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 sind ein volk
  • Male
  • Kemaman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Wir sind ein volk's Friends

  • Jemaluang 三板頭·
  • Bir Tanem
  • 厚數據才厲害
  • Baghdad Janim
  • 比雷艾弗斯
  • Almaty 蘋果
  • Spratly Island
  • TV Plus
  • 有格 台
  • se.gamat
  • Batu Empatbelas
  • Khalak Khalayak
  • idée créative
  • Mystikós kípos
  • 開麥啦 馬來西亞

Gifts Received

Gift

Wir sind ein volk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Wir sind ein volk's Page

Latest Activity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9)

其實,整首詩就是「我」與康橋道別的整個過程,整個情感歷程,所以第一小節是道別的開始,因此是「作別西天的雲彩」,而最後一小節是道別的結束,「我」終於離開,並踏上旅途,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最後一小節理解為「我」最終的轉身離去,所以此處的「不帶走一片雲彩」是「我」離去時的態度,康橋如此美好,「我」不願因自己的離去而對其產生絲毫的影響,所以「我」才會不帶走一片雲彩。根據認知指示中心理論,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判斷出,本小節中的認知指示中心應該還是「我」。整首詩的思維模式基本都是故事性思維方式,前面筆者曾提到過,這是一首離別詩,是一場離別場面與情緒的完整呈現。這一過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總體一致,因此我們理解起來不存在隔閡,但從筆者逐節的分析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作者的獨到之處。對於情感宣泄的巧妙地方式,對於這些部分的品讀又會帶給我們新穎的感受,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嶄新而美好的經歷與體會。這個離別的過程可以總結如下:「我」將要與美麗的康橋別離,與這里美好的一切再次別離,望著絢麗的西天的雲彩,我開始陷入回憶,再次回味康橋的美,首先出現在回憶中的是康河邊的金柳,因為「我」曾多次在這里散步休憩,那柔美艷麗的金柳仿…See More
Oct 15,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8)

本小節的第三行我們依然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過渡,這一行的敘述中既涉及到氛圍的渲染,又提到了情感的投射對象。這首詩很注重音效的美感,在本小節中體現的尤為突出,作者先是將寂寞哀傷的離別之情描寫為悄悄地笙簫,而後隨著」我「越來越抽離出回憶與想像,越來越投身於現實,」我「開始意識到,空氣周遭並無樂音,只有夏蟲的鳴叫,而這鳴叫如同幻想中的笙簫般為周遭的氛圍注滿了離別的傷懷與寂寥。 那麽這里的蟲鳴應是微弱而幾不可聞的,於若隱若現間來不動聲色的染濃離別的氛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此處的夏蟲既是用來渲染氣氛的,同時又是「我」的情感投射的對象。表面看來是夏蟲因」我「離去而沈默,其實是「我」將不捨付諸於康橋的夏蟲,於無聲中在與之道別。…See More
Oct 14,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7)

本詩的第六小節: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在本小節中,「我」從對康橋的美好回憶中抽離出來,開始面對即將離別的現實。根據圖形——背景理論,本小節中的圖形為」我「與康橋,且二者同等重要;背景的內容比較豐富,從事物到聲音都有涵蓋,包括哀如笙簫之音的別離的氛圍、沈默的夏蟲及沈默無聲的離別不捨之情。在本小節中作者不動聲色的巧妙運用到了隱喻的修辭手法,我們可以利用概念合成理論來加以分析。本小節的第二行中,相信當時並沒有笙簫之音,只是作者的對比寫作手法而已,在上一小節,…See More
Oct 8,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6)

