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6)

五、小結:網路時代的多樣化敘事傳播現象

由是觀之,隨著傳播型態的多元化,傳統以單一媒介說故事(如報紙或電視新聞)之傳播型態早已褪色,取而代之的則是類似上引「遊戲式傳播」帶來之不同媒介間的「互媒性」(intermediality),指「某一文本被另一組文本引述、重構而增加新文本意義」;(見賴玉釵, 2015,頁 1)、「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一個特定的文本運作空間中,有些話語(utterance)是從別的文本中借用過來的,而這些話語將會另外再滋生其他的文本」(見石安伶、李政忠,2014,頁9)、「多媒性」(multimodality),指如何透過多種媒材如語言、文字、圖/影像、聲音來述說同一故事(見江靜之,2014)、「跨媒性」(transmediality;參見唐士哲,2014,頁 28-31)等現象(見 Grishakova & Ryan, 2010 之討論)。

合併觀之,這些新起概念反映了傳播過程之「講述者」(如故事創作者或新聞記者)、「文本」(指創作成品如報紙新聞、靜態或動態影像)、「講述對象」(如閱讀報紙新聞的讀者)、「媒材」(指傳遞訊息之符號資源如文字、聲音等)、「媒介」(指傳遞訊息之管道如報紙、廣播等)、「時空情境」(指故事文本之時間與空間內在結構)等元素之重要性皆正面臨重組,且講述故事之過程也正如遊戲傳播所常引發之「情感」、「想像」、「聯想」、「回憶」互動與交流,此均過去鮮少受到重視但正是未來討論「傳播」定義時理應重視之概念(參見臧國仁、蔡琰,2014)。

也因大眾傳播模式已較其發展之初來得複雜、多元、深化許多,顯非早年資訊觀所述之由單一媒介訊息創作者傳遞訊息至接收者式的單純、靜態。而今日的數位匯流型式更讓不同媒介間的界限漸趨消失而可透過網路傳播呈現多元風貌,因而古典傳播理論所示之資訊傳輸方式恐已不盡符合實務所需。

此時引入「敘事論」似有其時代意義,足以凸顯以其為傳播另一典範當有助於理解故事如何/為何得在不同媒介流轉、誰促使這些流轉發生、流轉又將帶來哪些生命意義;此即「敘事典範」對大眾傳播理論的意義所在。

參、「敘事傳播」之主要發現與相關元素:
兼談「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承前所述,「典範移轉」促使人們重新檢視理論意涵,而在大眾傳播領域納入「敘事論」亦有助脫離「資訊論」而改自「人文視角」匯流敘事學概念。本節延續過去所論(臧國仁、蔡琰,2012,   2013)試與「傳播」概念與「人生」、「社群」等構連,藉此完整介紹其特點。  此處所稱之「人文視角」專指與前述傳輸論之不同「分享故事」觀點,如臧國仁、蔡琰(2013,頁   183;添加語句出自本文)結論所述,

「講述故事者與聆聽故事者在此【傳播】歷程中係以平等、共有、共享、意義共構方式彼此激勵各自從其生命經驗/記憶裡抽取有趣、美好、值得與對方分享之情節共同營造情境;真實與客觀不復彼此唯一關心的傳播目標,如何達成『好的講述與聆聽理由與內容』方是」,此乃因敘事理論之主體就是講述與聆聽故事的「人」,而以「人」為此一學術思潮重點正是傳統資訊論的傳播研究不足之處。


「典範」本是思想系統的關鍵,改變任何知識論前皆需重新面對研究典範乃因其本是推理的基礎,亦是思想系統的根源(Morin, 1990/施植明譯,1993,頁  x)。施植明(1993/Morin,  1990)在其譯作之
〈序〉曾言,人們面對的是複雜世界,過去僅曾允許經過量化形式之事物納入科學知識,而這些經過科學化約的世界與真實世界實不盡相符。

Views: 10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