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 im Speicher
  • Female
  • Bukit Timah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Berlin im Speicher's Friends

  • INGENIUM
  • Jemaluang 三板頭·
  • Crna Gor
  • Baghdad Janim
  • Suyuu
  • Ashgabat
  • 比雷艾弗斯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 Macclesfield
  • 等河水退去
  • 1 Dimensional Man
  • Jambatan Tamparuli
  • 趁還來得及
  • 字詞過度

Gifts Received

Gift

Berlin im Speicher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Berlin im Speicher's Page

Latest Activity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8)

雖然這也是一種「賦予本質」的建造活動,但由於它在生產觀念上采取的是,「讓一個東西在它的來歷中『成其本質』,也就是說讓它在」[4](P90);由於主動地放棄了它功利性的第一尺度,這種「成其本質」的方式,就很接近中國哲人的「曲成萬物」了。 它表明,只有當人不再把自己當作造物主,把對象當作亟待加工改造的質料,即不再給「理性尺度」以普遍必然性特權,而以其審美尺度作為進行再生產的「內心的意象」時,人類才能真正開始審美建造活動。此時勞動者才超出了他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脫離了自身肉體的直接需要,使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成為可能。…See More
Feb 10, 2023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7)

這裏特別要加以強調的一點是,這種異化性質不是理性智慧自身可以解決的。如當今環保主義者所理解的那種生態觀念,它本質上只是一種「理性的狡黠」,因為如果他們不被迫這樣做,就不可能再繼續生存下去。而出於任何功利目的而采取的環保措施,與作為人自身精神再生產的審美尺度仍然是相當遙遠的。 真正生態意義上的審美尺度,只能到詩性智慧中去尋覓。借用《周易》裏的話,我把它稱為「曲成萬物」的方式。這是一種讓事物自身成就自身的方式,其本體內涵即「曲」主體以成萬物。這裏面包涵著一種深刻的思想。一方面,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物,它的一切生命活動無不帶有它自身的目的,所以只要人活動,就總要把「理性尺度」運用到對象身上,想方設法地達到主體的目的。…See More
Feb 8, 2023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6)

審美尺度本身意味著人類自由的生命活動所遵循的內在生產觀念。在講到這一問題時,人們一般都喜歡從馬克思這段名言出發,馬克思說:「勞動是活的、塑造形象的火;是物的易逝性、物的暫時性,這些易逝性和暫時性表現為這些物通過活動而被賦予形式。」[2](P331)…See More
Feb 5, 2023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5)

三從精神—實踐的角度講,生態美學可以說比一般美學研究更重視它的實踐意向。它要回答的問題是,一種不與自然對立、分裂的主體,如何利用自然、如何從對象上獲取生活資料以維係其類的延續性?也可以說,生態美學在觀念上能夠提供一種什麽樣的生產尺度,才能把它所稟賦的詩性智慧運用於社會生產過程中,使整個人類社會可以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See More
Feb 4, 2023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4)

其次是對對象化問題的態度。在西方文明中,由於個體最終被生產為一種徹底脫離了詩性智慧的理性主體,所以理性中心之外的所有存在,也都被充分地對象化成理性的對象,成為與理性只有抽象的聯系,而缺乏生命有機關係的僵死世界。只有割斷自然與個體的所有生命關係,才能夠不擇手段、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將對象占有、私有化。這就發展出西方文明那種冷酷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技術性精神—實踐方式。中國文明則與此相反,由於主體化的不發達,所以不僅主體不能充分成為主體,對象也不能充分地發展為對象本身。這就是中國文明一直把生命的價值內涵賦予宇宙萬物的根源。儒家講「宇宙內事,是己份內事」,道家講「天地與我為一」,詩人講「萬象為賓客」都以此為原型。任何關於自然變化的事件都與人類相關,也都必然要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狀況。盡管由於在文明進程中必然要發生主體化活動,即必須從自然界或對象世界中獲取食物資源,人類才能生存下去。但問題在於,一旦選擇了西方文明那種冷酷無情的對象化方式,必然要以犧牲人與世界之間全部的原始生態和諧為代價,其最終結果也必然是由於對大地母親的惡性損耗而使人類走向終結。在個體化充分完成的西方理性智慧中,由於從不存在這種情…See More
Feb 2, 2023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3)

