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36)

鄧長權 ·白花

山上近來天氣反常,怪怪的,幹旱天,連續一大段日子,雨一下,下不停。

這幾天,又是綿綿細雨天。一早,我去到茶山下的小菜園,推開簡陋的菜園屋門窗,眼簾一片迷蒙,密密麻麻的田中蔬菜,浸在霧氣中,看不清它原來青綠色的面貌,它塗了一層的灰暗。然而,還是栽在園邊那幾棵芙蓉樹,它開出來的白色花最顯眼;雖然在霧中,老遠也能見到它白雪雪,隨風搖動的花影!



不知什麽時候開始,喜歡白色的花,雖然不在自家園林大事栽種,卻很愛看它。當我偶然路過,看到人家庭院外,或荒郊野地,一片翠綠荒原,突然吐放出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心裏就不由自主產生一種莫明的歡悅;覺得它顯然比一般顏色的花來得特別;它潔白無瑕,素凈單純,可愛極了!…


Continue

Add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October 27, 2016 at 11:10am — No Comments

鄧長權:種菜·栽花



爺爺在園中種菜

我在園邊栽花

爺爺的菜長得青翠茂盛

我的花兒也亭亭玉立了

蔬菜成熟

爺爺拿去賣

花兒綻開

我把它摘回家

蔬菜換來米糧啊

供一家人溫飽…

Continue

Add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October 27, 2016 at 10:52am — No Comments

鄧長權:燈籠椒

爺爺園裡最近栽了一種蔬菜

果實形狀好像一盞盞燈籠

又像一粒粒青蘋果

外表圓滑可愛極了

果實熟透後

變鮮紅色

又有香香的氣味

真迷人



弟弟還是第一次見過這類的瓜果呢

猜想又是一種…

Continue

Add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October 27, 2016 at 10:49am — No Comments

鄧長權 ·鵠叔的火燒土

最近,我寫了一篇小時候家鄉,種植苦瓜的故事,報章發表後貼網,引來網友關註,因為當年沒肥料,將很不衛生的人糞作養份,網友提供一些古時種植肥料,其中有一個網友說用火燒土,很引人註目,它使我想起從前,故鄉鄰園的一位叔叔,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火燒土的高手。

鄰園叔叔姓李,身材高瘦,但健壯,體力也大。他很勤勞,每天在園工作時腰部綁條毛巾,這位叔叔,我們叫他阿鵠叔。

阿鵠叔的園,好像有9依格,橡膠樹老邁砍掉後就種椰樹。他趁椰樹剛種植還小棵,留下很大的空間,就種一些短期性蔬菜,長豆、苦瓜、辣椒等。鵠叔給農作施肥,主要肥料多是用自己的火燒土。…

Continue

Add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October 27, 2016 at 10:48am — No Comments

鄧長權 ·河流傳送花苗

我們華人,不諱言,大多數人都會存有一些許自私自利的心態;尤其是在商場領域,涉及利益關系,不會將本身產品,或美食傳統獨家配方,全盤隨意傳授他人。這樣做,是避免去制造一個敵人,來打破自己的飯碗。

我們種植業也一樣,花卉的種植技術,施肥噴農藥功夫不外傳。有一些菜農,私自獲取新出產蔬菜品種,怕人跟風,暗地裏投資。新品種農作特殊,味道不同,消費者好奇相爭采購,種植人率先刮了一筆。



曾經有一個時期,山上引進了一種薯根植物,它是雪蓮果,由於果味清甜,又有某種醫學治療作用,開始生產時,價格高昂,紅極一時。許多農人想方設法取得樹苗栽種。有一天,我向住家附近一個農人討些秧兒,然而,我發覺他似乎有點為難,勉強給了些。我只是要幾枝秧兒,種爽而已。其實,那時候山上的雪蓮果已經產量過剩,價格低落。…


Continue

Add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October 27, 2016 at 10:47am — No Comments

《小於一》:約瑟夫·布羅茨基的精神自傳

《小於一》是俄裔美籍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的首部散文集,收錄了他評論詩歌與詩學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展現了他對文學、政治和歷史等各領域的全面興趣。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小於一》是一部知識分子的自傳,是對歷史和當今時代的深刻沈思。

◎除了少數例外,近代所有多少有些名氣的作家都交了詩歌學費。有些作家,例如納博科夫,則一直到最後都試圖使他們自己和周圍的人相信,雖然他們主要不是詩人,但他們依然是詩人。

◎“閱讀,”茨維塔耶娃說,“是創作過程的共謀。”這肯定是詩人才說得出來的;列夫·托爾斯泰不會說這種話。…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6, 2016 at 8:21pm — No Comments

加繆:世界是我們最初的和最後的愛

對於人來說,存在一種處在中間的水平,即他的水平上的可能的行動和思想,任何更有奢望的事業都顯示為矛盾的,通過歷史,絕對並沒有被達到,尤其是並沒有被創立,政治不是宗教,它是專橫嚴格的調查。社會何以確定一種絕對?也許每個人都為所有人尋找這個絕對。但是社會和政治僅僅擔負著解決所有人的事情的責任,為的是使每個人都能有歡娛和自由去進行這個共同的尋求。歷史不再被樹立為信仰的對象,它只是一種機會,問題是通過警惕的反叛使這種機會變得頻繁起來。…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6, 2016 at 8:21pm — No Comments

