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識 庫's Blog (363)

愛墾評·海外華人三寶的數字面向與文創方案

海外華僑華人社會 (簡稱 「華社」) 有「三寶」 ———學校、 報刊和社團, 之所以被稱為 「寶」, 就因為它們是構建海外華社的支柱, 承擔著在海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保留中華民族特征的重任, 如果沒有這 「三寶」 在海外維持華僑華人之 「本根」, 那麼, 海外華社也將不復存在。 其中, 作為 「三寶」 之一的社團不僅是華僑華人和衷共濟、 溝通情誼和輔助事業發展的平臺, 而且是維系華人族群文化和族群特征傳承、 推進華僑華人社會發展的重要媒介, 在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變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東南亞華僑華人社會形成時間最早, 最為成熟, 人口數量最多, 經濟實力最強, 相應地, 東南亞華僑華人社團的歷史也最為悠久, 從目前的數量、 實力及影響力來看, 也頗引人注目。(朱東芹歷史學博士, 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華僑華人問題和中外關系史研究。…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y 26,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砂拉越客家:詩巫客家社群

詩巫客家公會秘書江星樓指出,詩巫客家社群結構有別於馬來西亞任何一個地方,它的特色是以廣寧客、大埔客、嘉應客(也稱梅州客)三大屬群為主。

“其中人數以廣寧客居首,大約有3到4萬人,大埔客居次,大約有數千人,嘉應客為第三大,約也有幾千人,還有極少數的其他屬,如河婆、海陸豐、永定等。詩巫的華族人口為15萬多,而客籍人僅次於福州籍而居第二。

江星樓昨午在“東南亞在地客家研究工作坊:詩巫”作詩巫客家社群概述,以下為有關內容:

廣寧客家人…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y 12,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砂拉越客家:詩巫廣東墾場先驅江嶧琴

“中國生齒日繁,將有人滿之患。……鄧君恭叔(前清三水孝廉)有鑒於此,爰於前清光緒二十七年,歲次辛丑,遊歷南洋,到英屬砂羅越詩鵝,見其地方平坦,沃野千里,若得此地種植,可藏數萬生民……”

——摘自江嶧琴《南洋新廣東港沙濂開辟記》

江公肇桐,諱宗岱,號嶧琴,生於清朝同治七年戊辰二月十四日,系廣寧縣永義扶溪中洞福慶裏望族。

1901年,…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y 10, 2022 at 12:30am — No Comments

砂拉越客家:廣寧僑民

廣寧人從19世紀中後期移居馬來西亞,歷經幾代人千辛萬苦才得以繁衍生息,至今已有過百年的歷史,並已發展到7萬多人,成為馬來西亞人口中的重要族群——廣寧族群。在百年的僑居歷史中,廣寧僑民與當地文化碰撞交融,在堅守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思想精神的同時,自覺學習與接納住在國的先進文化與思想,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大力推動了當地社會的發展,在住在國的社會經濟土壤中立地生根,鑲嵌發展。

根據廣府華僑文化肇慶篇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顯示,早期廣寧僑民生活在馬來西亞的農村,不諳經商,在1902年至…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y 9, 2022 at 12:30am — No Comments

蔡羽·古晉老巴剎,繁榮的起點。

有關老巴剎的記錄

根據1972年出版,Elizabeth Pollard撰寫的《Kuching Past and Present》一書指出,1830年在今日州長府後方地段,曾經出土一些鹽木古墓碑,顯示汶萊貴族可能在1820年代已經居住在這裏。 此外,根據古晉廣惠肇公會的資料,廣東人劉直與數位同鄉,大約在…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y 8, 2022 at 10:11am — No Comments

蔡羽《華人在大馬砂拉越歷史足跡:劉直與廣惠肇公會》

華人在砂拉越的身影,就考古的發現來說,最早可以推測到中國唐宋時期,在砂拉越河灌入南中國海沖擊而成的三角洲地區——山都望(Santubong),曾經有個華人聚居的繁華商港。這個商港在元朝時期沒落,到了明朝時期則時有鄭和船員在沿海活動並與當地人通婚的說法。再以古晉大伯公廟為例,建廟年份至今仍是謎,有說可以推算到1800年前後,如果屬實,那華人在砂拉越也肯定早於這個年份。

然而這些都是“身影”,模糊不清,考證工作甚為艱難。

比較清楚的英文記錄,也得到官方認可的,是廣東人劉直與其同鄉在1830年(清道光…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April 19, 2022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清代奇書《西山雜誌》(4)

