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不復存在的行業·補碗
還記得那個瓷器敘事嗎?在張藝謀變質於大市場、大卡司、大資金、大製作、大空洞前的好戲《我的爸爸媽媽》。章子怡的那個大碗,因為是心愛的人用過的,破了也千方百計要補好,因為那是記憶,那是一份情深、情長。政局演變,他可能不回來了;大碗是兩人記憶唯一的聯繫。這樣的情懷不復存在;隨那時代而去的,是補碗行業,是惜物的美學。
延續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的墾友也閱讀以下內容 》》
》集體記憶系列
 》藝·攝影館
》花·攝影館
》愛墾·趣頻道
》1950年代誕生的,是什麼動物?
》時間凝固,故事還在發生中?
 》鉛筆的故事
 》中藥的故事
 》驛站的故事
 》愛墾文創 BIG DATA
》Good & Fond Memory of the Baby Boom Generation
》Video:Kingston·A Memory to Remember
》Video:Kingston·When Red Ballons Fly
 》視頻:陳奕迅·背包
 》視頻:鐵達時手錶 2012年版
 》EVOCATIVE OBJECTS:THINGS WE THINK WITH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Comment
侯佩瑜:買的是懷舊和回憶
新加坡今年第10次千萬多多9月30日開彩,第一組獎金累計超過1229萬新元,頭獎由兩注平分,每注得614萬5776新元。
614萬5776新元可以買到什麼?竟然連一張寶可夢卡都買不到。
 在2022年,美國網紅Logan Paul就以527.5萬美元買下了一張寶可夢卡,打破了健力士世界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當年的兌換率換算,527.5萬美元約等於744萬新元,今天則是大約680萬新元。
680萬新元是什麼概念?在新加坡,這筆錢足以買下一棟半獨立式洋房或一艘私人游艇。
如果什麼都不做、只是存進銀行,按3%年利率計算,每個月光是利息就有上萬元,真的可以實現「躺平退休」。
那為何要把這筆巨款花在一張薄薄的紙片?
在收藏家心中,這張價值連城的寶可夢卡,並不只是一張紙而已。
Logan Paul當時買下的寶可夢卡是PSA10完美等級、被譽為當今最昂貴的「Pikachu Illustrator」卡牌。
 
