對立本身就是一個小說———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現代主義研究者們運用多種策略呈現事實,而這個故事就是在這些策略被合理化的過程中塑造出來的。我覺得我們不僅僅是用這些術語去思考,而是重新將教育中講述的所有故事看做是虛構的,看做是為特定的目的而被塑造的故事———尤其那些堅稱他們是“實事求是”的那些故事。正如勒媿(1989)寫的:…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1)

【摘要】這篇帶有半自傳性質的論文,探討了想象式探究在教育研究中的運用及其它原則,特別是“思想實驗”在自然科學和藝術、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對比實踐。我會在文中與讀者分享寫作作為教育性探究的模式的實驗過程,尤其是受德勒茲和迦塔里的根莖觀念影響的敘事實驗———我將這一過程命名為生成性遊戲,以及閱讀某些選定的小說對文本交互式閱讀的促進。

寫給本文中國讀者的話:



2010年11月,我應邀為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以及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師和研究生們做了兩場演講,本文即是演講內容的整理與補充。本文原是我之前著作…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原田玲仁《每天懂一點色彩心理學》女性初次約會顏色

◎女性初次約會不能穿的顏色

第一次和心上人約會,穿什麽衣服去,這個問題總是讓女人煩惱不已。曾有一個針對白領女性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白領女性都持有這樣的觀點,即第一次約會穿白色或淺色衣服最合適。她們的理由是白色衣服使人顯得乾淨、整潔,能讓對方更好地看清楚自己。的確,白色衣服使人看起來乾淨、整潔,能充分展現女性之美。然而,第一次約會就穿白色,稍微有點不妥。白色衣服在給人帶來好印象的同時,也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冷淡。尤其是第一次約會,人都會緊張,想說的話都無法準確表達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穿白色衣服,會突顯出白色的負面效果。…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4:26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6)

五、小結:網路時代的多樣化敘事傳播現象

由是觀之,隨著傳播型態的多元化,傳統以單一媒介說故事(如報紙或電視新聞)之傳播型態早已褪色,取而代之的則是類似上引「遊戲式傳播」帶來之不同媒介間的「互媒性」(intermediality),指「某一文本被另一組文本引述、重構而增加新文本意義」;(見賴玉釵, 2015,頁 1)、「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一個特定的文本運作空間中,有些話語(utterance)是從別的文本中借用過來的,而這些話語將會另外再滋生其他的文本」(見石安伶、李政忠,2014,頁9)、「多媒性」(multimodality),指如何透過多種媒材如語言、文字、圖/影像、聲音來述說同一故事(見江靜之,2014)、「跨媒性」(transmediality;參見唐士哲,2014,頁 28-31)等現象(見 Grishakova & Ryan, 2010…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10:03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5)

四、遊戲傳播興起的互動意涵

另有 Bogost、Ferrari 與 Schweizer(2010)曾進一步討論新聞報導如何「遊戲化」,乃因作者們注意到如美國 Weird 雜誌之出版宗旨已不僅在於提供資訊而也在協助讀者透過「遊戲」瞭解並接近世事,藉此方能「【真正地】擁抱網路媒體以掙扎生存(出自該書封底頁;添加語句 出自本文)。

三位作者認為,「新聞遊戲」(newsgames)具說服力、有告知性並能使人高興(titillate),其所提供的資訊不但互動性強且能重製歷史事件,讓新聞內容「遊戲化」後還能教導讀者瞭解新聞事件發生的過程甚至建構社群。

該書即以上述 Weird 雜誌為例,說明在 2009…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58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4)

三、網路時代的新敘事方式

由以上相關文獻觀之,當網際網路媒介成為傳播主要型式後,「多媒材」與「跨媒材」似已取代早期以單一媒介為載具的傳述方式,以致任何故事或訊息之「創作者」(講述者)與「接收者」(聆聽者)間均非早期傳播理論假設之「產製→接收」(sender vs. receiver)單純關係,卻可能透過網路傳播之多向文本而「交換」、「改造」、「增添」、「拼裝」、「反拼裝」、「挪用」、「再挪用」、「改變」、「重新配置」甚至「盜獵」(「拼裝」後之文字皆出自閔宇經,2010, 頁 95)其原本內涵,遠較主流理論所述之資訊傳播模式複雜許多。5



亦如廖冠智、薛永浩(2013,頁…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55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2)

貳、網路傳播時代之新敘事樣貌 

一、傳統「資訊論」傳播模式之不足2 



一般而言,大眾傳播研究的濫觴淤可溯自二次大戰結束前後美國學術界( 如  Shannon  &  Weaver,  1949;  Wiener,  1948 )對「資訊論」
(information theory)之開展(Peters, 1986),3 也源自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各領域的不同研究者相繼提供了傳播研究發展生機的沃土新芽,後經 W. Schramm「集大成」(語出李金銓,1988,頁 13)後於上世紀五零年代初期漸次開花結果,自此促成了傳播研究的「機構化」…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46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3)

二、敘事典範對傳播學術研究的可能貢獻

延續過去主張(如臧國仁、蔡琰,2013, 2014; Fisher, 1987),本文建議改以「敘事論」為傳播研究之另一典範,乃因在如今網路盛行時代,任何人均可透過如口語、文字、音樂、繪圖、影像等不同媒材而在網路或社群媒介講述、轉述並再述同一故事,且這些相同故事之不同文本也可經「 改編」或「重置」後與不同閱聽眾「互文參與」 (intertextual engagement;石安伶、李政忠,2014,頁 6)。…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1)

