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8)

此時的暹羅陷於群龍無首、全國大亂的無政府狀態中。地方分裂勢力紛紛據地自立山頭,暹羅面臨著亡國和分裂的危險。進行驅緬復國斗爭、拯救暹羅的領袖是鄭信。

鄭信,或稱鄭昭,披耶達信(PyaTaksin)。“昭”在泰語中是“王”的意思。由於鄭信曾任達(Tak)城的軍政長官,封爵為“披耶”,因此人們習慣稱他為披耶達信。鄭信1734年在暹羅出生,祖籍廣東澄海。他父親叫鄭鏞,在清朝雍正年間到暹羅謀生,漸漸成為巨富,並擔任官職。鄭鏞娶暹羅婦女為妻,生下了鄭信。鄭信出世後不久,父親便逝世了,他被當時暹羅的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裏收養,接受貴族子弟的傳統教育。鄭信在青少年時代就擔任宮廷侍衛,後來擔任達城的軍政長官,並獲封爵。達城是緬甸通往暹羅的要隘,守住它才能保住首都大城,鄭信在這裏銳意進行軍事設施的建設。因此,當緬軍入侵時,在達城曾受到暹軍的抗擊,被迫繞道進攻大城。

1766年大城被圍困,鄭信奉命守城。大城陷落前,鄭信率精兵500名,從城東南突圍。緬軍立即派出一支2000人的隊伍隨後追擊。鄭信手持長刀,率部返身迎戰。他身先士卒,同追兵交鋒,士兵大受鼓舞,結果以少勝多,打退了追擊的敵人。戰斗的勝利,鼓舞了暹軍的鬥志,也使鄭信威震四方。鄭信率部且戰且撤,最後來到了接近東部海灣的尖竹汶府。這裏不僅近海,而且糧草充足,於是便以這一帶為抗緬復國的基地。在這裏,他一面修造戰船,一面挖溝築壘,招兵買馬,號召四方。集中到他麾下的大多數是華僑子弟。


1767年10月,鄭信率一支擁有100艘戰船的萬人大軍,溯湄公河而上,揭開了抗緬復國戰爭的序幕。11月初,攻下了吞武里城,接著揮師直迫大城。緬軍雖負隅頑抗,但阻擋不住鄭信的迅猛進攻,只能獻城投降。大城的光復,宣告了復國戰爭的勝利。

國家光復後,鄭信首先做了安撫人心的事。他救濟流離失所的百姓,並找到暹王的遺骸,舉行了隆重的重新安葬儀式。鑒於經過緬軍浩劫的大城已成廢墟,重建不易,而且從地理位置上看,它易受緬軍襲擊,加之它離海較遠,不利於外貿和交通運輸,因此鄭信決定遷都吞武里城(Thon Buri)。由於鄭信在短短幾個月內完成了驅逐侵略者、恢復暹羅獨立的功業,因此被擁戴為國王。1767年12月28日登基,由於建都吞武里城,歷史上就稱之為吞武里王朝。

 

新王朝建立之初,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國家四分五裂,群雄割據;經濟雕敝,民不聊生;緬甸的威脅仍存在。因此鄭信登上王位後花了很大的力氣來做統一國家、鞏固政權的工作。他在位雖僅14年,但卻為國家做了很多的工作。

削平地方割據勢力,實現暹羅的統一。當時較大的割據勢力有這麽幾支:北部彭世洛府的鑾(Ruang)太守和統治難府、帕府的僧王;南部六坤城的“穆錫卡王”;東部披邁城,原暹王之子也在那裏割據稱霸。分裂割據不利於人民的生活和商業貿易的發展,因此恢復國家統一,就成為人民的迫切願望。鄭信順應民心,先解決了彭世洛府鑾太守這股最大的割據勢力,起到了殺一儆百的威懾作用。爾後,分兵兩路指向東部的披邁城,並很快消滅了原暹王子的勢力。他組織了5000人由陸路南征六坤,自己率水軍前去助陣。雖然經過一番波折,但最終還是降服了那裏的“穆錫卡王”。這樣,整個暹羅就只剩下北部的僧王了。鄭信派500人的隊伍由陸路出發,自己率12000名水軍從水路開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擊潰了這一股割據勢力。鄭信用了三年的時間,消滅了四股主要的割據勢力後,暹羅國內基本實現統一。1770年11月,鄭信在彭世洛城舉行了三天的慶典,慶祝國家的重新統一。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