 一張卡牌值多少錢,到底誰說的算?
評級是收藏卡牌的重要部分,簡單來說就是把卡牌交由一個有公信力的評級機構,根據卡牌的印刷質量、保存完好度等,計算出一個分數。得分越高,卡牌的價值就越高。
目前市面上比較認可的評級公司是Beckett Grading Services (BGS)、PSA Card Grading(PSA) 以及Certified Guaranty Company(CGC)。
評級鑑定一般會以4個細節進行打分:
Corners(角):卡牌四角是否有磨損
Surface (表面):卡牌表面是否有劃痕或者磨損
Edges(邊緣) :卡牌邊緣是否切割整齊
Centering(居中):卡牌在印刷時是否偏移,圖像是不是位於整張卡的正中心
鑑定師會為每個細節從1至10分(滿分為10分)打分,最後再統計出一個綜合評分。卡牌的印刷數量、存世量(也就是世上目前還有幾張同樣的卡牌),和印刷年份等因素,都會影響鑑定師在評分時有多嚴格,以及鑑定時間的長短。
譬如一張PSA10的初版Charizard卡可能價值數十萬美元,但如果評級降為PSA7,價格就會驟降。
「Pikachu Illustrator」卡牌獲得滿分10分的綜合評分,意味著這是一張保存狀態近乎完美的稀有收藏品,因此具備極高的市場價值。此外,這張卡在全球僅發行39張,使它更稀有、珍貴。
這麼昂貴的卡牌當然不會隨便塞進卡冊裡,會被封裝在一個保護殼中,這是嚴肅收藏家鑑定和保存珍貴卡牌的標准做法。
另外,Logan Paul還花了1萬零2000新元,購買一條鑲嵌著鑽石和黃金的鏈子和保護盒來掛起它。
 另類投資
寶可夢只是眾多集換式卡牌游戲的一種,游戲王(Yu-Gi-Oh!)、萬智牌(Magic: The Gathering)、海賊王(One Piece)等也擁有各自忠實的粉絲群體。
但寶可夢的表現卻獨樹一幟,其集換式卡牌以16種語言發售,遍布全球90個地區。
從1996年發行至2025年3月,寶可夢卡牌的總銷量已超過750億張,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集換式卡牌游戲。
寶可夢卡牌之所以能夠延續生命力,除了懷舊價值,還有IP周邊不斷推陳出新,無論是動漫、Pokémon Go游戲,總能在全球范圍內掀起熱度,一直延續號召力。
在冠病疫情期間,需求更激增,寶可夢卡牌收藏再起風雲。大家被困在家中,懷舊情緒驟然爆發,紛紛重新翻出童年時期的卡牌。
如果要說有誰真正帶起新一輪收藏卡熱潮,那還是非Logan Paul莫屬。疫情期間,他通過YouTube和社交媒體,公開購買並展示自己收藏的稀有寶可夢卡。
Logan Paul先是2020年開箱價值20萬美元(約合25萬新元)的1999年初版全套系列(Base Set Booster Box),又在2021年的WWE登場時,佩戴價值約500萬美元,評級為PSA10的第一代寶可夢噴火龍卡(Charizard card),吸引大量關注。
他的一系列動作成功將寶可夢卡從童年回憶轉化為另類投資,帶動千禧世代與Z世代的收藏熱潮,希望可以從中取可觀的財富。
拍賣會上的成交價常常令人咋舌:自2004年以來,一些寶可夢卡牌的投資回報率已經超過了3000%,比任何股票、買房的投資都更有潛力。
 寶可夢卡牌收藏也卷席獅城
當然,這股收藏與炒作的熱潮也席卷了新加坡。
新的寶可夢卡牌每次發行,都會吸引數百名玩家前來排隊。
星耀樟宜的新加坡寶可夢中心今年1月17日早上10時出售新的游戲卡「鈦晶進化」(Prismatic Evolutions)。
有公眾前一天晚上就到店外排隊,中心還沒有開門已有上百名「粉絲」聚集在店外,隊伍排到其他商店門口,驚動警方到現場維持秩序。
警方當時觀察到,抵達現場時已有超過200人聚集在寶可夢中心及周邊區域。人群數量在幾分鐘內迅速激增至500多人,至上午9時15分左右更超過1000人,完全堵塞了商店周圍的多條通道,嚴重影響了該樓層的通行。
該零售商未能預見此次產品發布活動所引發的人潮,也未采取足夠的人群管控措施。出於安全考慮,當天取消了新品開售的現場活動,改為讓公眾通過線上渠道購買。
 
 左圖為星耀樟宜的新加坡寶可夢中心排隊盛況。右圖為取消了開賣的活動通知。(見網絡)
 
 左圖為星耀樟宜的新加坡寶可夢中心排隊盛況。右圖為取消了開賣的活動通知。(見網絡)
除了卡牌店,展會是集換式卡牌游戲社區不可或缺的活動。這些活動幾乎每周都會舉辦,吸引來自全島乃至周邊地區的收藏者。
每個玩家似乎都帶著明確的目標參展,湊齊他們的卡牌套組,尋找稀有卡牌,或者達成數百甚至數千元的交易。
在剛過去不久(9月14日)的卡牌展會Collexicon上,當天出席人數在1萬2000人至1萬5000人之間。
(原見:2025年10月01日《紅螞蟻》, 侯佩瑜:中了多多頭獎也不一定買得起!集換式卡牌憑什麼一張可賣680萬元?)
 
 愛墾評註:懷舊無價,記憶天價~中華文創人深思啊,多少經典及其延伸物,如何文創起来,活化起来。既賺錢,又有格調。
托卡爾丘克:萬事萬物皆有靈魂~~在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加•托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的筆下,萬事萬物皆可書寫,萬事萬物皆有靈魂。正如這位波蘭作家在獲得諾獎後的演講中說的那樣:「餐具櫃中的盤子會相互交談,抽屜裡的刀叉是一個大家庭。動物是神秘、智慧和有自我意識的生物,精神的聯系和深刻的相似性一直將我們與它們聯結在一起。河流、森林、道路也有它們的存在——它們是有生命的,勾勒出我們生活空間的地圖,為我們構建起一種歸屬感,一個神秘的空間。我們周遭的景觀有生命,太陽、月亮和所有天體有生命。整個可見和不可見的世界都有生命。」(《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有一種寫作叫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搜狐,2021-01-20)
托卡爾丘克·小咖啡磨~~小咖啡磨是在某個手工作坊裡造出來的,而後才落到某個人的家裡,人們每天上午在那兒磨咖啡。一些溫暖而有生氣的手拿過它。有些手曾將它緊緊貼到胸口,在印花布或法蘭絨的下面跳動著一顆人的心。
小咖啡磨像每件物品一樣接受了世界的全部混亂:頻仍遭受射擊的火車的慘象,緩慢流淌的血的溪流,每年都有不同的風在被拋棄的房屋窗口嬉戲。小咖啡磨吸收了漸漸冷卻的人們屍體的熱氣,承受了人們拋棄一切熟悉東西時的絕望心情。無數雙手觸摸過它,那些撫摸過它的手都對它寄予過無限的深情和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小咖啡磨接受了這一切,因為大凡是物質統統都有這種能力——留住那種輕飄飄的、轉瞬即逝的思想的能力。」
 