本詩的第五小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第四小節中,在見到了那樣絢麗如夢般的美好後,「我」開始尋夢。根據圖形——背景理論,在本小節中圖形的內容比較豐富,且是動態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順序,依次為:「我」、小船、長篙、滿船的星輝。背景部分相對簡單,為青草(根據文意,我們可以推斷此處的青草應為前文中的青荇)與漫天星輝。當然,在本小節中還涉及到時間的推移,從黃昏時分推移至夜幕降臨,所以時間的流逝也可以被看作是背景的一部分。根據詩歌意境理論,當我們打算追尋夢想或其他的美好事物時,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因此本小節的前兩行中提到了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也就是撐著小船沿水流逆流而上。同時,到目前為止本詩的語言風格是優美恬靜而愜意的,因此作者用了「漫溯」這個詞,體現出一種悠然感,與全詩的風格是和諧統一的。而且「撐一支長篙」的寫法,從側面烘托出了一種寧靜感,這種寧靜的美感同樣與全詩的文字風格相一致。此外,尋夢的歷程一定是向人跡更加罕至處去找尋,所以本小節的第二行「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就會顯得合情合理,而且還增添了一絲神秘感。本小節的後兩行可以看作是前兩行內…See More
Oct 5,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5)

如此便引出了本小節的第三、四行。望著那樣的柔波,那樣飄美的水草,「我」渴望化身其中,與之共舞。這樣的描寫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當讀者看到本小節的前兩行時會不禁想要去接近甚至親手觸碰那些柔美的青荇,而作者寫的是「甘心做一條水草」,這種感覺就仿佛是讀者正在陶醉於康河中青荇的美麗而想去步步靠近時,作者在其身後輕推了一把,使其完全沈浸於那份柔美之中。本小節中有一處隱喻,就在最後一行:作者將自己想像成一條水草。根據概念合成理論,這個隱喻的兩個輸入空間的內容分別為「我」與水草,類指空間所抽取的相似性為「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搖」。合成空間中所形成的層創結構為「我」仿佛一條水草般在康河的柔波中搖蕩。當然,本行中既然出現了」甘願「一詞,也就說明這個隱喻並非用來形容真實的事物,而是」我「在腦海中虛構了一個心理空間,並在這個空間中實現的隱喻效果。根據認知指示中心理論來分析,在本小節中,我們依然可以將認知指示中心設定為」我「,從」我「的視角來欣賞河中的青荇,並幻想著自己能夠投身其中去感受康河的柔波。本詩的第四小節: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沈澱著彩虹似的夢。在本小節中,」我「的回憶停在了康河…See More
Sep 20,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4)

另外,這里的雲彩我們還可以利用概念合成理論來加以分析。既然「我」作別西天的雲彩,那麽「我」其實是將雲彩擬人化了。因此這里的兩個輸入空間的內容分別是西天的雲彩和一個傾聽者。類指空間所提取的內容為優美而沈默的特征。合成空間中的層創結構是如雲朵般遙遠卻優美而沈默的傾聽者。本小節同樣使用了腳本理論,正因為我們都熟知離別的內涵(曾經相逢並共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所以作者無需很多的筆墨讀者就都可以領會作者離別時的心境。關於本小節的認知指示中心的設定,我認為既然作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稱,那麽他應該是希望讀者站在他的角度來品評這首詩的。所以在本小節中我們不妨就將認知指示中心設定為「我」,一切都是從作者的視角出發來感悟與離別。本詩的第二小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從本小節開始,「我」開始細細的回味康橋的點滴美好,本小節是主要回味河畔的柳樹。根據圖形——背景理論,這里的圖形有三個,按照從重要到次要的順序分別為金柳、波光里的艷影和「我」。這里的背景包括:河畔、夕陽、波光。在本小節中作者運用了非常優美別致的隱喻來形容金柳。根據概念合成理論,兩個輸入空間的內容分別是河畔的金柳與…See More
Sep 16,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3)

