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ArvinTheAlien·當今的存在主義
作爲文化運動的存在主義已經成爲了歷史。但作爲一種哲學發展,存在主義帶來了新的常態,本真性的概念,以及理解“何爲人”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以一種後笛卡爾的思想,去將個人當作一個實際的,被體現的(embodied),在世(being-in-the-world)的存在。
存在主義直至今日仍然在大陸哲學與分析哲學之中佔據着一席之地。包括美國的現象學及存在主義學會,或其他致力於研究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雅斯伯、波伏娃,或其他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學會,都在爲當今的正在進行的各項工作提供合適的交流論壇。
他們的這些或歷史性的,或學術性的,亦或者是更加系統性的研究大都衍生於經典存在主義之中。而這些工作,又會碰見其他主義的學説: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詮釋主義或女性主義。
舉例來説,Judith Butler在性別研究領域重點引用了存在主義的思想。類似的,Lewis Gordon在種族理論的研究中也引用了一些存在主義的概念,而Matthew Ratcliffe在2008年更是發展了一種存在主義路徑下的研究精神病理學的方式。
在對於個人身份的敘述性概念的興趣之下,Charls Taylor, Paul Ricoeur, David Carr和Charles Guignon,都植根於存在主義對於黑格爾派概念中,對於理性批判的重新理解之中。
Hubert Dreyfus著名的對於人工智能的批判,很大程度上都是植根於存在主義的思想之上。這些思想來自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他們宣稱,人類的這個有意義的世界,不能將其認爲是一個邏輯的、系統地組建了各種表象的世界,而是首先應被理解爲我們所代表的行爲之結果所構建的世界。
在Michael Gelven的一系列書中,他反思了存在主義、道德、認識論和邏輯之下的個人經驗之間的相同與不同點,並展示了理解不同表現形式的方式,而不是單純地推崇一種方式。
道德心理學的復興讓許多作家,開始重新思考個人身份與責任的觀唸,而這些又與存在主義中的自我實現、選擇等主體息息相關。舉例來説,Christine Korsgaard極力推崇“自我構建(self-constitution)”和“實際身份(practical identity)”的概念;而Richard Moran則強調了“自我宣稱(self-avowal)”與第一人稱視角之間的關係,而這種概念來源於薩特。
最後,Thomas Nagel走上了追尋了存在主義者將意義與對於死亡的意識聯繫起來的路途。儘管這些作家比那些古典存在主義者們來的更爲自信,但我們還是要認識到,他們現在走的路都是前人所開闢的。
並且,存在主義的宣言繼多年在法國遭冷落之後,又一次被主流作家們所認可。福柯對於自由中的一些概念的敘述,以及他的“自我的關懷(care of the self)”,都可以在存在著一種找到類似的語境。
同樣,德里達近期的關於無神的宗教,連同他對於死亡、選擇、責任等概念的反思中,都可以找到存在主義的影子。而Cooper和Alan Schrift的書中提到,存在主義的傳統在當代哲學討論日程中佔有重要地位。
Reynolds在他的介紹存在主義的文章中總結了的如德里達、福柯等後結構主義者是如何延續了薩特、海德格爾等人的思考的。Reynolds主要冩到的是福柯與梅洛龐蒂之間的“互動”。如果存在主義中的壞名聲和它所帶來的文化運動,阻止了人們將其認爲是一個嚴肅的哲學概念的話,那麼我們或許可以從當代和未來的存在主義者們那裡學到很多東西。
實際上,我們有很多理由來相信,存在主義正日漸變得重要起來。在上次這個詞條更新(2010年)之後,已經有許多出版物準備將存在主義的思想帶入當代哲學的對話空間之中。Edward Baring發掘出了德里達和存在主義之間的一個非常細小的關係:
德裡達1952年之前的早期作品中似乎有着一種“基督存在主義”思想的存在。 Judaken和Bernasconi一起編冩的合集則在當今對於經典文獻的批判之下探尋了存在主義者作品中的歷史語境。
Margaret Simons則從經典存在主義的角度下反思了波伏娃的關於女性主義的思想。2011年,Continuum Companion to Existentialism 出版,隨之而來的還有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xistentialism。兩本出版物都致力於展現存在主義與當今哲學工作和其他領域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係。