而中國上古文明則直承了詩性智慧的生命精神,它的兩大特征則是非主體化與非對象化。一方面,它通過天人合一這種詩性智慧否定了物我二元論,使人與世界的鬥爭關係轉化為一種和諧的秩序;另一方面,又通過宗法倫理這種詩性倫理學否定了個體對生命的私有權,從而限定了個體主體性結構的極端化發育可能。因此我把它稱為以「生命」為最高理念的生命倫理學。由此可知,一種智慧屬於生命還是屬於死亡的問題,主要是根據它們對主體化與對象化的價值態度密切相關。對此還可以對中國詩性智慧與西方理性智慧進行兩點更深入的比較。首先,在對主體化問題的態度上,兩者顯示出根本性的不同。在西方思想史上,從開始有了哲學,也就首先產生了對死亡的哲學思考。不僅對死亡的沈思在古希臘被看作是人類擺脫童年時代的標誌,直到海德格爾仍然認為只有通過冥思死亡才能獲得人的「此在」。正如在先秦諸子中隨處可見的是關於生命智慧的話語一樣,在古希臘哲學中俯拾即是的則主要是關於死亡的沈思。如蘇格拉底的人生結束語:「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惟有神知道。」又如柏拉圖的名言:「哲學是死亡的訓練」等。古希臘人之所以能對令人恐懼的死神抱以如此冷靜和不動聲色的回…See More
Jan 29, 2023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2)

根據我提出的新二元論美學方法論[1],生態美學首先遇到的也是這個語境問題。具體說來,對生態美學諸關鍵詞的解讀,至少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語境或分析技術,一種是詩性智慧中的「生」、「生命」、「生態」,如《周易》中講的「大地之大德曰生」;《中庸》中講的「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在剔除了其上的倫理學闡釋之後,我把它解讀為一種讓人成為人、讓萬物成為萬物,即讓世界成為世界本身的審美澄明方式。 另一種則是理性智慧語境中極端狹隘的「人『生』」或「主體性存在」,一方面,它把主體日益封閉起來成為與宇宙萬物喪失了所有有機聯系的理性主體,另一方面,對象世界在理性智慧的編碼機制中也喪失了萬物之間全部的自然聯系,成為一種完全根據人類利益而機械組裝起來的「屬人的世界」或「人化自然」。…See More
Jan 28, 2023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1)

生態美學雖是作為一個時代課題而提出,但在這種關於美學本體結構與功能的話語形態中,實際上卻將美的本質、審美活動的本體內涵,以及美學探索的真正方向直接展示出來。 從生態學角度提出關於美學的新說法,如果僅僅只是要迎合環境保護這種迫在眉睫的現實需要,那不僅無助於改變美學本身尷尬的學術困境;那種被功利主義欲望歪曲了的生態美學,相反還會加深美學研究中已經越來越嚴重的學理危機。 因此,提出生態美學的概念與論題,本身就具有了雙重的批判意義。從純粹知識的角度講,它意味著對一直存在著嚴重邏輯缺陷的美學學術史的「純粹理性批判」。從精神一實踐方式(註:關於精神—實踐方式這一概念,請參閱拙著《文明精神結構論》第33頁到41頁。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角度講,它則意味著對拒絕接受審美尺度制約的人類社會再生產本身的「實踐理性批判」。…See More
Jan 26, 2023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許紀霖:躺平文化報告書(6)