這里的康橋作為唯一的認知焦點因將要被認知指示中心的「我」所再次別離而籠罩上了一層美好而悲傷的色澤。且在詩人眼中,周遭應該是充斥著濃濃的別離之情的——既有對往日的美好回味也有即將別離的傷感。既然在這個心理空間中充斥著離別的傷感氛圍,那麽詩歌意境理論同樣很適合應用於此處。說到離別,相信我們所有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因此這種酸楚的情緒是很容易理解與把握的。而且離別是一種人生經歷,它是離別的場景與傷感留戀情緒的一種聯系與互動。當看到《再別康橋》這個題目時,「再別」會令我們回憶起與某一美好事物相遇——分離——再相遇——再分離的複雜曲折的情感體驗。我們前面已經多次提到這里的康橋是指代劍橋大學的。而劍橋是西方高等學府的代表,也是西方先進文明的代表。當涉及這一概念時,相信我們大多數人內心的感受都應該是憧憬與向往的,且康橋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應該是典雅優美與清新的。那麽將「再別康橋」兩個詞語放在一起時所構成的場景,就是年輕的詩人帶著對於康橋的美好回憶再一次與康橋依依惜別的圖景,而這樣的一幅畫面在讀者心中所喚起的情感應該是複雜而美好的,應該包含著依戀、不捨和對未來的淡淡悵惘。這個題目同樣可以使用腳本理論與故事性…See More
Sep 13,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2)

腳本理論同樣產生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規則,而這些程序被我們每個人所熟知,因此在文學作品中當我們需要提及這類程序中的某一個步驟時,我們只需簡單的一筆帶過而無需將整個程序詳盡的介紹清楚,而讀者通過這簡單帶過的一筆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上也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因此腳本理論的使用大大精簡了文章的篇幅,同時也可以讓重點情節更加的突出。指示中心理論與詩歌意境理論有相當大的聯系。當我們閱讀詩歌作品時,為了更好的體會文章的內容,我們需要展開想像,在頭腦中構建一個又一個心理空間來還原文中所描述的各個場景,並將自己投身其中來,來獲得更加切身的感受與體驗。那麽在構建好心理空間後,我們需要在其中設定一個觀察的視角,這就是認知指示中心。這個指示中心可以是場景中的某個人物的視角,也可以是純旁觀者的視角。不同的指示中心的設定會帶給讀者不同的理解與感受。故事性思維方式是我們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之一。人類的思維方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邏輯性思維和故事性思維。邏輯性思維強調嚴謹性,常用於科學的推論和演繹中。故事性思維方式是我們最常用的思維方式。我們知道故事的發生過程就是一個個情節的展開積累過程…See More
Sep 10,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1)

摘要:認知詩學的基本理論來源於認知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其哲學理論基礎是認知體驗哲學,研究對象是詩歌類文學作品。筆者運用認知詩學中的基本分析理論對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再別康橋》進行了逐句地深入賞析,希望能夠幫助讀者對本詩從一個新的角度產生更加深刻細致理解。一、認識詩學理論認知詩學理論產生於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由以色列語言學家Reuxen…See More
Sep 8,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蔣登科:地方性冩作中的超越性 | 胡中華新詩集《雪落土牆村》(6)

讀完這本詩集,我深深感覺到,胡中華不是一個狹隘的詩人,不是一個只生活在自己內心的詩人,更不是一個只關注自我而忽略他人的詩人。他始終與外在世界保持着交流。在《土牆村》的最後,詩人冩道:哦,土牆村 不只是在重慶市,合川區,土場鎮的西側 桃花山的東邊,它還在 陝西、山西、河北、河南 還在思古、鄉愁 懷舊、團聚、離散、歡樂、疼痛 我此時遇見了自己 因了土牆村,因了情緣 抬頭凝視,每一座土牆院子的屋頂…See More
Aug 16,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蔣登科:地方性冩作中的超越性 | 胡中華新詩集《雪落土牆村》(5)