最後,Aho強調到,即便是像認知科學、衛生保健、精神病學和環境哲學這類較爲複雜的領域之中,“存在主義的流傳下來的思想依舊是生機勃勃的”。(發佈於 2020-05-13 知乎)
福柯·關懷自身
‘關懷自身’還意味著行動本身,特別是指在自身範圍內所實施的行動;屬於這一類型的行動,指的是自身對自身、並由自身承擔責任的自我改造的行動。顯然,它們旨在凈化或純化自己(se purifier),通過自身對自身的靜化和改造,達到提升自身精神生命的質量、品格、風格、展現形式及境界的目的。
所以,‘關懷你自己’(epimelei heautou ; soucie-toi toi-même)的箴言,是最一般的生活原則;它實際上就是某種‘生存方式’(manière d’être),一種態度(une attitude)和思考的形式(des formes de réflection),一種進行自我改造和自我修養的生活實踐,一種生活技巧和技術。關懷自身既是一個概念(notion),也是實踐和行動(pratique et action),同時又是一整套的規則和方法(règles et méthodes)(Foucault, 2001: 32)。
Clothes and Dressing as Practices of Epimeleia Heautou
為此,福柯指出:自身的文化,在古代,是一整套關於人生和生活的價值體系,同時又是一系列關於自身生存的具體技巧、方法、策略及實踐程序。正如福柯所說:“我要在更一般的層面上,說明自身的文化的問題。自身的文化實際上是一整套嚴密組織起來的價值體系,同時還包括與之相關的行為舉止方面的嚴格要求,以及其它相關的實踐技巧和理論”(Foucault, 2001: 174) 。其中,關懷自身是人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完善化及自我批評的軸心(souci de soi comme axe formateur et correcteur)(Foucault, 2001 : 85-95) 。
福柯反復強調‘自身’(le soi-même)在他的生存美學中的關鍵地位,一方面顯示福柯試圖以‘自身’的嶄新意義取代傳統思想中的主體和主體性概念,同時另一方面也為了凸出‘關懷自身’在生存美學中的核心地位。為此,福柯在許多著作和談話中說明了他的‘自身’(soi)概念的重要意義(Foucault, 2001: 514; 514-515) 。(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
專業術語與記錄:如何達致相同意義?
從德希達語言與意義的批判觀點來看社會工作,對社會工作實務提供反省基礎。如社會工作專業語言,對案主根本是沒意義的,且我們的詮釋不一定是對的。
解構主義者批判語言的弔詭性,對社會工作提供警惕作用,因實務工作在與案主會談時,有如在相互玩弄語言遊戲,一方(案主)使用語言敘述其故事;另一方(實務工作者)則使用其主流社會教導的知識詮釋對方的故事,兩者是否呈現相同的意義?
如答案是“NO”也是可被預期的。
尤其,社會工作還必須將此故事依其詮釋寫成紀錄,誠如德希達對書寫所做的批判,此個案紀錄與案主原來的言說與想法恐有差異,且“再現”是不存在的;再加上下一位閱讀者對此紀錄的詮釋與原撰者,也會再次呈現差距。
但這紀錄是專業介入的依據,且還說是依據案主需求而紀錄的。因此,解構主義者對書寫紀錄與言說或語言的批判,提供實務工作者反思機會,提醒社會工作者從事案主群需求評量工作,或是進行會談時的自我提醒要更為保留和謙虛。(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德希達·沒有絕對性
德希達主要批判點為語言(language)、意義(meaning)、及主體性(subjectivity)(Brooks,1997)。他亦贊同以“差異”取代“標準化”,“游牧”取代“定居”(林鎮國,1993)。並否定二元論“非此即彼”、“非是即否”,認為“破壞和建設”、“出現和缺席”是同時可存在的;且強調策略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是本質;作為本質的策略不要預設,要自如“play”,主張沒有所謂理性預設(蔡錚雲,1993 ), 沒有存有( being )、沒有真理(truth)、沒有歷史(林春明,1993);也就是沒有絕對性,後現代觀點主張的,就是沒有絕對的客觀與事實(周月清2001)。(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6690668/)
布爾迪厄《文化實質》
正是人的生存的這種充滿著超越的可能性和方向的特質,使人的生存和文化的建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正因為如此,文化,在實質上,就是人類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意象在生活過程中的表現形態,也是人的本性和內在本能的自然展現。(高宣揚,200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