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39)

肯尼亞


這個在1962年獲得獨立的國家原屬「英屬東非洲」,后者還包括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這塊自治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住有將近5萬的白人、20萬的印度人與阿拉伯人、2000萬的非洲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統計,歐洲人每年看電影三四十次,外來移民(商人和手工業者)每年頂多一次,而黑人則平均每人在五十年中才看一次電影。

在肯尼亞,有人拍了一些「背景放映片」,供英國影片《博贊博》(又名《河上屬地》,1935年攝制)之用。據讓·魯什介紹,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尼日利亞,「描寫一個英國行政官利用一個名叫博贊博的非洲人來推翻當地的傳統政權,以便確立河岸上的殖民地秩序」。儘管主題很糟,但是美國黑人大歌唱家保羅·羅伯遜的演出使這部影片在非洲大獲成功,他那些冒牌的黑人歌曲在非洲非常流行,成為當地民間歌謠的一部分。


1「背景放映」(Transparence)是一種畫面構成方法,拍片時將預先拍好的背景投射到一塊透明的銀幕上,演員就在銀幕前演出,這里指的是作為此種用途的影片而言。——譯者。


1945年之后,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建立了一家製片廠,索洛爾德·狄肯遜在那里攝制了《兩個世界的人們》,但是該片並沒如他所願真正反映了歐洲文明與非洲文明之間的關係。以后,哈萊·瓦特也在該製片廠導演了《鷲鷹不飛的時候》這部影片,除了講保護野生動物之外,別無其他內容。

這時,鎮壓茅茅運動的戰爭正如火如荼,當時約瑟夫·蓋賽爾曾作了這樣的記述:「某天晚上,我問內羅畢的三家電影院中哪一家放映西部片,可是人們回答我說,沒有一家放映西部片,在動亂時期西部片被禁上映,因為這類片子會給茅茅分子們以啟發。」


1非洲英屬地反殖民主義的民族武裝組織。——譯者。



這場衝突以后啟發了美國人理查德·布魯克斯,使他拍了《某些有價值的東西》,該片的「主要場面是一位非洲民族主義者的招供,他由於害怕雷電風暴而背叛了他自己的同胞」(讓·魯什語)。這部在肯尼亞攝制的充滿天真的善意的影片,很不受非洲人的歡迎,反而引起了他們的激烈爭論。

獨立前的種種政治運動最后也促使美國人理查德·李庫克拍攝了那部傑出的報道片《肯尼亞》,該片的第一部分描繪了一個種植園主的十分客觀的形象,他對待「自己的」非洲工人就像對待牲口一樣。

Views: 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