《土牆村的詩人》很好地揭示了詩人對這片土地的獨特體驗和情感認知:“我是土牆村舊宅子的詩人/身子又老又舊,而靈魂很新/想法嫩如青枝綠葉”,一開篇就揭示了詩人的心情,在老舊的氛圍中,“靈魂很新”,“想法嫩如青枝綠葉”,記憶、懷念與夢想流於字里行間,讓人眼前一亮。“我趴在老木桌上冩詩/紙上鋪着天空,飛花順窗飄進/落在紙上,自成佳句//我在一個字頂加上濃蔭/在兩個詞間添上流水/在一個感嘆號邊放出鶯啼/讓她大吃一驚”,家鄉的點點滴滴都在詩人的心靈里生長、昇華,再出之以飽滿的情感,靈動的語言,建構出新鮮、別致的詩意。…See More
Aug 14,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蔣登科:地方性冩作中的超越性 | 胡中華新詩集《雪落土牆村》(4)

我通過網絡蒐索了一下,全國至少有幾十個叫土牆村的地方。這個非常普通甚至有些土氣的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鄉村生活的一種非物質遺存。合川的土牆村在土場鎮,更是“土”上加“土”,過去非常偏僻,緊挨着我所在的北碚,現在的交通倒是很方便了。我沒有研究過土牆村的歷史、文化,不過我相信,在詩人那里,不管這個名字及其代表的文化有着怎樣的意蘊,它都是自己成長的地方,在自己的生命深處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最近這些年,中華一直説他在尋覓,在摸索。我猜測,他最終找到的突破點就在這里,就在自己生命起源的地方,就在曾經偏遠而如今正在發生巨變的地方,就在城市的邊緣而且依然山清水秀的地方,就在他的親人已經長眠或者依然生活的地方。鄉村抒冩在現代詩歌史上是一個普通而又常新的題材,甚至出現了“鄉土詩”這樣的詩人群落。只是在不同時期,鄉村抒冩的內涵、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甚至在不同年齡的詩人那里,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中華屬於出生在鄉村,後來又到了城市的那類人,童年時代接受的文化大多來自山野、田園,以自然、親情爲中心;到了城市之後,雖然環境變了、生活方式變了、心態變了,但他的鄉村經歷,他對鄉村的記憶不會改變,而且成了他…See More
Aug 8,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蔣登科:地方性冩作中的超越性 | 胡中華新詩集《雪落土牆村》(3)

胡中華詩集《雪落土牆村》是一部很厚重的詩集,作者藉土牆村這一載體,用細膩的筆觸描冩了故鄉的風土人物,那兒有我們的親人,有我們的溫度和熱度。在許多人看來,故鄉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了,它幾乎變成了一個概念。但是這本書卻像一個萬花筒,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讓我們透過它看到了鄉村的寧靜與美好,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善良。我們也讀到了作者真誠的內心感受:思古,鄉愁,懷舊,團聚,離散,歡樂和疼痛。作者在土牆村尋找自己,那是他肉身和靈魂的發生地,也是他孤獨痛苦時常常回望的烏托邦,而我們,則在閱讀中尋找自己。毫無疑問,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是選擇語言在和時間對抗,只有在語言中,我們才有成爲勝者的可能。胡中華恰好爲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李葦凡(詩人)鄉土對胡中華充滿了無儘的詩意。他的一再書冩,冩出了合川與重慶的雙重鏡像,一則是本原的,另外確實屬於靈魂的沃土。返鄉和故國一直是中國詩人和世界詩人的共同主題。語言途徑的道路就是開往故土的班列,不管是高鐵還是動車,本身的速度並不能決定詩歌語言的形成和詩意的完善,反而是重塑語言的責任變得更加明顯和重要。詩歌除了主題,其實質是詩人的知識閱歷以及人生百態的沉淀,與敏感的語言…See More
Aug 6,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蔣登科 等:地方性冩作中的超越性 | 胡中華新詩集《雪落土牆村》(2)

