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一般而言,大眾傳播研究的濫觴淤可溯自二次大戰結束前後美國學術界( 如 Shannon & Weaver, 1949; Wiener, 1948 )對「資訊論」(information theory)之開展(Peters, 1986),3 也源自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各領域的不同研究者相繼提供了傳播研究發展生機的沃土新芽,後經 W. Schramm「集大成」(語出李金銓,1988,頁 13)後於上世紀五零年代初期漸次開花結果,自此促成了傳播研究的「機構化」(institutionalization; Chaffee & Rogers, 1997, pp. 155-180)進而成為近百年間美國大學少見之完整發展學門,亦是其他國家傳播研究競相追隨之主流理論模式,其(資訊論之傳播理論)影響學術領域之建立可謂居功甚偉。
然而如此獨厚「資訊論」的學門發展在本世紀初卻有了「捉襟見肘」窘狀,傳統持「傳輸」觀點的此類傳播理論(the 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見 Carey, 1992 之批判)已難適應數位匯流後諸多單一媒介界線漸次模糊的事實。
如吳筱玫(2003,頁 280-297)早先所述,「文本」一直是傳播研究的重要對象,而在網際網路時代,傳統的線性文本(如上述「傳輸式」傳播模式) 重要性早已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多向文本」(hypertext)、「互動文本」、「多媒體文本」等新興訊息內容建構方式,合併可稱之為「網際文本」,其特色就在於「非線性敘事」,作者與讀者間之原有主從關係從而改為「共同創造」(臧國仁、蔡琰, 2013, p. 183 稱此「意義共構」),此乃因後現代敘事與現代敘事的「最大的精神分野,應該是從結構主義走向解構主義,…強調去中心化的多元主義與相對主義,…文本沒有固定的意涵,它總是提供進一步的脈絡、相關事物和處境,進而擁有衍生進一步意涵的權力」(吳筱玫, 2003,頁 289)。
吳氏繼而如此說明網際時代的敘事行為(頁 293;括號內出自原文):
網際文本時代標榜著非線性敘事,使敘事方式變得更為複雜,敘事和解敘等元件堆放在一起,故事的片段用腳本的方式放在這一塊廣大的敘事池中,…作者從其中擷取資料創作,或是為它添加新的資料,讀者可以同樣地從這裡選擇他的資訊進行解讀,並做和作者同樣的事(添加資料)。作者不再具有絕對的敘事權力,讀者也不再只是詮釋作者的文本,作者和讀者間的關係,讓這個敘事池給中介掉了。…敘事流程變成中間一塊廣大的敘事池,作者與讀者不是一來一往,而是幾近於同時地不斷把敘事元件往池中丟,再各取所需進行文本的詮釋與建構。…
由此觀之,顯然遠在上世紀中期發展的主流傳播傳輸模式面對網際網路的多向互動方式顯已有扞格不適窘境,勢需以不同學術思想來面對多元且多向的訊息內容創建行為。
而「敘事論」在此時恰因其豐富且多樣的組成元素而得成為新的傳播後設理論,如傳播學者 W. R. Fisher 在次第推出一系列期刊論文後寫就之《視人類溝通如敘事:推論、價值與行動的哲學》專書(Fisher, 1987;中文書名從林靜伶,2000,頁 96)就因緣巧合地引發眾多研究者重新思考「傳播」與「敘事」的關連性,從而漸次建構了傳播研究的「敘事典範」(narrative paradigm)。
2 感謝兩位匿名評審指出此處所寫「傳統『資訊』論傳播模式之不足」與事實不符,如評審 A 認為「網路非線性文本的節點 node 概念,也是來自資訊論的基本架構」而評審 B 指出「『大數據』研究的定位,可是倒地的隸屬於資訊論的傳播觀!」。本文作者同意這些不同觀點之重要性,但認為此二者並非出自傳統大眾傳播理論之「資訊論」且一般多將網路節點概念與大數據研究歸屬計算機科學,懇請讀者注意各論點間之差異。
3 Peters(1986, pp. 538-539)論及傳播領域之「智識貧瘠」(intellectual poverty)情況時,曾經強烈地指稱當年(1950-1960 年代)錯誤地引進「資訊論」是主因之一:「…【引進資訊論】讓傳播概念再次地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美式的傳統社會思潮讓『傳播』成為眾多社會弊病的解藥,最後卻發現其【傳播】與制度化領域間實頗有距離」。
原題: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兼論新科技對傳播學術思潮的可能影響*
出處:新聞學研究‧ 第一三一期 2017 年 4 月 頁 1-48
投稿日期:2015 年 7 月 26 日;通過日期:105 年 5 月 23 日。
* 本文初稿與完稿之內文調整幅度頗大,第一與第二作者貢獻度有別,因而次序對調。作者衷心感謝兩位匿名評審之耐心與建議。
** 蔡琰為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e-mail: yean@nccu.edu.tw。
臧國仁為政治大學新聞學系退休教授,e-mail: kjt1026@nccu.edu.tw。
本文引用格式:蔡琰、臧國仁(2017)。〈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兼論新科技對傳播學術思潮的可能影響〉,《新聞學研究》,131: 1-48。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