即使還沒有進入職場的大學生、研究生,他們的興奮點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在變化。我所指導的研究生多從事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研究,近二十年所選擇的論文主題,在世紀之交多是抽象的思想史主題,十年前開始轉向社會文化史,關心「權勢轉移」,社會的上下流動問題,近年來,不少研究生對五四青年精神世界中的苦悶與焦慮更感興趣,考察他們是如何從焦慮到不滿、最後走向革命的。象牙塔的學術研究風向竟然與社會現實息息相關。由抽象的觀念追求,落地為實在的社會流動問題,最後轉向內心世界的焦慮與不滿,這條研究脈絡的變化,也是活生生的近二十年職場青年社會心態的演化。「身躺心不平」背後的怨恨,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心理現象。德國社會學家舍勒,曾經專門研究過怨恨,指出這是現代民主社會的產物。他所說的民主社會,相對於歐洲中世紀的等級社會而言,是托克維爾意義上的民主社會,上下階層可以自由流動的現代社會。在中世紀的等級社會之中,每個人都各安其位,各守本分,沒有什麽過分的欲望與野心,因此也缺乏怨恨的社會心理土壤。但是,到了現代的民主社會,階級的天花板被捅破了,只要你努力奮鬥,就有可能做人上人,於是各種于連式的人物都出現了,然而,通往成功的金字塔只…See More
Dec 23, 2022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許紀霖:躺平文化報告書(5)

消極躺平的年輕人,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下。過去意味著對父母與家庭負責與擔當,未來則意味著各種小目標,一步步走向社會期待的買房、結婚、生子的生活。不,躺平者截斷了過去與未來,他只有當下,只追求當下活得率性與自由。躺平就是一種率性,躺平就意味著自由。但躺平同時也必須放棄,放棄合乎社會期待的生活。放棄以後才躺得下來,才能有限度的率性一把,盡管代價是不菲的。對於消極的躺平主義者來說,這種選擇是無奈的,是對今日社會主流體制「優績制」的反抗。Meritocracy,可以翻譯成精英主義或賢能主義,但在今天的世界上,具有新的含義,即所謂的「智商+努力」,甚至很勵志:只要努力,必定成功。「優績制」提供了一幅美麗的烏托邦前景:這是一個機會平等的世界,愛拼才能贏!老的一代所經歷的年代,蛋糕做大以後人人有份,他們的確迷信這個「優績制」的教條。然而,今日的世界,已經變成零和博弈,少數人的成功伴隨著多數人的挫敗,成為冷酷的現實。哪怕你有再高的智商,哪怕你再努力,也未必有你所期待的未來。哈佛大學網紅教授桑德爾將之稱為「優績制暴政」,認為這種優勝劣敗的「優績制」,僅讓多數人經濟上處於不利的地位,而且剝奪了他們…See More
Dec 20, 2022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許紀霖:躺平文化報告書(4)

「我要」雖然是個人意志的自由選擇,但支配這個自由意志的力量卻是非我的,其來自市場的各種意見、時尚、潮流。人的意志只是一具空洞的容器,個中裝載的是只是主宰性的日常生活意識形態。許多90後青年,看起來非常有個性,但是在他們意志的背後,是他們膜拜的明星、偶像與網紅,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操縱著他們的意志,主宰了他們的主體性。雖然其中的佼佼者會轉化為有自覺反思意識的精神犬儒或明確人生價值的佛系青年,甚至是激進反抗的能動的躺平主義者,但積極的躺平主義者,畢竟是少數。對於大多數躺平者來說,只是第三種類型:消極的躺平主義者。消極的躺平,並非是什麽工作都不做,成為啃老族,或者吃低保的宅男宅女。不,他們只是類似日本的低欲望群體,工作還是有一份,但不再上心,不再努力,斷絕了往上流動的欲望,也不再願意為996賣命。網絡上形容說,這種躺平有點像海蜘蛛。海蜘蛛吃海底垃圾長大,除了腳就是一個頭,全身沒啥肉可食用,因此在食物鏈裏面,反而顯得很安全。只要你成為廢物,就沒有人可以利用你,資本不能利用,朋友也無法利用,躺平所帶來的,竟然是一種低質生活的安全感。《莊子》裏面記載,惠子對莊子說:森林裏有一顆臭椿樹,主幹臃腫,樹…See More
Dec 18, 2022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許紀霖:躺平文化報告書(3)

