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December 12,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二)快速靈活
首先,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還真的會出現一些突發的、不給我們留任何思考時間的事件。此時,一切需要進行概念推理的思維方法都要讓位於具有閃電般速度的形象思維方法。例如,面對迎面撲來的猛獸,我們沒有任何計算距離和設計逃跑方案的時間,我們唯一的生還希望只能寄於形象思維,只要我們的感官足夠靈敏,只要我們記憶的形象足夠多,形象思維就能在瞬間完成對行為的指引。…
Continue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December 11,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而順理成章地,以摹擬體為『生命』的文化便介入我們的社會,因為這里廣泛地流通著統攝一切的『交易』價值,把人類社會對於傳統『實用』價值的回憶徹底掃除。因為,今天的社會,已經出現德波在【奇觀壯景的社會】一書里以驚人的筆觸所描繪的狀況:『形象已經成為商品物化之終極形式。」「在『奇觀壯景的社會』里,『過去』變為一大堆形象的無端拼合,一個多式多樣、無機無系,以(攝影)映像為基礎的大摹擬體。上面所引述的德波那句影響深遠的名言,恰好是一種『史前史』的提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喪盡一切『歷史性』的社會。身處這樣的一個全新的社會,大家只能覺得『過去』只存在也無非是一堆灰暗含糊的『奇觀壯景』而已。後結構主義語言理論再次也正好發揮功能了。因為『過去』作為『所指』,先是逐步地被冠以括弧,然後整體地被文字、映像所撤消、抹去。留下來的,除了『文本』以外,正是一無所有了。」(21)…
ContinueAdded by 客家 庫 on December 11,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Copil on December 11,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丹納所指的「時代」是種族與環境的總和,或者可以直接用黑格爾的「時代精神」來表示,「時代精神」(Zeitgeist)是黑格爾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這個詞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為「在時間中的精神」(Geist in der Zeit)也就是關於人的某種特殊觀念(意識形態)在某個時期的主導力量,丹納稱之為「精神氣候」或「時代氣息」。其實,無論是德文、法文和英文(來自拉丁文字源),包括希臘文,「精神」一詞的本義是指「氣」、「氣息」或「風」,在形上學或宗教上一般可以譯為「靈」或「靈氣」,中文翻譯成「精神」,是道家、道教的語彙。丹納認為,藝術創作受到時代精神(風尚)與風俗習慣的影響,因此要解釋一件藝術作品、一位藝術家,甚至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精神和風尚之特質,就是理解藝術創作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這裡很明顯也帶有亞里斯多德哲學的特色──理解一個事物,就是理解它們的原因;而丹納這裡所謂藝術創作的「原因」,很明顯帶有「知人論世」的思想。…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December 7,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是:孔子言「興觀群怨」,談的是「用詩」,而不是「作詩」。在古籍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孔子及其弟子作詩的記載,但他們常常引詩。可以推斷,孔子提倡學詩、誦詩,目的在於應用,而非創作。而且四者之中的「觀」,只能解為用詩,如果將「興」、「群」、「怨」指為作詩,那麼論詩的角度就不一致了。因此邢昺的《疏》和劉寶楠《正義》,將「興觀群怨」的「興」,(讀平聲)和「賦比興」的「興」(讀去聲)兩者視為同等,是把詩的功用和詩的作法混為一談,這是對孔子論詩的一種誤解 [30] 。
總的來說,分析孔子這段話:興可視為一種精神教育,亦為一種美感教育;觀是政治、社會教育;群為群體教育;而怨則為情感教育;事君與事父為倫理、愛國教育;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則為生物教育,這都是由《詩經》之實用性來看。…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7,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五)多做模仿訓練
早期人類社會沒有語言文字或者語言文字貧乏,傳播包括知識在內的一切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例如,通過模仿某種動物的哀鳴來引誘另一種動物掉入陷阱;通過模仿好獵手的動作來提高捕殺獵物的成功率;通過模仿動物的動作形成娛樂時的舞蹈;通過模仿事物的外觀畫出圖畫,甚至通過模仿自己頭腦中的場景畫出我們的所思所想。毫不誇張地說,在語言文字貧乏的時代,正是模仿才使知識得以在群體之間傳播,正是模仿才使知識得以在不同時代之間流傳,模仿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進化!…
Continue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December 6, 2024 at 2:00pm — No Comments
