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詩巫客家公會秘書江星樓指出,詩巫客家社群結構有別於馬來西亞任何一個地方,它的特色是以廣寧客、大埔客、嘉應客(也稱梅州客)三大屬群為主。
“其中人數以廣寧客居首,大約有3到4萬人,大埔客居次,大約有數千人,嘉應客為第三大,約也有幾千人,還有極少數的其他屬,如河婆、海陸豐、永定等。詩巫的華族人口為15萬多,而客籍人僅次於福州籍而居第二。
江星樓昨午在“東南亞在地客家研究工作坊:詩巫”作詩巫客家社群概述,以下為有關內容:
廣寧客家人…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y 12,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中國生齒日繁,將有人滿之患。……鄧君恭叔(前清三水孝廉)有鑒於此,爰於前清光緒二十七年,歲次辛丑,遊歷南洋,到英屬砂羅越詩鵝,見其地方平坦,沃野千里,若得此地種植,可藏數萬生民……”
——摘自江嶧琴《南洋新廣東港沙濂開辟記》
江公肇桐,諱宗岱,號嶧琴,生於清朝同治七年戊辰二月十四日,系廣寧縣永義扶溪中洞福慶裏望族。
1901年,…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y 10, 2022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廣寧人從19世紀中後期移居馬來西亞,歷經幾代人千辛萬苦才得以繁衍生息,至今已有過百年的歷史,並已發展到7萬多人,成為馬來西亞人口中的重要族群——廣寧族群。在百年的僑居歷史中,廣寧僑民與當地文化碰撞交融,在堅守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思想精神的同時,自覺學習與接納住在國的先進文化與思想,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大力推動了當地社會的發展,在住在國的社會經濟土壤中立地生根,鑲嵌發展。
根據廣府華僑文化肇慶篇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顯示,早期廣寧僑民生活在馬來西亞的農村,不諳經商,在1902年至…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y 9, 2022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有關老巴剎的記錄
根據1972年出版,Elizabeth Pollard撰寫的《Kuching Past and Present》一書指出,1830年在今日州長府後方地段,曾經出土一些鹽木古墓碑,顯示汶萊貴族可能在1820年代已經居住在這裏。 此外,根據古晉廣惠肇公會的資料,廣東人劉直與數位同鄉,大約在…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y 8, 2022 at 10:11am — No Comments
華人在砂拉越的身影,就考古的發現來說,最早可以推測到中國唐宋時期,在砂拉越河灌入南中國海沖擊而成的三角洲地區——山都望(Santubong),曾經有個華人聚居的繁華商港。這個商港在元朝時期沒落,到了明朝時期則時有鄭和船員在沿海活動並與當地人通婚的說法。再以古晉大伯公廟為例,建廟年份至今仍是謎,有說可以推算到1800年前後,如果屬實,那華人在砂拉越也肯定早於這個年份。
然而這些都是“身影”,模糊不清,考證工作甚為艱難。
比較清楚的英文記錄,也得到官方認可的,是廣東人劉直與其同鄉在1830年(清道光…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April 19, 2022 at 10:30am — No Comments
百度百科·林鑾渡
林鑾渡,在福建省石獅市北部蚶江鎮石湖村。林鑾渡是唐代航海家林鑾為通勃泥(北婆羅州)而建的碼頭。宋元間重修。該碼頭建於二座天然岩石間,全長113.5米,末端向東,呈曲尺狀。現存引堤為宋代修建,全長70米,寬2.2米,高2.41米,為長石縱橫築砌而成,上橫石板,現保存完好,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曆史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資料。…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8, 2021 at 3:00pm — No Comments
釋疑南少林三次興廢謎底
以南少林寺為代表的泉州武術,始於隋唐,盛於兩宋,枝繁葉茂,影響廣泛。但前些年福清、莆田等地均有異議,為此曾引起爭論。
