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情感」這東西或許過於曖昧複雜,不由分說,一發難以收拾。看似無從捉摸,今天資本主義社會偏偏要操控群眾情緒,左右政治立場與判斷。情感政治的問題,也是[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高級講師]駱頴佳博士思索已久的課題,「為何要談情感?第一件事,在西方學術界有所謂『情感轉向』(emotional turn)論述,還有『情動』(affect)這個諸多討論的概念。」西方經已蔚為顯學的情感研究... ...…
ContinueAdded by Dushanbe 杜善貝 on August 22,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在 2025 年的夏天,Netflix 日劇《玻璃之心》(Glass Heart)成為日本影視圈的話題之作。它的火熱並非單純來自劇情本身,而是因為這部作品完成了一次難得的「跨界實驗」——將影像、音樂與偶像產業緊密結合,創造出一個虛實難分的娛樂現象。
劇情與氛圍:華麗卻略顯輕盈
《玻璃之心》的故事圍繞著樂團成員的成長、掙扎與愛情糾葛。評論者普遍讚賞本劇的視覺質感與音樂氛圍,華麗的舞台、細膩的鏡頭語言,以及動人的歌曲,構成一種「沉浸式」的觀賞體驗。美國…
Continue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17, 2025 at 10:10pm — No Comments
丹納藝術哲學與黑格爾美學的交融~~黑格爾的藝術哲學有幾個要點影響著丹納,第一: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第二:藝術是認識真理的一種形式,也就是,藝術是以感性形式認識真理;第三:偉大的藝術作品是時代精神的產物。這幾個觀點交雜影響著丹納對藝術作品的詮釋和論述,特別表現在:不同藝術品所傳達的真理必然是屬於歷史真理,也就是真理不同階段的表現;以及,透過對藝術家的作品的深刻探討,就愈能洞察藝術家所處時代的種族(包括民族)特質和風尚。…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ugust 16, 2025 at 8:00am — No Comments
敘事作為一種傳遞經驗與塑造認知的方式,自古以來即在人類社會中佔據重要地位。正如 Hannah Arendt(1963,第232頁)所言:「總會有一人倖存,將故事述說出來。」此一觀點揭示了敘事在政治與歷史脈絡中的核心功能——它不僅保存事件記憶,更能形塑社會集體意識與價值判斷。
正如 Fernandes(2017,第5頁)所指出,敘事能促進人性發展、激發同理心、動員社會變革支持,並推動社會運動。Landow(1997)與…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August 15, 2025 at 1:30pm — No Comments
在社交媒體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Fear of missing out」(FOMO,錯失恐懼症)。當朋友們在 Instagram 打卡演唱會、展覽或旅行,而自己只能滑手機「隔岸觀火」時,心裡那種被排除在外的不安感,恐怕再熟悉不過。FOMO 不只是心理學上的小詞彙,它更是一種廣泛蔓延的時代病,甚至成為社會隱憂。
法國社會學者布赫迪厄…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7, 2025 at 5:30pm — No Comments
閱讀了〈學術殿堂叙事(虚構個案)〉,我感受到文中作者對於學術堅持與自我要求的誠意。然而,在其筆下,也浮現出一種值得討論的…
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5, 2025 at 11: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5, 2025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從一句平靜卻刺骨的開場白展開──「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我死了。」冷冽的自白立即確立了死亡敘事的立場。清太不再只是小說裡的第三人稱,而是化身為一個自彼岸回望的「我」。
這種調度,使觀眾的情感立即產生矛盾:我們既貼近少年的聲音,又被推到一個冷靜的觀看距離。於是,悲劇不再僅是直線的悲痛堆疊,而是帶著多重折返與情緒轉折的體驗。
這樣的設計並非偶然。高畑早在《LITTLE…
Continue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August 5, 2025 at 11:00pm — No Comments
評論
在建構了情動政治學的基本框架後,我們需要仔細探討這一理論的可能性與限制。首先,從哲學史的角度來看,馬蘇米的情動理論與史賓諾莎的實體論有著有趣的呼應。在史賓諾莎的觀點中,上帝並非一個超然於世界之外的實體,而是分散於萬物之間的實質,萬物的總和即是上帝。
而馬蘇米更進一步,主張主體間的情動互動是開放且無上限的。如果以《聖經》的比喻來說,這種情動的互動如同受造物之間建構了一座通天的巴別塔。對此,馬蘇米持正面的肯定態度。 …
Added by 慕課 庫 on August 5, 2025 at 9:43pm — No Comments
二十餘年前,我給媒體寫文創「科普」專欄,自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提倡文化結合創意的革新概念與方法。
具體來說,就是給客戶-共創伙伴生產不一樣的體驗。
在組織語境中,那時節,「體驗」二字相對還是很陌生的一回事。
比較多一些人理解的,只是“卓越服務”、“感性服務”之類的。
今天,大家說「體驗」已經說得很泛濫,盡管如此,絕大部分時候也只是指向「消費」而已。
「消費」當然重要,要不文創如何產業化?…
Continue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August 1,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漢語真是奇妙,我們稱仇人、死對頭為冤家,掉轉身來,管情人愛侶也叫冤家。英文中對愛慕之人的稱謂雖多,如baby(寶貝)、sweetheart(甜心)、honey(蜜糖)等等,不過道出愛情的甜蜜,遠不及中文的「冤家」二字來得有味。「不是冤家不聚頭」,男女相愛雖有纏綿繾綣的幸福時刻,但也要經歷黯然銷魂的離別之痛,廢寢忘食的相思之苦;要承受拌嘴時的柔腸寸斷,誤會時的愁腸百結,乃至負心時的刻骨深怨。佛說原來怨是親,那個讓我們似恨實愛,雖帶來無窮煩惱又舍不下撇不開的人,不是「冤家」又是什麼?《詩經》中有一首名為《終風》的詩,就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女子對丈夫又怨又戀愛恨交織的心緒。…
Added by Dramedy on August 1, 2025 at 4:11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