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續上)這裏舉幾組例子來對比,釐清「家庭場域」式戰爭敘事與「社會場域」式戰爭敘事之間的差異,以及它們在國際市場的效果:
一 偏向「家庭場域」的戰爭片
《英雄兒女》(中國,1964)
典型的「祖國是母親,士兵是兒子」的敘事結構。片中張連長的犧牲,與王芳對祖國的歌唱,明顯將民族生死升格為家庭倫理。國內觀眾易於產生共鳴,但國際觀眾則難以完全理解這種強烈的「家國一體」情感。
《珍珠港》(美國,2001)
雖然是好萊塢大製作,但核心仍是三角戀愛情故事,戰爭場景成為家庭與愛情糾葛的背景。在美國觀眾看來,它符合「愛國 + 愛情」的感性模式,但在國際市場評價普遍一般,因為戰爭被過度私有化。
偏向「社會場域」的戰爭片
《來和看》(蘇聯,1985)
敘事並非家庭化的英雄寓言,而是將戰爭呈現為納粹佔領下白俄羅斯的毀滅性社會機制。小孩弗洛里亞的視角不是「民族兒子」的犧牲,而是作為「社會場域」中的一個被摧毀的生命。國際觀眾普遍認為它能真切呈現戰爭的暴力結構,而非僅僅是國族的故事。
《現代啟示錄》(美國,1979)
將越戰放置在冷戰與帝國主義的框架裡,並借柯茲上校的瘋狂象徵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暴力邏輯。這種處理方式讓電影超越了美國國族寓言,變成對「戰爭機器」與整個社會體制的反思,因此在全球獲得影史地位。
《硫磺島的來信》(美國/日本,2006)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從日軍士兵視角出發,將二戰不再描繪為單一國族的英雄故事,而是呈現為不同社會處境下的人類共同經驗。
這種跨文化視角正是「社會場域」的體現,使其在國際觀眾中反響良好。
三、總結
家庭場域式:戰爭=民族家庭化的寓言。好處是易於動員國內觀眾,但難以輸出,因為符號結構高度在地化。
(國際)社會場域式:戰爭=全球資本、帝國、技術體制與權力結構的展演。這種處理更容易進入國際市場,因為觸及跨文化可共感的無意識。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