百度百科·林鑾渡

林鑾渡,在福建省石獅市北部蚶江鎮石湖村。林鑾渡是唐代航海家林鑾為通勃泥(北婆羅州)而建的碼頭。宋元間重修。該碼頭建於二座天然岩石間,全長113.5米,末端向東,呈曲尺狀。現存引堤為宋代修建,全長70米,寬2.2米,高2.41米,為長石縱橫築砌而成,上橫石板,現保存完好,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曆史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資料。…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8, 2021 at 3:00pm — No Comments

清代奇書《西山雜誌》(3)

釋疑南少林三次興廢謎底

以南少林寺為代表的泉州武術,始於隋唐,盛於兩宋,枝繁葉茂,影響廣泛。但前些年福清、莆田等地均有異議,為此曾引起爭論。

林少川告訴記者,在《西山雜誌・少林寺》中,明確記載了泉州少林寺“三廢三興”的歷史:唐天佑四年(907年),“少林寺反王審知附梁,被毀”;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詔修,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壽庚之降元”,在東門外“格鬥元兵三萬,元唆都(元兵攻泉州將領)遣胡騎沖少林寺”,少林寺再次被毀;明洪武十年…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7, 2021 at 3:00pm — No Comments

清代奇書《西山雜誌》(2)

揭秘後渚古道石刻天機

莊為璣教授在泉州後渚古道上發現的“烏石盤”宋代石刻一直是個謎,沒想到答案竟藏在《西山雜誌》之中。

後渚港通往泉州城的古道上,要經過看頭、梅嶺關、雙路口等城寨。1978年,泉州文史學者前往實地踏勘,發現後渚村西北山坡、通往泉州城的古道旁,有一塊大巖石,因年代久遠,通體發黑,故稱“烏石盤”。上有陰刻碑文三行,碑形長47厘米、寬33厘米,字大…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6, 2021 at 3:00pm — No Comments

清代奇書《西山雜誌》(1)

《西山雜誌》關於宋帝昺流落泉州的記載

清代晉江東石鄉土學者蔡永蒹由於其七世祖伯隨鄭成功抗清,遭到清朝政治迫害,禍及蔡家未能科舉登仕,只好轉為航海經商。因遇海難漂泊異鄉,在設塾授徒時偶然讀到一批當時尚存今已絕跡的重要史籍。他據此撰寫出筆記奇書《西山雜誌》,並以手抄本形式流傳民間。

該書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現身晉江,莊為璣、陳泗東、陳允敦、陳存廣等學者紛紛前往抄寫,並多加以勾稽考校。現任中國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研究員,20多年來致力於《西山雜誌》的輯佚校註工作,並將書中所記故事與文史資料互相印證,破譯了不少曾經懸疑的歷史密碼。…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5, 2021 at 3:00pm — No Comments

龔鵬程《臺灣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嗎?》(5)

中國說,即上文提到過的淩純聲先生之類研究,如林惠祥在《馬來人與中國東南方人同源說》《南洋馬來族與華南古民族的關係》等文中,早已指出華南大陸的百越民族就是居留在大陸上的古代馬來人,即所謂的「原馬來人」。並從體質特征、文化習俗、考古遺存等學術角度比較全面地論述了華南大陸為馬來人的起源地。…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5, 2021 at 9:50am — No Comments

龔鵬程《臺灣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嗎?》(4)

這就有兩種說法,一是說距今約5,000~6,000年前起,南島語族的祖先分批由華南遷移到臺灣定居,以後再分化並對外擴散。這其實跟從前的傳統論述(由華南遷入臺灣)沒什麽兩樣,只是加了個後來再移出的尾巴。

另一種,說臺灣是不同南島語地區各個民族的匯合點。其中來自菲律賓的南島民族人數最多,還有一部分來自馬來西亞、馬紹爾、斐濟、瓦努阿圖、巴布亞新幾內亞等,也有少數來自大陸和中南半島。來自菲律賓的是阿美族、卑南族、達悟族、撒奇萊雅族、邵族。由菲律賓人和馬來西亞人、美拉尼西亞族群混合而成的是排灣族、魯凱族。來自大陸是泰雅族。賽夏族、賽德克族是泰雅族與排灣族、阿美族混合而成。鄒族則可能來自印支半島。…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18, 2021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龔鵬程《臺灣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嗎?》(3)