這里的論述讓人很自然地想起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思想。柏拉圖的「模仿說」認為藝術是虛幻的,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是與理念隔了三層;亞里士多德的「再現說」認為藝術是真實的,因為藝術再現了事物的普遍性,比現實事物更加真實。丹納的思想綜合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並走得更遠,他認為藝術確實是對現實的模仿,但又不是對眼前事物機械模仿,它要模仿和捕捉的是現實事物的「結構、組織與配合」,是「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與相互依賴」,這種「特徵」有著抽象性,但是與柏拉圖的「理念」不同,它不是純理性的「理式」、不存在於另外一個世界。…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December 5,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
創造與格律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和它密切相關的問題,就是創造與模仿。因襲格律本來就已經是一種模仿,不過藝術上的模仿並不限於格律,最重要的是技巧。
技巧可以分為兩項說,一項是關於傳達的方法,一項是關於媒介的知識。
先說傳達的方法。我們在上文見過,凡是創造之中都有欣賞,但是創造卻不僅是欣賞。創造和欣賞都要見到一種意境。欣賞見到意境就止步,創造卻要再進一步,把這種意境外射到具體的作品上去。見到一種意境是一件事,把這種意境傳達出來讓旁人領略又是一件事。…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December 2, 2024 at 8:00pm — No Comments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喻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雖然這種風氣到了春秋末葉已趨衰歇, [29] 但孔子仍特別強調學詩對於外交上言辭應對的重要性,於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禮治思想是何等強烈。就語言的功用來說,賦詩可用於稱讚,也可作為外交辭令,能夠賦詩明志,也可以飲宴以酬答,可以說只要是語言的範圍,幾乎無處不可賦詩。
在孔子關於詩的作用的論述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興觀群怨」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這是孔子對詩的功能最明確的系統總結。這段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看:一是孔子訓示門生的開場白,而興、觀、群、怨則是重心所在;二是「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生活實用面;三是就知識增長層面而言的「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2,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December 1,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三)養成「白日做夢」的習慣
「遺忘是學習的天敵」,「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類似這樣的掌握知識的秘訣不但對我們適用,對我們的早期人類祖先也同樣適用。問題是缺少語言工具輔助的早期人類幾乎完全是處於一種無話可聽、無書可讀的狀態,何以「溫故」?何以「時習之」?…
Continue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December 1,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懷古」「憶舊」的作品大半起於接近聯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蘇東坡,看到遺衣掛壁就想到已故的妻子。類似聯想在藝術上尤其重要。《詩經》中「比」「興」兩體都是根據類似聯想。比如《關關雎鳩》章就是拿雎鳩的摯愛比夫婦的情誼。《長信怨》裡的「玉顏」在現在已成濫調,但是第一次用這兩個字的人卻費了一番想像。「玉」和「顏」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只因為在色澤膚理上相類似,就嵌合在一起了。語言文字的引申義大半都是這樣起來的。例如「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句詞中三個動詞都是起於類似聯想的引申義。
因為類似聯想的結果,物固然可以變成人,人也可變成物。物變成人通常叫作「擬人」。《長信怨》的「寒鴉」是實例。鴉是否能寒,我們不能直接感覺到,我們覺得它寒,便是設身處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鴉在這裡是班婕妤所羨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寵者,它也許是隱喻趙飛燕。一切移情作用都起類似聯想,都是「擬人」的實例。例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和「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November 28,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不幸的是,現代文明在提升我們的一些能力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弱化了我們的另一些能力:我們有單獨隔離的安全的睡眠空間,我們有經過科學檢驗可放心食用的食品,我們有法律保證行走在街區不被攻擊,我們掌握知識時有書本這樣的二手信息,等等,我們的確沒有了像惡劣生存條件這樣的保持感官警覺的動力。我們只好用激發好奇心和激發對能力弱化的恐懼來強化多觀察的習慣。世間萬物,動靜有常,盡可能充分地利用我們的感官攝取事物變化的第一手信息,不管對形象思維還是對後面要講到的抽象思維,都是提升思維能力的第一秘訣!思維的目標就是要發現和記憶萬物變化所固有的先後順序,不多看、多聽萬物本身的變化過程,懶惰或僅僅從書本中記憶知識,久而久之,必然遲鈍呆傻或僵化教條!見多識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只要努力,我們感官的敏感性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而提升的。很多情況下,我們對事物的細微之處不是看不見,而是視而不見。民間流傳的「失明者耳更聰」、…
