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超:敘事經濟學·研究市場波動的方式(上)

什麼是敘事經濟學?為何需要關心敘事經濟學?本文作者就此來探討。文章不長,但需要你細細研讀。

隨著互聯網發達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像是Facebook、Twitter等新形態傳播工具,都使得新聞和傳言的傳播速度更加快速,進而影響人們對社會議題的看法、金融市場的波動甚至影響政治選舉事件。

 

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然而經濟學家在過去的研究,似乎很少將人們茶余飯後討論的議題放入研究之內,一方面過去的資料取得不易,不容易量化和分析。然而,隨著新型資料和研究方法的演進,經濟學家似乎開始有能力,將人們的言談和文字結合經濟議題結合,來探索新的研究結果。

 

敘事經濟學 (Narrative Economics)


每年的1月份,美國經濟學會 (AEA) 和金融學會 (AFA) 等研究單位都會舉辦聯合研討會,今年的年會於主席演講 (Presidential Address),正是由耶魯大學教授Robert Shiller演講敘事經濟學 (Narrative Economics) 為主題,分析人們經常討論的經濟話題,會如何影響市場波動。

Shiller在文章中舉例,像是美國的道瓊指數在日前在2萬點附近徘徊,臺灣股市則是1萬點上下震蕩,但熟悉股票的人一定知道,指數只不過是根據基期決定,像臺股就是以1966年的100點為基準,如果當初的基準設在120點,那現在的股票老早就突破1萬點,來到12000點大關。如果經濟、產業基本面有良好發展,則指數理當輕松上漲,不會在特定點數遇到障礙。

 

加權股價指數 =(當期市值 / 基值)× 基期指數

 

但如果像是1萬點,人們有心理關卡,則投資人和市場會出現焦躁不安的現象。像這種人們不討論經濟、產業基本面是否改變影響金融指數,而是純粹關心在指數的數字是否影響漲跌的情形,就是一種敘事經濟學的現象。


為何需要關心敘事經濟學?

Shiller指出我們若想了解經濟大蕭條,就必須重視此方面的研究,像是了解為何人們突然減少消費,這種現象常開始於人們開始聽到不好的風聲開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壞消息總是通過人們的言語之間、新聞媒體的文字、影像而傳播快速。

而Shiller舉1920年代初期的美國為例,西方正經歷完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剛爆發完革命,美國人從報紙中看到戰爭、革命的無情,輿論討厭那些從戰爭中牟取利潤的掮客、企業,於是開始抵制他們的產品,商品價格開始滑落,民眾更沒意願在物價下滑時購買東西,進而延遲消費,於是價格繼續下降,導致經濟衰退。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