林少川告訴記者,在《西山雜誌・少林寺》中,明確記載了泉州少林寺“三廢三興”的歷史:唐天佑四年(907年),“少林寺反王審知附梁,被毀”;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詔修,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壽庚之降元”,在東門外“格鬥元兵三萬,元唆都(元兵攻泉州將領)遣胡騎沖少林寺”,少林寺再次被毀;明洪武十年…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7, 2021 at 3:00pm — No Comments
揭秘後渚古道石刻天機
莊為璣教授在泉州後渚古道上發現的“烏石盤”宋代石刻一直是個謎,沒想到答案竟藏在《西山雜誌》之中。
後渚港通往泉州城的古道上,要經過看頭、梅嶺關、雙路口等城寨。1978年,泉州文史學者前往實地踏勘,發現後渚村西北山坡、通往泉州城的古道旁,有一塊大巖石,因年代久遠,通體發黑,故稱“烏石盤”。上有陰刻碑文三行,碑形長47厘米、寬33厘米,字大…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6, 2021 at 3:00pm — No Comments
《西山雜誌》關於宋帝昺流落泉州的記載
清代晉江東石鄉土學者蔡永蒹由於其七世祖伯隨鄭成功抗清,遭到清朝政治迫害,禍及蔡家未能科舉登仕,只好轉為航海經商。因遇海難漂泊異鄉,在設塾授徒時偶然讀到一批當時尚存今已絕跡的重要史籍。他據此撰寫出筆記奇書《西山雜誌》,並以手抄本形式流傳民間。
該書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現身晉江,莊為璣、陳泗東、陳允敦、陳存廣等學者紛紛前往抄寫,並多加以勾稽考校。現任中國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研究員,20多年來致力於《西山雜誌》的輯佚校註工作,並將書中所記故事與文史資料互相印證,破譯了不少曾經懸疑的歷史密碼。…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5, 2021 at 3:00pm — No Comments
中國說,即上文提到過的淩純聲先生之類研究,如林惠祥在《馬來人與中國東南方人同源說》《南洋馬來族與華南古民族的關係》等文中,早已指出華南大陸的百越民族就是居留在大陸上的古代馬來人,即所謂的「原馬來人」。並從體質特征、文化習俗、考古遺存等學術角度比較全面地論述了華南大陸為馬來人的起源地。…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5, 2021 at 9:50am — No Comments
這就有兩種說法,一是說距今約5,000~6,000年前起,南島語族的祖先分批由華南遷移到臺灣定居,以後再分化並對外擴散。這其實跟從前的傳統論述(由華南遷入臺灣)沒什麽兩樣,只是加了個後來再移出的尾巴。
另一種,說臺灣是不同南島語地區各個民族的匯合點。其中來自菲律賓的南島民族人數最多,還有一部分來自馬來西亞、馬紹爾、斐濟、瓦努阿圖、巴布亞新幾內亞等,也有少數來自大陸和中南半島。來自菲律賓的是阿美族、卑南族、達悟族、撒奇萊雅族、邵族。由菲律賓人和馬來西亞人、美拉尼西亞族群混合而成的是排灣族、魯凱族。來自大陸是泰雅族。賽夏族、賽德克族是泰雅族與排灣族、阿美族混合而成。鄒族則可能來自印支半島。…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18, 2021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鍾國芳將目光放在大洋洲島嶼常見的「太平洋構樹」上,也就是臺灣俗稱的鹿仔樹。南島嶼族在各島遍植構樹,取其強韌的內皮造成「樹皮布」,成為代表性的物質文化。
研究團隊分析來自臺灣、中南半島、印尼、菲律賓、大洋洲等地超過600個構樹樣本,發現在蘇拉威西、新幾內亞及遠大洋洲等島嶼上,南島語族以根部萌蘗無性繁殖的構樹,都帶有與南臺灣構樹相同的葉綠體基因單型 (haplotype),以此證明臺灣是「太平洋構樹」的原鄉。
研究團隊指出,上述構樹的研究,是第一個以民族植物學角度,佐證南島語族「出臺灣說」,見證臺灣在南島研究的重要性。…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13, 2021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淩先生主要根據文化的特質與古史,特別是三國時東吳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誌》,來證明臺灣土著與古代閩越人是同一文化系統。即臺灣土著並不是新入的馬來系,而是在古代與原來廣義的苗族為同一民族,居於中國大陸長江之南,屬於同系的越濮(或越獠)民族,今稱之印尼或馬來族。從文化的特別質上來看,臺灣土著,也保持著閩越古文化的許多特質,如:獵首、文身、缺齒、拔毛、口琴、織貝、卉服、貫頭衣、腰織紡織、父子連名、親族外婚、老人政治、年齡分級、靈魂崇拜等。
