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舒憲·詩可以興:孔子詩學的人類學闡釋 上

中國古代詩學關於詩歌功能的最早也最有系統的見解出自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論語·陽貨》所提出的「興、觀、群、怨」說是中國詩學和美學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經典性的藝術作用論。孔子所列舉的詩歌的四種功用對於後世文藝思想的發展有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詩可以興」的理論命題始終佔據著傳統詩論的中心地位。然而,對孔子這一命題的理解和解釋兩千多年來卻未能定論,至今在國內外學者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本文擬從人類學的跨文化角度重新審視「詩可以興」的命題,希望能從思維與文化的關係上對「興」的概念做新的闡釋,把它作為透視我們這個東方詩國文化特質的一個窗口。

一、 興的研究:從孔子到當代

孔子的文學觀和美學觀集中表現在他對「詩」的見解上。相傳作為「六經」之一的《詩經》是經過孔子挑選和整理後編為定本的。盡管孔子刪詩說的真偽至今尚未有定論,但孔子與《詩經》的特殊關係卻是無可置疑的。《論語》一書中「詩」的概念共出現了14次,其中大部分是特指周代詩歌的選本《詩經》的。這樣,孔子「詩可以興」的命題同作為「詩六義」(《周禮·春官·大司樂》又稱「六詩」)之一的「興」概念之間的對應關係也就不言自明了。可以說,真正透徹地理解「興」這個中國詩學的核心概念所特有的文化蘊含,將是從整體上把握中國文學特色的一個有效基點。以下的討論將從古今學者對「興」的訓釋和闡發入手。

《論語·陽貨》中記述孔子論詩一節是: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這裡所用「興」一詞本義為「起」、「發動」、引申為「興盛」。這些意義在《詩經》中都有用例。如《小雅·小明》:「念彼共人,興言出宿。」鄭箋:「興,起也。夜臥起宿於外。」《大雅·綿》:「百堵皆興。」毛傳:「興,起也。」《秦風·無衣》:「王於興師,修我戈矛。」《大雅·大明》:「矢於牧野,維予侯興。」毛傳:「興,起也。」《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以莫不興。」鄭箋:興,盛也。無不盛者,使萬物皆盛,草木暢茂,禽獸碩大。

「興」字在日常語言中的這些意義一直保留到今天,現代漢語中的「興起」、「振興」、「興旺」等合成詞便是明證。《論語》一書中「興」字共9見,其中有7次用於上述意義,如《泰伯》中的「則民興於仁」,《子路》篇的「禮樂不興」和「一言而可以興邦」,《衛靈公》篇的「從者病,莫能興」,《堯曰》篇的「興滅國,繼絕世」等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常語言中常用的「興」概念一旦用來指稱詩的功用,就多少具有了詩學術語的性質。《論語》中除了上引《陽貨》篇「詩可以興」一例外,《泰伯》篇中還有類似的用例。孔子說: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包咸注云:「興,起也。言修身當先學詩。禮者,所以立身。樂所以成性。」這種注釋按照「興」字的本義來解釋「興於詩」,似乎並未突出潛在的術語性質。不過,由於孔子論詩兩次使用了「興」的概念,這就使它從日常語匯中超升出來,奠定了後人以「興」論詩解詩的悠久傳統。戰國後期成書的《周禮》把「興」列為官方詩歌教學的綱領,與風、賦、比、雅、頌並稱「六詩」,從而正式確定了作為專門術語的「興」。漢代的儒者毛亨為《詩經》作傳,特別注意用這一術語來區分出詩藝修辭的一種專用模式。毛傳在305首詩中注明「興也」的有116首,佔《詩經》總篇數的38%。《毛詩序》中還沿用《周禮》「六詩」說,改稱為「詩六義」,但在解詩實際中只標明「興」體而不及其他「五義」,這就使源於孔子的以「興」論詩的做法發展為儒家詩教的正統規范。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