 (引自“米霞的時間”,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波蘭]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Olga Tokarczuk, 1962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原作名: Prawiek i inne czasy;譯者: 易麗君/袁漢鎔;2017-12;註:作者為諾貝爾文學獎2018年得主、國際布克獎得主;本书是她成名作;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的碎片化小說,八十四塊時間的裂片,拼貼出歷史的斑斕大夢。)
奮發的柑橘:玻璃彈珠裡的彩虹
 
 那是在小學教學樓後的一塊小土地上,在那裡是每一位愛玩彈珠的人的戰場,拿起自己的彈珠去碰別人的彈珠。
夏天,不論是課間十分鐘還是中午休息,在那塊泥地上都有彈珠愛好者。彈珠擁給人一種獨一無二的冰冷觸感,彩色的螺旋紋讓我不禁好奇這到底是怎麼做的呢?當然我必定不會太在意,因為贏下對手手裡全部的玻璃珠
才是我的終極目標。玻璃珠通常就藏在五角一包零食裡面,零食不是我目標,玻璃珠才是,我需要它去泥場上征戰,沒有足夠多的玻璃珠就沒有和其他人一起玩的籌碼,清脆的碰撞聲,滾動的光暈。
我很羨慕我的有個同學,且叫他小張吧。小張有一整瓶的玻璃珠,全是從別人手中贏來的,那都是他的榮譽和戰利品,我從來沒贏過。天有不測風雲,很快他的榮譽和戰利品就被老師發現並剝奪了,我仍還記得從他眼裡掉出眼淚的模樣,與此同時我臉上也洋溢著微笑。
幾天後我從另一個小孩手中看到了我同學同款彈珠瓶,不知道從哪裡得來的。後來才知道原來老師是老師將小張的榮譽和戰利品扔到圍牆後去被那個小孩撿來了。
彈珠在相互碰撞之下產生了裂痕,我嘗試著將裡面扭扭的彩虹條取出來,卻不料它們從生產那天起就已經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了。
某個雨後,玩彈珠的樂趣就又多了一點,彈珠上裹滿了泥土形成了很大的阻力,手上更是佔滿了泥土。此時只需將拿在手心的彈珠在水中輕輕搖晃,彈珠立馬脫下棕色的衣服恢復了最初樣子,甚至更加晶瑩剔透,裡面的彩虹顯的更加鮮豔,彈珠折射出的七彩光斑,彩虹是短暫的,慢慢的消失。
蟬鳴驟停的午後,手心彈珠上的汗漬,冰冷的彈珠都已被捂熱,磨損的彈珠紋路依舊清晰,陽光透過彈珠在牆上的投影還在腦海中不停閃爍著。
場地如今依舊在,只是不見當年人,那塊泥地或許已經雜草叢生,畢業之後我再沒有去看過那塊泥地,或許已經變成泥地了吧。如今再也看不到彩虹彈珠了,似乎也沒有小孩玩了。
歲月如梭,回想起已是十多年前的自己了,曾經的那個小屁孩如今已成為了一位大人了。曾經玻璃珠裡彩虹如今已長大了不知是我的多少倍,不過他只出現在雨後天晴的下午,五彩斑斕,美麗且短暫,童年也一去不復返。(知乎 2025-03-05)
圖克爾(Sherry Turkle)《呼唤性物件》~~我非常喜歡這本散文集,因為它精彩地融合了科學與人文學科。圖克爾(Sherry Turkle),一位在麻省理工學院以研究互聯網對身份的影響而聞名的教授,邀請了一些主要是科學家的作者圍繞生活中某個「呼唤性物件」寫文章,這些物件與他們的生活和職業有著非常直接的聯系。她將這個項目與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的「拼貼」概念(簡而言之,通過物品進行思考)相聯系。
 