另外, 張光直、格雷斯(G. Grace)與索爾海姆(W. G. Solheim)合作《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的遷移史: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9, 2021 at 10:30am — No Comments
一、臺灣「原住民」的認定與被認定
1603年明朝陳第《東番記》中,將臺灣原住民稱為東番;當時在臺灣殖民的荷蘭政府,則依先前在馬來西亞殖民的經驗,稱臺灣原住民為Indias或Blacks。…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7, 2021 at 10:30am — No Comments
6.感情代替了史實,政治掩蓋了真相
對於明清以來出現那麽多關於建文帝的傳說,怎麽解釋呢:就神話或民間傳說形成發展的規律而言,借用胡適先生的話:
凡故事的演變如滾雪球,越滾越大,其實禁不起日光的烘照,史家的考證。
關於建文帝傳說的發生和演變是符合這一規律的。由於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和傳說,而傳說不斷擴大不斷豐富,越說越神,越說越圓。…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22, 2021 at 8:45pm — No Comments
查繼佐《罪惟錄》的記載中,關於建文帝出亡的不同說法,就有二十三種之多。因為沒有確切證據,作為嚴肅的史學家,查繼佐提出“十六辯”即“十六疑”,對它們一一加以辯駁,全部否定了。
帝子出走何事,而五六十人聞之,後此無一敗:疑一。
鬼門可出,水關何必復導:疑二。
金川既啟,廷臣驚懼不知所出,在外小臣安敢遽入大內:小臣能入而帝不能出:疑三。
兵勢洶洶此何時:而神樂道士惓惓夢中之言,艤舟待命:疑四。…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6, 2021 at 12:00am — No Comments
祝允明《野記》,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郎瑛《七修類稿》則說:建文帝“竟葬西山,樹碑曰‘天下大法師之墓’”。
所謂葬於北京西山,是指今北京阜城門外的海澱區內,據說就在今西三環路內的中國畫研究院裏。院裏的白塔庵塔,就是建文帝安葬後建的衣缽塔。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的說法特別多,幾不勝數。
▲建文帝先隱藏於江蘇吳縣普濟寺,後經姚廣孝幫助,隱藏於穹窿山皇駕庵,死後就葬在穹窿山上。
▲建文帝曾藏在四川平昌佛羅寺,死後就葬在寺後山坡上。因建文帝經常在寺中面向京城哭泣,後人就將平羅寺改稱為望京寺。…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2,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29,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朱棣派胡濙尋訪張三豐,是由於朱元璋“遣使覓之不得”才又進行的。而且胡濙帶著朱棣的“璽書”,準確無疑。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當年修建的巍峨的武當山道觀,已被稱為道教南方第一叢林。所以,說朱棣派胡濙去訪張三豐就是去訪張三豐,並非托言,不像尋訪建文帝只是猜測的、可能的。
另一件事的發生,就使關於建文帝的傳說,越傳越亂。那就是楊應祥的出現。
5.楊應祥是建文帝嗎:
沈德符《萬曆野獲篇》記載:…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26,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3.神秘的胡濙、張三豐
既然合法的皇帝下落不明,篡位的皇帝派人到處訪察其下落,就顯得合情合理了。一些人雖然不相信建文帝在各地流亡的種種傳說,但卻也懷疑建文帝並沒死於大火,而是在亂中逃出了皇宮。於是像明朝沈德符等人的一些書中,便出現了這樣的說法:
少帝(建文帝)自地道出也,蹤跡甚秘,以故文皇帝(明成祖朱棣)遣胡濙托訪張三豐為名,實疑其匿他方起事。至遣太監鄭和浮海,遍歷諸國而終不得影響。則天位雖不終,而自全之智有足多者。
晚明黃景昉的《國史唯疑》卷之一也這樣說:…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23,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