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希勒《敘事經濟學:故事如何傳播並推動重大經濟事件》

敘事時代

“事實不受感覺左右”。作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說法,這句話常被對歷史幾乎一竅不通的人士所引用,實在頗為諷刺。通過《敘事經濟學故事如何傳播並推動重大經濟事件》一書,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試圖讓我們相信一個相反的道理——經濟事實恰恰是由感覺所推動,而這些感覺則由其筆下描述的經濟敘事所推動——經濟敘事指的是那些頗具感染力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會改變人們對經濟事件的決策方式。

近期出版的大量經濟學文獻都對認知與結果的相互推動關係進行了研究。

但希勒卻認為,從範圍和深度來看,敘事的力量實際上超過當代經濟學所願意接受的水平。如果不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敘事,我們就無法理解諸如大蕭條(或 20 世紀 80 年代的個稅減免)等事件,也無法對未來的經濟事件進行預測。


希勒的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對近年諾獎得主的公開反駁。這些“隨機試驗學派人士”辯稱(過度簡化毫無疑問會破壞公平),科學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敘事”,並以簡化的方式明確識別特定政策干預措施所產生的因果影響,對預期或信念的影響則無須加以考慮。

但是(而且是筆者強烈認為的是),正是希勒對待因果關係的方法使他犯了一個錯誤。他對

大蕭條時期的勤儉風氣及其這種風氣,如何引發藍色牛仔褲和拼圖遊戲的流行的相關描述饒有趣味。


但是,他所宣稱的“這種現象的風靡……恰恰說明了大蕭條的時間之久、影響之大”這個論斷卻多少有些點牽強。類似的事例在本書中比比皆是。

無論是亞瑟·拉弗的餐巾紙,還是羅納德·里根的笑話(更不用說阿斯特麗德·林格倫的小故事),他們都“觸及到了當時民眾對減稅的強烈要求”;而喬治·沃克·布什在“9·11”事件之後的敘事則結束了 2001 年的經濟衰退。

但是,我們為什麼相信,這些故事導致了相關的經濟事件,而不是受這些事件所驅動?或者,也可能這些故事僅僅能夠生動而有效地說明這些經濟事件?本書中很少涉及實證研究,也沒有提供最新出版的與政治不穩定等事件相關的文獻。

相反,希勒認為,一個特定的敘事可以決定人們是否做出經濟決策,並可左右人們做出經濟決策的方式,希勒對敘事重要性的觀點本身似乎就是基於他的上述信念。“最終,由於未獲得充分的信息,大批人士做出了導致經濟波動的決策……


而且,他們的決策推動了整體的經濟活動。由此可見,肯定是具有吸引力的敘事推動了這些決策。”

“肯定”是一個論斷,而非分析。不足為奇的是,由於缺乏分析,本書幾乎未能制定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研究議程。希勒呼籲經濟學家借鑒其他學科,不僅是流行病學,也包括定性的社會研究。他的呼籲備受歡迎。然而,筆者認為,將希勒的論文轉變為可驗證的假設並非易事,特別是如希勒本人所期待的,使其成為預測和規避經濟下滑或經濟危機的機制,更是難上加難。


喬納森·波特斯 (JONATHAN PORTES) 是倫敦國王學院經濟與公共政策教授。

Views: 5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