她還為每篇文章加入了哲學智慧的閃光點(從馬克思到博德里亞)。我最喜歡的一篇講的是一件黃色雨衣,這件「太空服」一樣的保護裝備,讓作者在一個看似充滿挑戰的世界中得以生存。之後,他研究了自閉症的神經生物學!我曾經用這個概念讓學生寫過一組散文,結果非常棒。我建議你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也寫一篇自己的。
這本書是最近出版的一系列書籍中的一本,所有這些書都通過為我們文化中的物質物件提供必要的聲音來證明它們的價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分析之所以常被學者忽視,也是有道理的。在一個技術決定論幾乎成了禁忌的學術環境中,學術界逐漸轉向了與物品歷史無關的研究。然而,正如圖克爾的這本書所展示和講述的那樣,這種轉變的代價是沒有充分揭示物品對於使用者和學者而言所喚起的廣泛意義。
 
我喜歡這本書如何成功地融合了對物品重要性的理論洞見(來自不同領域)以及關於特定物品的美麗故事。圖克爾的引言為每篇文章提供了足夠的背景信息,讓它們能自行表達,但她的結論卻試圖將各篇文章的意義框定在某些特定的定義中,這限制了這些貢獻的優點。相反,我更希望圖克爾自己能寫一篇關於她自己的「呼唤性物件」的文章,畢竟她的學術工作關注的是數字時代身份的形成。
這本關於物品意義的散文集既富有啟發性,又令人沉思。圖克爾在數字世界中最為人所知,而這本書收錄的散文集中探討了有形世界在理解我們自己以及他人觀點中的作用。對我來說,最讓人感動的一篇是關於一枚銀質別針的文章,這枚別針定義了作者對她母親的印象。它同時承載著失落的痛苦和青春的美麗,喚起了關於家族歷史和父母與子女關系挑戰的故事。
這些散文為我提供了許多關於我們物理世界在理解周圍文化中的重要性的視角。雖然每個物品本身並不具備固有的價值,但每位作者都分享了他們如何將個人的意義注入到這些物品中,而這種意義既非常個人化又具有普遍性。這讓我思考博物館作為保存有形物品並為所有人服務的地方的意義。博物館傳統上聚焦於展品對與物品相關的個人以及其所處文化的意義。然而,這些文章讓我思考到,共享的創作權——一個新興的流行詞——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物品的力量不僅僅在於原始的解釋,還在於每個觀眾的個人解讀。
 
想像力使人們能夠與物品建立個人的聯系,從而繼續延續這些物品的文化意義,超越其最初的含義。理解的層次讓更大的社區擁有了這些藏品,這意味著這些物品在博物館的保護中依然能夠「活」下去。
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人類與「物品」之間的關係——那些填滿我們生活的產品和物件——那麼這本書是一個絕佳的途徑。每篇原始的散文前都有一段來自著名作家、哲學家或理論家的引言,其中有些也非常精彩。由於每篇文章相對簡短,這本書也非常適合在時間有限時閱讀(就像我偶爾一樣)。
這本書的主要部分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寫的關於他們賦予個人意義的特定物品的散文。大多數文章都非常愉快,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包括Carole Strohecker寫的《結繩》,Judith Donath寫的《1964年福特獵鷹車》(我曾是1964年款福特Fairlane的最後一任車主,能產生共鳴),以及Howard Gardiner寫的《鍵盤》(我正在讀他另一本書)……當我翻閱目錄時,每一篇我都記得很清楚。
或許讀完這本書最好的反應是寫下你自己生活中類似物品的個人章節,也許是一個能把你與前一代人聯系起來的物品。例如,我有一個設計成生菜葉形狀的帶有波紋的碗,曾屬於我的母親,而在她之前是我的祖母。它有些微裂痕,但我每年小心地使用一次,以紀念她們。
﹝美﹞段義孚(1930-2022):冰雕~~「害羞的人,不愛交際的人,或者像我這樣被古怪的追求抑制了社交需要的人,或許更應該投身於大自然。不容易適應環境的人容易把情感寄託於動植物身上,因為動植物不會對人有成見。但即使是動植物也不是絕對可靠的,因為生物也會形成群體:許多動植物都有社會性,它們在自己的世界裡也會有歧視、包容和排斥的現象。最後,可能只有待在無機物的環境中,例如沙漠、冰山裡,人們才能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我喜歡大自然嗎?在我們這個道德標準經常變化的後現代社會裡,唯一不變的信條,即最無可爭議的道德準則,就是『你應該熱愛大自然』。我承認,如果大家都像很多年輕的環保人士那樣,用『生命』這個詞來指代大自然的話,那麼我不算熱愛大自然,甚至不太喜歡大自然。對於有機體為了繁衍生息而迸發出的奮進和狡黠,我懷有一種矛盾的態度。反而,宇宙中擁有這麼多毫無生機的『礦物』,這讓我感到安慰而不是沮喪。持這種態度的絕不只是我一個人。然而,我們的數量是很小的,因為如果物種要繁殖、生物要進化,就不能容許有太多我們這樣的個體存在。
 