加繆:世界是我們最初的和最後的愛

對於人來說,存在一種處在中間的水平,即他的水平上的可能的行動和思想,任何更有奢望的事業都顯示為矛盾的,通過歷史,絕對並沒有被達到,尤其是並沒有被創立,政治不是宗教,它是專橫嚴格的調查。社會何以確定一種絕對?也許每個人都為所有人尋找這個絕對。但是社會和政治僅僅擔負著解決所有人的事情的責任,為的是使每個人都能有歡娛和自由去進行這個共同的尋求。歷史不再被樹立為信仰的對象,它只是一種機會,問題是通過警惕的反叛使這種機會變得頻繁起來。…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6, 2016 at 8:21pm — No Comments

布羅茨基:來,讓我們擁抱苦悶

如果你無法統領你的王國,

就請像你父親那樣前往一個國度,

思想在那裏控告,情感在那裏嘲諷,

請相信你的痛苦……

——溫·休·奧登:《阿隆索致費迪南德》



你們此刻面對的一切,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將被苦悶所竊據。在今天這個莊重的場合,我來對你們談論這個問題,其原因就在於,我相信沒有一所文理學院會教育你們面對這樣的未來,無論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不提供關於苦悶的課程。…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6, 2016 at 8:19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電子媒介類型及電視文化 (27)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October 26, 2016 at 5:44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電子媒介類型及電視文化 (26)

當然,傳統的文藝學邊界的固守者之所以一時難以接受文藝邊界的拓寬,有觀念的問題,也有學科本位主義的問題。需要看清的現實是,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的最根本出路不是為捍衛學科領地和利益而奮鬥,建設學科不是在不同學科修築籬笆和隔離墻,而是要善於“破學科”或“跨學科”。葉舒憲就主張“破學科”。他認為:“沒有一個學科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有學科萬古不變地長存下去。學科的設置是人類認識發展到特定階段的需要,是權宜之策,而非一勞永逸。學科之間的互動、滲透,舊學科的瓦解和新的邊緣性學科的重構體現著人類認識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又一層需求,是自然而然的。死抱住本職的學科或專業的固定地盤,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做法,當然主要是處於職業飯碗的考慮較多,久而久之陷入學科本位主義而不能自拔。”葉舒憲的觀點是非常尖銳獨到的,文藝研究應該有膽量和魄力來重建自己的學科,更新學科的理論話語,建立起能夠有效地闡述新的文化\/藝術現象的知識體系。…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October 26, 2016 at 5:44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電子媒介類型及電視文化 (25)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October 26, 2016 at 5:43pm — No Comments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3章)

第三章·各家的起源

前一章說,儒家和道家是中國思想的兩個主流。它們成為主流,是由長期演變而來;而在公元前五世紀到三世紀,它們還不過是爭鳴的許多家中的兩家。那時候學派的數目很多。中國人稱它們為“百家”。

司馬談和六家

後來的歷史家對“百家”試行分類。第一個試行分類的人是司馬談(卒於公元前l10 年),他是作《史記》的司馬遷(公元前145一前86?年)的父親。《史記》最後一篇中引用了司馬談的一篇文章,題為“論六家要指”。這篇文章把以前幾個世紀的哲學家劃分為六個主要的學派,如下:…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25, 2016 at 10:15pm — No Comments

尼采《悲劇的誕生》(4)

第4節:審美的人生

關於《悲劇的誕生》的主旨,尼采後來一再點明,是在於為人生創造一種純粹審美的評價,審美價值是該書承認的惟一價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藝術家之神”是該書承認的惟一的“神”。他還明確指出,人生的審美評價是與人生的宗教、道德評價以及科學評價根本對立的。(參看《自我批判的嘗試》第5節;《看哪,這人》:《》第1節。)尼采後來提出“重估一切價值”,其實,“重估”的思想早已蘊含在他早期的美學理論中了。當時他就宣告:“我們今日稱作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終有一天要帶到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悲劇的誕生》第19節)後來又指出:“我們的宗教、道德和哲學是人的頹廢形式。相反的運動:藝術。”(《強力意志》第794節)可見,“重估”的標準是廣義藝術,其實質是以審美的人生態度反對倫理的人生態度和功利(科學)的人生態度。…



Continue

Added by Kehtay Dream on October 25, 2016 at 10:11pm — No Comments

朱自清《倫敦雜記》乞丐

“外國也有乞丐”,是的;但他們的丐道或丐術不大一樣。近些年在上海常見的,馬路旁水門汀上用粉筆寫著一大堆困難情形,求人幫助,粉筆字一邊就坐著那寫字的人,——北平也見過這種乞丐,但路旁沒有水門汀,便只能寫在紙上或布上——卻和外國乞丐相像;這辦法不知是“來路貨”呢,還是“此心同,此理同”呢? 