虛假的躺平主義者是我們這個時代競爭場上的成功者,你也可以將他稱之為躺贏主義者。他們或者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可以任性地瀟灑一把;或者「我爸是李剛」,背後有強大的靠山,躺著,也可以將錢掙了。網絡上流傳一句話:「達者獨善其身,窮者無可奈何」。真正的躺平者,是無可奈何的窮者,但這些偽躺平主義主義者,屬於獨善其身的達者。這些達者所追求的獨善,只是以躺平的姿態,獲得人生的太平,歲月靜好而已。他們在社會上不具有任何悲劇色彩,反而是人人羨慕的成功者或者幸運兒。誰都想躺贏,只是你還沒有足夠的資本和運氣。第二種是積極的躺平主義者。這些人多少具有一種自覺的意識,將躺平這一種無奈的人生「被選擇」,升華為一種自覺的「主義」,一種美麗的精神烏托邦,躺平就此提升到意識形態化的躺平主義。最早打開話題的網貼《躺平即是正義》就是一篇形而上的精神宣言,宣稱「我可以像第歐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裏曬太陽,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裏思考『邏各斯』,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活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在這個意義上,你可以將他們理解為是中國的第歐根尼,是中國的精神犬…See More
Dec 16, 2022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許紀霖:躺平文化報告書(2)

90後一代後浪,在中國崛起的大環境成長,對祖國與國家有一種天然的愛,有一種「天然紅」的情感,祖國是他們自然認同的家園,國家擁有不言而喻的族群合法性。不過,吊詭的是,對於老一代人來說,自我與家國無法切割分離,但是對年輕一代人來說,自我是自我,國家是國家,似乎是兩張互不相干的皮,因此才會出現父母一代全然看不懂的「對國家前途滿懷信心、對個人命運充滿絕望」這種90後特殊的心理現象。後浪與前浪,都是相對而言。在這裏將80後與90後作一個比較,是很有意思的。去年嗶哩嗶哩網站五四青年節推出的《後浪》宣傳片,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然而,真正引起轟動的,主要是80後一代。「自由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如此充滿自信,傲視天下,具有這種底氣,正是那些遇到了經濟發展好時代的80後,到處是自由選擇的好職業,房價也在家庭首付與個人貸款的可承受範圍之內。然而,根據我的觀察,90後一代職場青年普遍對這部《後浪》無感,甚至有點鄙視,中美貿易戰的開打、職場就業的困難與房價的飆升,使得離開校園不久、剛剛踏入職場的90後,不再有比他們年長十歲的80後那般成功的感覺和膨脹的自信,相反地,困於內…See More
Dec 14, 2022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許紀霖:躺平文化報告書(1)

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標志性現象,躺平成為2021年輿論熱議的話題之一。對於躺平,可以有多元的解讀,在我看來,最典範的躺平,是屬於90後一代的特殊現象,是「後浪」文化的一種表現。對中國社會現象的分析,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視野和角度,分別以「左右」、「上下」與「前後」命名之。所謂「左右」,乃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分析青年當中思想政治立場的分野。這種分析方法,自1990年代自由主義與新左派大論戰之後,卓為有效。然而,到了這幾年,這種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分析方法,多少顯現它的內在限制。90後一代人,在一個「去政治化」的年代中成長,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各種宏大敘事漠不關心,也對左或右的意識形態缺乏興趣,以傳統的「左右」立場去理解90後,多少有點文不對題,何況今天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之複雜性,未必是「左右」能夠涵蓋的。其次,「上下」的分析方法,隨著社會財富的兩級分化、內卷化的加劇和社會流動的固態化,日益成為社會輿論關心的話題,今天中國的躺平,與本世紀初日本社會出現的「下流社會」相似,是中產階級中的下層青年,對往上流動性產生絕望,主動或被迫作出的人生選擇。從社會結構的「上下」關係之中,可以找到躺平現象背後的社會學…See More
Dec 12, 2022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40)

尼日利亞 拉各斯是英國政府為進行戰爭宣傳與基層教育而在1939年成立的「殖民地電影隊」的主要中心。這個由威廉·塞勒斯領導的組織僱傭了一些高水平的技師。它除了致力於教育工作之外,還進行調查,調查結論認為,供非洲看的影片應該由非洲人來攝制。塞勒斯在1955年之后似乎達到了這一目標,他曾培訓了一批攝制電影與電視片的技術人員,這些人員后來在十幾個爭取獨立的國家里進行工作。1961年可能有一部長片由尼日利亞人自己攝制完成。但是,儘管擁有相當多的流動放映隊,這個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3500萬人)在1964年卻只有102家電影院。 加納…See More
Sep 22, 2019
Berlin im Speicher posted a blog post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39)