Continue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November 26, 2024 at 6:00am — No Comments
此後,麻省理工學院的城市學家威廉·米切爾(William J.Mitchell)在1993年使用了互圖性一詞,該文收錄於1994年出版的《重組的眼睛:後攝影時代的視覺真相》(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5,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試圖建立一種科學的文學藝術批評,這個目標可以說是繼承了聖勃夫(法语:Charles-Augustin Sainte-Beuve,1804—1869)的文學批評思想。
聖勃夫也是法國19世紀的科學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學批評核心是要建立一種科學的批評,「這種科學的批評不滿足於一般地談論作品 , 它有一個遠大的目標 , 期冀像生物學發現動植物分類和變化規律一樣 , 發現人類社會的『精神家族』及其演化和嬗變的規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聖勃夫主張在批評的時候必須拋棄那些「模糊的概念和空洞的字眼」,要面向事實進行準確的評論,這里的「事實」不僅包括文學作品,還包括作家本人,批評家必須要「不懈地觀察、研究並掌握各有所長的不同作品的條件, 以及天才形式的無窮變化的條件」,…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November 25, 2024 at 5:00am — No Comments
不難看出,在此原型理論的影響下,審美活動必然成為移位的神話,(9) 也必然向廣義的文化領域拓展。總之,對人類潛意識心理的關注,必然使得傳統的形象觀念出現轉型,而類像則正是這一轉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ContinueAdded by 客家 庫 on November 24,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原作者:東京鐵T;原載:https://book.douban.com)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395646/
《藝術哲學》是十九世紀法國史學家、文藝批評家丹納在巴黎美術學校的課堂演講稿輯錄。在書中他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美學思想——藝術的發生論:藝術像植物一樣萌發並生長於適合自己的「精神土壤」,即環境、種族、時代「三元素論」;藝術的評價標准:藝術的價值與藝術表現對象的特徵直接相關,即「特徵說」。同時,他花費大半篇幅詳細論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尼德蘭繪畫和希臘雕塑,以印證他的觀點。…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November 23,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王昌齡的題目是《長信怨》。「怨」字是一個抽象的字,他的詩卻畫出一個如在目前的具體的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見。藝術不同哲學,它最忌諱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藝術家的腦裡都要先翻譯成具體的意象,然後才表現於作品,具體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比如說「貧富不均」一句話入耳時只是一筆冷冰冰的總賬,杜工部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才是一幅驚心動魄的圖畫。思想家往往不是藝術家,就因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譯為具體的意象。
從理智方面看,創造的想像可以分析為兩種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聯想作用。…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November 22,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孔子刪《詩》的原則是「取可施於禮義」,使人們學《詩》以後,「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22] 乃是以文學為政治服務。《論語》為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集結而成,收錄夫子教誨的第一手資料。故欲探討其文學觀點,主要見於《論語》中,其他典籍如《易傳》、《禮記》以至《孔子家語》、《說苑》等書所記錄、稱引的孔子言論中也有涉及文學問題的,多數屬於後人的偽托,只能供研究時參考。上述可知孔子既以禮、樂、詩為不可分割,故探討《論語》論詩及孔子之文學觀,必兼及禮樂。因此,凡《論語》中論及禮樂詩者,本文論述中皆一併觀之,以求得窺孔子文學觀之全貌。
三、《論語》論詩:
(一)詩的地位…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November 22,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