鍾國芳將目光放在大洋洲島嶼常見的「太平洋構樹」上,也就是臺灣俗稱的鹿仔樹。南島嶼族在各島遍植構樹,取其強韌的內皮造成「樹皮布」,成為代表性的物質文化。

研究團隊分析來自臺灣、中南半島、印尼、菲律賓、大洋洲等地超過600個構樹樣本,發現在蘇拉威西、新幾內亞及遠大洋洲等島嶼上,南島語族以根部萌蘗無性繁殖的構樹,都帶有與南臺灣構樹相同的葉綠體基因單型 (haplotype),以此證明臺灣是「太平洋構樹」的原鄉。

研究團隊指出,上述構樹的研究,是第一個以民族植物學角度,佐證南島語族「出臺灣說」,見證臺灣在南島研究的重要性。…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13, 2021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龔鵬程《臺灣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嗎?》(2)

淩先生主要根據文化的特質與古史,特別是三國時東吳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誌》,來證明臺灣土著與古代閩越人是同一文化系統。即臺灣土著並不是新入的馬來系,而是在古代與原來廣義的苗族為同一民族,居於中國大陸長江之南,屬於同系的越濮(或越獠)民族,今稱之印尼或馬來族。從文化的特別質上來看,臺灣土著,也保持著閩越古文化的許多特質,如:獵首、文身、缺齒、拔毛、口琴、織貝、卉服、貫頭衣、腰織紡織、父子連名、親族外婚、老人政治、年齡分級、靈魂崇拜等。

另外, 張光直、格雷斯(G. Grace)與索爾海姆(W. G. Solheim)合作《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的遷移史: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9, 2021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龔鵬程《臺灣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嗎?》(1)

一、臺灣「原住民」的認定與被認定  

1603年明朝陳第《東番記》中,將臺灣原住民稱為東番;當時在臺灣殖民的荷蘭政府,則依先前在馬來西亞殖民的經驗,稱臺灣原住民為IndiasBlacks。…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7, 2021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毛佩琦《建文帝謎蹤》(7)

6.感情代替了史實,政治掩蓋了真相

對於明清以來出現那麽多關於建文帝的傳說,怎麽解釋呢:就神話或民間傳說形成發展的規律而言,借用胡適先生的話:

凡故事的演變如滾雪球,越滾越大,其實禁不起日光的烘照,史家的考證。

關於建文帝傳說的發生和演變是符合這一規律的。由於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和傳說,而傳說不斷擴大不斷豐富,越說越神,越說越圓。…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22, 2021 at 8:45pm — No Comments

毛佩琦《建文帝謎蹤》(6)

查繼佐《罪惟錄》的記載中,關於建文帝出亡的不同說法,就有二十三種之多。因為沒有確切證據,作為嚴肅的史學家,查繼佐提出“十六辯”即“十六疑”,對它們一一加以辯駁,全部否定了。

帝子出走何事,而五六十人聞之,後此無一敗:疑一。

鬼門可出,水關何必復導:疑二。

金川既啟,廷臣驚懼不知所出,在外小臣安敢遽入大內:小臣能入而帝不能出:疑三。

兵勢洶洶此何時:而神樂道士惓惓夢中之言,艤舟待命:疑四。…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6, 2021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毛佩琦《建文帝謎蹤》(5)

祝允明《野記》,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郎瑛《七修類稿》則說:建文帝“竟葬西山,樹碑曰‘天下大法師之墓’”。

所謂葬於北京西山,是指今北京阜城門外的海澱區內,據說就在今西三環路內的中國畫研究院裏。院裏的白塔庵塔,就是建文帝安葬後建的衣缽塔。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的說法特別多,幾不勝數。



▲建文帝先隱藏於江蘇吳縣普濟寺,後經姚廣孝幫助,隱藏於穹窿山皇駕庵,死後就葬在穹窿山上。

▲建文帝曾藏在四川平昌佛羅寺,死後就葬在寺後山坡上。因建文帝經常在寺中面向京城哭泣,後人就將平羅寺改稱為望京寺。…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2,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毛佩琦《建文帝謎蹤》(4)

7.傳說中的建文帝蹤跡



傳說中的情況是怎樣呢:…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29,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毛佩琦《建文帝謎蹤》(3)

朱棣派胡濙尋訪張三豐,是由於朱元璋“遣使覓之不得”才又進行的。而且胡濙帶著朱棣的“璽書”,準確無疑。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當年修建的巍峨的武當山道觀,已被稱為道教南方第一叢林。所以,說朱棣派胡濙去訪張三豐就是去訪張三豐,並非托言,不像尋訪建文帝只是猜測的、可能的。

另一件事的發生,就使關於建文帝的傳說,越傳越亂。那就是楊應祥的出現。



5
.楊應祥是建文帝嗎:



沈德符《萬曆野獲篇》記載:…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26,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