肯尼亞 這個在1962年獲得獨立的國家原屬「英屬東非洲」,后者還包括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這塊自治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住有將近5萬的白人、20萬的印度人與阿拉伯人、2000萬的非洲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統計,歐洲人每年看電影三四十次,外來移民(商人和手工業者)每年頂多一次,而黑人則平均每人在五十年中才看一次電影。在肯尼亞,有人拍了一些「背景放映片」1,供英國影片《博贊博》(又名《河上屬地》,1935年攝制)之用。據讓·魯什介紹,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尼日利亞,「描寫一個英國行政官利用一個名叫博贊博的非洲人來推翻當地的傳統政權,以便確立河岸上的殖民地秩序」。儘管主題很糟,但是美國黑人大歌唱家保羅·羅伯遜的演出使這部影片在非洲大獲成功,他那些冒牌的黑人歌曲在非洲非常流行,成為當地民間歌謠的一部分。1「背景放映」(Transparence)是一種畫面構成方法,拍片時將預先拍好的背景投射到一塊透明的銀幕上,演員就在銀幕前演出,這里指的是作為此種用途的影片而言。——譯者。…See More
Sep 20, 2019

Berlin im Speicher's Blog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8)

Posted on January 26, 2023 at 11:42am 0 Comments

雖然這也是一種「賦予本質」的建造活動,但由於它在生產觀念上采取的是,「讓一個東西在它的來歷中『成其本質』,也就是說讓它在」[4](P90);由於主動地放棄了它功利性的第一尺度,這種「成其本質」的方式,就很接近中國哲人的「曲成萬物」了。



它表明,只有當人不再把自己當作造物主,把對象當作亟待加工改造的質料,即不再給「理性尺度」以普遍必然性特權,而以其審美尺度作為進行再生產的「內心的意象」時,人類才能真正開始審美建造活動。此時勞動者才超出了他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脫離了自身肉體的直接需要,使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成為可能。…



Continue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7)

Posted on January 25, 2023 at 9:30am 0 Comments

這裏特別要加以強調的一點是,這種異化性質不是理性智慧自身可以解決的。如當今環保主義者所理解的那種生態觀念,它本質上只是一種「理性的狡黠」,因為如果他們不被迫這樣做,就不可能再繼續生存下去。而出於任何功利目的而采取的環保措施,與作為人自身精神再生產的審美尺度仍然是相當遙遠的。



真正生態意義上的審美尺度,只能到詩性智慧中去尋覓。借用《周易》裏的話,我把它稱為「曲成萬物」的方式。這是一種讓事物自身成就自身的方式,其本體內涵即「曲」主體以成萬物。這裏面包涵著一種深刻的思想。一方面,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物,它的一切生命活動無不帶有它自身的目的,所以只要人活動,就總要把「理性尺度」運用到對象身上,想方設法地達到主體的目的。…



Continue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6)

Posted on January 24, 2023 at 12:30am 0 Comments

審美尺度本身意味著人類自由的生命活動所遵循的內在生產觀念。在講到這一問題時,人們一般都喜歡從馬克思這段名言出發,馬克思說:「勞動是活的、塑造形象的火;是物的易逝性、物的暫時性,這些易逝性和暫時性表現為這些物通過活動而被賦予形式。」[2](P331)…

Continue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5)

Posted on January 23, 2023 at 9:00am 0 Comments

從精神—實踐的角度講,生態美學可以說比一般美學研究更重視它的實踐意向。它要回答的問題是,一種不與自然對立、分裂的主體,如何利用自然、如何從對象上獲取生活資料以維係其類的延續性?也可以說,生態美學在觀念上能夠提供一種什麽樣的生產尺度,才能把它所稟賦的詩性智慧運用於社會生產過程中,使整個人類社會可以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