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晉什麽時候開始有人居住,這點已經很難考究。然而,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既有的資料,推敲200年前的情景。
1839年,英人詹姆士布洛克及其隊伍初次抵達古晉時,他們也觀察到古晉除了有馬來甘榜,也有20多個華人。與此同時,河邊有一座古廟,更可以確定有華人在這裏活動。雖然沒有明言是哪座“古廟”,史家一般推測指的是大伯公廟,這或許也是有關大伯公廟最早的一筆文字記錄,至於其真實的創廟年份至今還是一個謎。
到了1848年,聖公會的麥陀鵝主教等人初次抵達古晉,其夫人海莉特(Harriette McDougall)詳細記錄著那段見聞,她指出當時的古晉“有華人和印度人的市集各一,規模都很小”。
華人來到古晉
海莉特抵達時,砂拉越已經在布洛克政權的統治下,時間上也是華人下南洋的高峰期。華人從中國到新加坡,再從新加坡得知新建立的砂拉越白人拉者政權正當勵精圖治,於是紛紛越過南中國海,來到古晉尋找機會。
我們可以很準確的判斷,海莉特指的華人市集,即後來的“老巴剎”,而印度人市集,則是稍晚發展成由甘蜜街、印度街等組成的“新巴剎”。
這個時候,砂拉越河上下遊形成兩個華人市集——下遊是古晉的華人市集,上遊是石隆門客家礦工掌控的市集。布洛克政權初期與上遊的華人勢力,尚能和睦共處,到了1850年代則開始惡化,最終在1857年暴發著名的華工事件,死傷數千人。
上下遊的華人勢力
古晉的華人和石隆門的華人,在歷史上是否有所來往?史料有限,我們無法看到詳細的記錄,但古晉華商普遍上與拉者的關系較為密切,因此相信拉者和石隆門華人的關系,牽動著兩地華人的關系。
華社的史料上有兩筆比較明確的記錄,非關貿易,但值得提一提。
1856年,古晉壽山亭福德祠大伯公廟重建落成,石隆門華工特地乘船下來,到廟裏進香,向大伯公道賀;另一件有關一位叫阿四妹的女子,不堪被丈夫施以暴力,而愛上另一位年輕華工,雙雙離開石隆門私奔到古晉。
無論如何,華工事件暴發,古晉的華人與石隆門的華工劃清界限,當拉者在石隆門屠殺礦工時,並未波及古晉華人。此後,拉者政府盡管對華人長時間有所戒備,但還是必須依賴華人的勤力和經商頭腦,這才促成了華人大批進入砂拉越,成為砂拉越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
第二代白人拉者查爾斯布洛克曾經不止一次公開認可華人的貢獻,1883年時就指出:“要是沒有華人,我們什麽也不能做”。
老巴剎vs新巴剎
Pasar是馬來人對市集的叫法,華人南來後入鄉隨俗,因此有了“巴剎”一詞。古晉的百年老街區,有“老巴剎”和“新巴剎”之分,兩個巴剎剛好以舊法庭建築群作為分界。
最初的巴剎以靠河的海唇街起頭,帶動後街小巷的形成,估計在1860年代以前出現。到了1880年代,拉者查爾斯布洛克開發舊法庭另一邊,原本是印裔穆斯林與爪哇人的聚落,甘蜜街、印度街等隨即出現,菜市場也搬遷到甘蜜街的河邊。
為便於區分,當時人們將這個新區稱為“新巴剎”,而海唇街這一帶自然就是“老巴剎”。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