 我對礦物的偏愛一定很深,因為它銘刻在我最早的記憶中。我當時大約3歲,住在天津,冬天很冷,池塘裡都結冰了。我每天下午要睡午覺,剛醒來的時候脾氣就很不好──就像很多小孩子一樣,我也有『起床氣』。你可能還記得,母親預料到我弟弟會發脾氣,就畫了一輛汽車。為了安撫我,我的奶媽做了一件更富有想像力的事。她在煙灰缸裡裝滿了水,放在窗外的窗臺上,讓它暴露在寒冷的天氣裡。她見我快要醒過來,便拿來煙灰缸,在我床邊的桌子上翻過來,用刀柄輕輕敲了一下,然後──哎呀!看哪!──一個閃閃發光的冰雕掉了出來。在我一個小孩子的眼裡,這簡直就是魔法。」── 志丞、劉蘇(譯):〈我的個性:從父母到岩土〉,《我是誰?:段義孚自傳》(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23年8月),頁87-88。圖片出處:https://reurl.cc/V0zNYn
[舊家具] 
我看到老鴇需要家具,我想對她表示友好,便從萊奧妮姨母留給我的家具中挑了幾件——特別是一張長沙發——送給她。原先⋯⋯它們只能堆在庫房里。然而我在妓院又見到它們,我看見那些女人在使用它們,於是,昔日充溢在貢布雷的那間姨母臥室的種種魔力再次顯現,但卻在磨難之中,因為我迫使它們手無寸鐵地承受殘酷的接觸!我的痛苦甚於聽任一位死去的女人遭人蹂躪。我不再去那位鴇母那里,我感到家具有生命,它們在哀求我,就像波斯神話故事一樣:神話里的物品表面上沒有生命,但內部卻隱藏著倍受折磨、祈求解脫的靈魂。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延續閱讀~~
 晚春:出走·回归 
新文化空间与新乡土生活
生活在别处,也在此处。面对意义匮乏时所憧憬的“别处”恰恰需要于“此处”建构。以文化空间之“新形式”和“新路径”来创建乡土生活之“新面目”和“新精神”,去往别处,又复归此处,正是当下积极营建文化空间、栖居乡土生活的文化实践。本论坛旨在召集民族学、传播学、艺术学、建筑学、旅游学等跨学科交流,探索艺术乡建、非遗传承、民间生活、媒介实践等内容、形式、组织、机制等多重维度的乡土文化空间建构,以参与式学术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鸿沟。(2024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征稿)
 
《愛懇網》14週年(2009-2023)誠意禮贈 
 
陳明發博士〈TikTok年代:刷亮華團品牌路徑圖 
  文创 华团  书院 组织美学 
抖音里的神話 Jeffrey M. O’Brien·TikTok經濟時代 小紅書經濟學
文創4.0 文旅營銷4.0 小紅書經濟學 影視文化產業 4.0
教育4.0 新媒体中的教育4.0 學習4.0 綫上教育 技职教育 一带一路教育
在职培训 新文科 企业大学 微专业 教育口訣 四維教育 回乡创业
对话机械人/AI 智能人工化 自媒體4.0 新媒體4.0 互聯網4.0 媒体 直播博物館4.0 泰國4.0 設計4.0 生活5.0 音樂4.0
管理4.0  領導4.0    中國版工業4.0  國貨國潮 
 
