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5)

從精神—實踐的角度講,生態美學可以說比一般美學研究更重視它的實踐意向。它要回答的問題是,一種不與自然對立、分裂的主體,如何利用自然、如何從對象上獲取生活資料以維係其類的延續性?也可以說,生態美學在觀念上能夠提供一種什麽樣的生產尺度,才能把它所稟賦的詩性智慧運用於社會生產過程中,使整個人類社會可以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從邏輯分析的角度講,由於生態美學並不直接針對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而僅僅是針對著人自身的精神再生產方式,因而這個問題還可以進一步具體為:一個生態型的文明社會,必須以何種尺度作為內在生產觀念,才能夠成為可能?在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謂的生產尺度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片面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本文簡稱第一尺度);另一種則是全面的、不受其肉體需要支配、任何一個種的尺度(第二尺度)。問題關鍵依然在於,如何通過邏輯分析闡釋清楚何種尺度屬於詩性智慧,是生態美學意義上的審美尺度。而這個問題依然需要通過對理性智慧的歪曲闡釋來獲得。

由於深受理性主義哲學影響,在對這兩種尺度的解讀上人們一直存在著嚴重的誤解,即把第一尺度完全歸屬於動物,而把第二尺度完全等同於人的理性或主體性。引申而言,第二尺度完全是理性智慧的作品,而詩性智慧則被貶低為動物的生理活動尺度。人們經常這樣講,人的體力筋骨不如老虎獅子強健,人的生理感官不如鷹眼與狗的嗅覺,但由於人是理性的動物,可以利用其他物種的尺度來掌握與控制自然界,於是作為內在生產觀念的第二尺度,就成為一種人類制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文化工具。

關鍵問題在於,這種看法是否具有合法性?這裏可以換一種思路,即采取了這樣一種理性化解釋之後,能否為人自身的再生產提供一種審美建造的內在尺度。實際情況與此恰恰相反,由於理性活動的一切成果,在本質上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現實生存需要,即與人的「肉體需要」直接聯系,所以它在邏輯上就不可能成為全面的、不受肉體需要支配的第二尺度。這一問題從學理上可以表述為:由於人的理性尺度,是作為與動物相區別的人的類本質、作為人之為人(像動物之為動物一樣)的內在固有尺度、是作為人「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而存在,所以,就理性尺度本質上是人「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而言,它毫無疑義地就是人的第一尺度。

這種理性智慧語境中的悖論在於:由於把人的主體性尺度等同於馬克思講的「內在的尺度」,也就等於說,人只能按照他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來建造,這就已經把人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建造在邏輯上偷偷地取消了。從相反的角度說,如果不能把第二尺度與人的第一尺度區別開來,人以「任何種的尺度」(第二尺度)來生產,也就必然成為人按照其內在固有尺度(第一尺度)、亦即人按照其所屬的種屬尺度來建造,這與動物那種片面的、在直接的肉體需要支配下的生產,並無任何實際上的差別。它所實現的只是其種屬的善,而不是具有共通性的美。因此只有從邏輯上區分開這兩種建造尺度,才能為生態美學進入現實世界打通邏輯上的障礙。(愛思想 2015-08-26)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