倫敦乞丐在路旁畫畫的多,寫字的卻少。只在特拉伐加方場附近見過一個長須老者(外國長須的不多),在水門汀上端坐著,面前幾行潦草的白粉字。說自己是大學出身,現在一寒至此,大學又有何用,這幾句牢騷話似乎頗打動了一些來來往往的人,加上老者那炯炯的雙眼,不露半星兒可憐相,也教人有點肅然。他右首放著一只小提箱,打開了,預備人往裏扔錢。那地方本是四通八達的鬧市,扔錢的果然不少。箱子內外都撒的銅子兒(便士);別的乞丐卻似乎沒有這麽好的運氣。 …




Continue

Added by Poèmes lieu on October 25, 2016 at 10:10pm — No Comments

小鵬《我們為什麼旅行》死後仍舊能活在夢裏

有時大海也很恐怖。一次深夜抵達一處海灘,海面上沒有一絲光,那是一種可以吞噬一切的黑暗,浪濤聲也不如白天聽起來那麽富有節奏感,更像是在怒吼,讓人心生膽怯。

有時大海還很危險。一次在馬爾代夫,我看到離岸邊沙灘二十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個露出海面的島嶼,就想走過去看個究竟。當我走到一半時,海水已經沒過我的泳褲,我怕淋濕相機就把它高舉過頭。當海水漫過胸膛的時候,每向前一步都很費勁。要是沒有相機,我就打算遊過去了,後來還是怕一腳踏空毀了相機才不得不退回來。這時才看到岸邊豎著一塊公告牌,上面寫著在海岸與那個小島之間有暗流,已發生多起事故,請遊客珍愛生命……

關於大海,我想說的還有很多,而每次旅行,都能增添一些新的元素和話題。不過就像前面說的,最深刻的記憶不是細節而是情緒。現在想來,生命中兩段最難忘的看海經歷都與後悔這種情緒有關。…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October 25, 2016 at 10:07pm — No Comments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11)

在很長時間內,整個青春時代,柯希莫以打獵為生。還有釣魚,因為往水塘裏撒下鉤就可以坐收鱔魚和鱒魚。有時會讓人想到他的感覺和本能或許已經與我們不相同了。而他穿獸皮的那身打扮似乎證明他的本性已經發生了變化。當然,身體一直貼著樹皮生活,眼睛盯著羽毛、獸皮、魚鱗來回過往,看著大自然顯示出那種五彩斑斕的外表,還有那像另一個世界的血液似的在葉脈裏循環著的綠色流體。這些就像一棵樹,一只鶇,一條魚一樣,同人類如此殊異的生存方式,這些他如此之深地進入的野生生物的境地,可能已經塑造了他的心靈,使他失去了人的一切風貌。然而,無論他從同樹木的共處和與野獸的搏鬥中增長了多少才幹,我自始至終都清楚他的位置在這裏,在我們這一邊。…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25, 2016 at 10:06pm — No Comments

楊絳·我們仨(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6)

這次鐘書到藍田去,圓圓並未發呆。假期中他們倆雖然每晚一起玩,“貓鼠共跳踉”,圓圓好像已經忘了渡船上漸去漸遠漸漸消失的爸爸。鐘書雖然一路上想念女兒,女兒好像還不懂得想念。

她已經會自己爬樓梯上四樓了。四樓上的三姨和我們很親,我們經常上樓看望她。表姐的女兒每天上四樓讀書。她比圓圓大兩歲,讀上下兩冊《看圖識字》。三姨屋裏有一只小桌子,兩只小椅子。兩個孩子在桌子兩對面坐著,一個讀,一個旁聽。那座樓梯很寬,也平坦。圓圓一會兒上樓到三姨婆家去旁聽小表姐讀書,一會兒下樓和外公做伴。…

Continue

Added by 客家 庫 on October 25, 2016 at 10:04pm — No Comments

蔣勳·生命裡的善與美(3)

桐花的故事還沒有講完。後來我就跟這個孩子、跟媽媽聊起天來。我問他們:知道桐花為什麽會一直飄嗎?他們說不知道,這花好奇怪,這麽盛放、這麽漂亮,還沒有枯萎就掉落了。我知道桐花是雌雄同體的,一棵樹上有雌花也有雄花,它們在樹上傳花粉。開花是為了要授粉。雌蕊授粉以後,會結成一個油桐果。要結成油桐果就需要很多樹木的養分,可樹上的養分是不夠的。所以偉大的雄花就會飄落,離開樹,把所有的養分都留給雌花。我覺得這是男性最應該驕傲的一件事情。很多人在欣賞桐花祭的時候,看到的是花的飄零,看到的是花的美,說不出背後的自然知識。可是我們在看的時候,被震動,被感動了。…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October 25, 2016 at 10:04pm — No Comments

張愛玲·天才夢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加上一點美國式的宣傳,也許我會被譽為神童。我三歲時能背誦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著他的淚珠滾下來。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遇到筆劃復雜的字,我常常跑去問廚子怎樣寫。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失戀自殺的女郎。我母親批評說:如果她要自殺,她決不會從上海乘火車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為西湖詩意的背景。終於固執地保存了這一點。…

Continue

Added by A'Lessy on October 25, 2016 at 10:03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