時間性 时空境 慢游  慢遊文創 诗性 地方文創 地方创生 地方感性   
自身技術 感官  創意心理學 生存美學  審美 
穆斯林+中華 絲路宗教 求簽-釋夢
文化特区   文化特區文創  一带一路ESG  ESG  文化崛起 
   吉隆坡  濱雪鄉鎮 巴生  神山  北岬  特色小镇  婆罗洲 客家 
乡产学 共富計劃  梦想学校乐团 康養  全版改革 
                                                                 (陳明發2010年攝〈探索〉)
陳昌茂·旅遊紀念品景觀
旅遊紀念品,即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購買的精巧便攜、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藝品,有極高的收藏與分享價值。
一物九變:變色、變形、變用途;變怪、變醜、變滑稽。
旅遊紀念品的審美經驗表現為小品詩性。“小品詩性”是借用近年來我國的一種藝術形式“小品”。小品一般從美學上看,可以歸納為審美中的“喜”一類,即“怪”、 “醜”、“滑稽”的類型。
 
 旅遊憶遊夢幻詩性的發生機制——記憶再現
旅遊紀念品的刺激往往是旅遊憶遊發生的契機。
大腦存儲的信息隨時間的延長而產生丟失現像。離奇的夢幻覺,是由這些不完整的信息組合而成的,信息以混合無序的方式傳遞給腦神經系統並組合成無意識狀態下的虛擬時空夢幻鏡像。
旅遊紀念品體現為一種情趣,一種情趣的具像化,一種小品詩性。----短小精悍,幽默風趣,滑稽可笑,雅俗共賞,題材廣泛,造型新穎,感染力強,使遊人感受到創生出來的、以另一種「旅遊美」的樣式表現出來的美感經驗。
當旅遊紀念品出現時,遊客又回憶重現旅遊情景,另一種旅遊美便呈現出來了。信息的刺激強度越高,記憶細胞的電位值就越大,就越容易對腦部中樞神經產生刺激作用。輔助功能的神經系統作用下形成無序混亂的傳導並形成虛擬時空幻覺,此時其它弱小的信息則會被自動屏蔽。 人腦的形成的記憶方式是整體的時空概念。不論是視頻圖像還是聲音,都可構建成時空信息模擬量的記憶。它可將人一生的社會生活軌跡全部的記錄下來,每一秒、每一分鐘的生活經歷都可存放於不同的存儲單元中。
旅遊憶遊夢幻詩性的審美結構——回憶結構
人們常說,旅遊就是購買一段美好的回憶。所以如此,是因為旅遊美發生於活動之中,使人們得到了美感;存在於「記憶」之中,影響人的一生。通過回憶,打開記憶之門,美便再現出來。從這里說,旅遊美與藝術美的不同之處在於,藝術美發生於靈感湧出時,儲存於作品中,復活於閱讀時。如一部小說,作家在靈感的驅動下創作,其美便儲存於小說作品中了,閱讀時藝術美又呈現出來了。
旅遊憶遊夢幻詩性是儲存於記憶中的意像,通過回憶而再生。我們把審美主客體的這種meeting形式界定為回憶結構。
(陳昌茂,2021《旅遊美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老照片官司
曾看過一則新聞:男人與妻子三十年婚姻破裂,正式離婚,女兒亦已返美繼續讀書——但男人興訟。
二人有關財產分配問題,已一一在庭外解決,應該不是為了錢。
他是為了"回憶"。
男人自中學時代已愛上攝影,到目前為止仍是他唯一沈迷的嗜好,積蓄都花在攝影和買器材上。過去三十年,他為自己建立的家庭拍下至少八千幀照片,記錄了歷史和珍貴的回憶片段,如婚禮、外遊、女兒成長過程、生日派對、學校生活、比賽——總之是生活的一點一滴,喜怒哀樂,——他的前半生!
他與前妻口頭上達成協議,八千幀照片全歸他所有,但到期日她只交還兩疊。為此他不惜興訟,持法官搜查令到她寓所搜回舊照。
他不是為了房子、財產、古董、珠寶首飾、股份、業權——等必爭之物痛苦,而是為了追不回的歲月,留點痕跡。在他心目中,比錢更重要。
女人一定非常恨他,清楚他的"死穴"了(他相信她還暗中收起一部分)。
舊照片而已,科技發達,統統一式兩份,各自紀念,不就完了嗎?——說是他的前半生,也是她的前半生,都一樣珍貴。
她也許只是要他焦灼、傷心、難過,急如熱鍋上螞蟻,然後央求。是故意的吧?
(原題:李碧華《橘子不要哭》為了八千幀照片)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