《摘要》

 「敘事論」在此 21 世紀之初業已成為跨學門的後起之秀,除依傳統學理瞭解其所包含之「故事」與「論述」要素外,猶須注意互動圖文及影音符號正以數位形式在現實與虛擬時空進行超文本連結。

本文因而認為,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觀點可依下述理解:



一、敘事之跨界移動及流變能力愈來愈強;

二、傳播與敘事理論多元並交錯應用;

三、非線性傳播之敘事複雜系統興起;

四、敘事傳播行為乃理性與情感並重;

五、文化壟斷及碎片化敘事現象同存互參。






壹、前言…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羅伯特·希勒《敘事經濟學:故事如何傳播並推動重大經濟事件》

敘事時代

“事實不受感覺左右”。作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說法,這句話常被對歷史幾乎一竅不通的人士所引用,實在頗為諷刺。通過《敘事經濟學故事如何傳播並推動重大經濟事件》一書,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試圖讓我們相信一個相反的道理——經濟事實恰恰是由感覺所推動,而這些感覺則由其筆下描述的經濟敘事所推動——經濟敘事指的是那些頗具感染力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會改變人們對經濟事件的決策方式。

近期出版的大量經濟學文獻都對認知與結果的相互推動關係進行了研究。…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16pm — No Comments

孫志超:敘事經濟學·研究市場波動的方式(下)

政府官員的溝通藝術



除了市井小民、CEO、新聞媒體的談話和文字會影響市場之外,官員的談話更是左右市場的關鍵因子,舉美聯儲為例,底下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簡稱FOMC),被笑稱應該是Federal Open Mouth Committee (聯邦張嘴委員會) 的縮寫。

 

根據美國知名金融網站Business…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13pm — No Comments

孫志超:敘事經濟學·研究市場波動的方式(中)

另外一則看法,從當時像是《偉大的蓋茨比》等書中描述2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繁榮的時代,而女生在此時有很高的自主權,和過去不同,她們穿短裙、可以不用男士的陪伴上酒吧。

然而20年代末期股市突然的崩盤,美國人開始回歸教會,懺悔過去幾年對金錢的貪婪,而造成當時的金融恐慌。女生的裙擺再度變長,不再追求時尚流行,連帶著大眾的其他消費也跟著減少,使得經濟開始衰退。或許想探討經濟大蕭條的緣由,我們可以從當時人們的故事來找出蛛絲馬跡。

 

從新聞用詞看市場風險



目前已經有不少指數是根據新聞報紙而編纂,像是研究者…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13pm — No Comments

孫志超:敘事經濟學·研究市場波動的方式(上)

什麼是敘事經濟學?為何需要關心敘事經濟學?本文作者就此來探討。文章不長,但需要你細細研讀。

隨著互聯網發達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像是Facebook、Twitter等新形態傳播工具,都使得新聞和傳言的傳播速度更加快速,進而影響人們對社會議題的看法、金融市場的波動甚至影響政治選舉事件。

 

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然而經濟學家在過去的研究,似乎很少將人們茶余飯後討論的議題放入研究之內,一方面過去的資料取得不易,不容易量化和分析。然而,隨著新型資料和研究方法的演進,經濟學家似乎開始有能力,將人們的言談和文字結合經濟議題結合,來探索新的研究結果。…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13pm — No Comments

馬奎斯《霍亂時期的愛情》(43)

沒過多久,還不到一年,慈善醫院的學生們請求他幫助免費診斷一個渾身出現奇怪的藍顏色的病人。烏爾比諾醫生在門口望見病人,就立刻認出了他的敵人。還算好,病人是三天前從庫拉索乘船來的,而且自費到醫院的外科看過門診,可能沒有傳染給任何人。為了以防萬一,烏爾比諾醫生還是叫他的同事們別接觸病人,並說服有關當局向各港口發出警報,找到了那隻帶有病毒的輕便船,對它進行隔離檢疫。他還費盡唇舌,勸阻那位想發佈戒嚴令並立即施行每隔一刻鐘鳴炮一響這種治療措施的軍事長官。 

“把火藥省下來,等自由黨人來的時候再用吧。”他和顏悅色地對軍事長官說,“我們已經不是處在中世紀時代了。”

 …

Continue

Added by 說好不准跳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馬奎斯《霍亂時期的愛情》(42)

馬可奧雷略·烏爾比諾醫生,即烏爾比諾醫生的父親,在那些不幸的日子里成了一位人民英雄,同時也是最引人注目的犧牲品。根據政府的決定,他親自制訂了抗病戰略並親自領導了抗病鬥争。他自報奮勇干預一切社會事務,在瘟疫最猖獗的那些日子里,他成了淩駕一切的權威人士。幾年之後,烏爾比諾醫生在查閱那段歷史的大事記時,證實他父親的辦法是仁慈重於科學,許多做法是和常理背道而驰的,在很大程度上為瘟疫橫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懷著兒子對父親的同情心證實了這一點——生活逐漸把兒子變成了父親的父親,破天荒第一次,他為在父親鑄成錯誤孤軍奮戰的時刻沒有伴隨在父親周圍而感到痛心。不過,他沒有貶低父親的功績:勤勤懇懇,奮不顧身,尤其是他的孤膽,說明他對城市從飛來橫禍中死而復生後,人們奉獻給他的豐厚的榮譽是當之無愧的。他的名字,理所當然地同其它並不那麼光彩的戰爭中曾出現的不少英雄人物的名字排在了一起。 …

Continue

Added by 說好不准跳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