《雪落土牆村》使胡中華的詩成熟了,有了自己的觀照領域,有了自己的話語方式,有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有了別人難以替代的藝術發現。和大多數鄉村題材的詩歌不同,胡中華的情感取向值得我們關注。他以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情感爲基礎,爲我們留下了曾經的美好,這種獲得是豐富的、深刻的、藝術的,是單純的物質存在所不可替代的。中華以自己的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藝術素養逐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蔣登科(詩評家、教授、重慶作協副主席)胡中華的詩是一種貼近大地的抒冩,當你讀到這些鮮活、明亮的詩句時,仿佛聞到泥土的芬芳,聆聽到玉米、豌荳和陽光相互碰撞時發出的丁丁當當的聲音,引人入勝。在巧妙的敘事中蘊含濃濃的抒情,這種從傳統中得來的經驗被作者提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可以直接從字里行間感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悲,所愛,所恨,這種抒情意味,會讓讀者在潛心閱讀中即刻産生共鳴。作者善用比喻,無論是明喻還是暗喻,都準確而生動,顯示了詩人對語言良好的把控功夫。胡中華的詩很美,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同時有一種音樂美,作者藉鑒了民歌和謠曲的表現手法,讓詩歌時而整齊,時而錯落,讀來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常常讓人擊節稱快,這種沿自《詩經…See More
Aug 3,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蔣登科 等:地方性冩作中的超越性 | 胡中華新詩集《雪落土牆村》(1)

胡中華,合川人。《釣魚城》主編,《文旅合川》執行主編,《重慶詩刊》聯席主編。作品刊發於《詩刊》《星星》《紅岩》《詩歌月刊》《詩選刊》《草堂》等100餘種刊物,獲各種文學獎勵30餘次,入選《中國年度優秀詩歌》等50多種選本。出版詩集《遭遇春天的某個黑夜》(大衆文藝出版社)和《雪落土牆村》(長江文藝出版社),以及文化專著《合川非物質文化遺産概覽》和《江花爛漫》。胡中華的新詩集《雪落土牆村》,以獨特的抒冩和風格,刷新了我對中國當代鄉土詩冩作的認識。他熱愛鄉土,懷念鄉土舊事,抒冩鄉土人物,關注鄉村發展與變化,生發出孤獨而濃鬱的鄉愁。他在冩作中,常以諺語、民謠和兒歌介入,不故作高深,不賣弄技巧,風格秀美清新而不落淺俗,機智靈動而充滿智性。中華那些短小精悍的詩作,警句如同小春筍不時冒出。比如:“正月的土狗,用它溜黑的嗓子 / 叫開柴門的春天”、“土黃的田埂上,曾經骨折的人 / 攜着新的花瓣緩緩歸來”、“落花之處 / 黑夜変成黎明”。——華萬里…See More
Aug 1, 2023
Wir sind ein volk posted a blog post

吳思敬·余光中《鄉愁》賞析

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972年1月21日(選自《余光中自選集》天津百花出版社2005年版)【賞析】余光中生於大陸,長於大陸,後來去臺,但他深深眷戀著祖國大陸,他曾在《五陵少年》一詩中寫道:“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逐鹿的鼓聲/……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支流”。他還說過,中國大陸是“所有母親的母親”,“所有父親的父親”,“所有祖先的搖籃”。詩人眷戀大陸、思念故鄉情結之濃重,是可以想見的。但是就《鄉愁》一詩的寫作而言,光是有一股強烈的思鄉情緒還不足以成就一首好詩,重要的是把這種情思轉化為意象,這才是對一個詩人創造能力的檢驗。余光中無疑是位有才華、有獨創性的詩人,他處理起這樣的題材舉重若輕。他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選擇與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樣四個中心意象,構成《鄉愁》一詩的骨架。頭兩個小節,用來自生活的“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作為“鄉愁”的表征。由於背井離鄉,只能用貼著郵票的書信溝通信息;由於…See More
Mar 9, 2021

Wir sind ein volk's Blog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9)

Posted on October 4, 2023 at 8:30am 0 Comments

其實,整首詩就是「我」與康橋道別的整個過程,整個情感歷程,所以第一小節是道別的開始,因此是「作別西天的雲彩」,而最後一小節是道別的結束,「我」終於離開,並踏上旅途,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最後一小節理解為「我」最終的轉身離去,所以此處的「不帶走一片雲彩」是「我」離去時的態度,康橋如此美好,「我」不願因自己的離去而對其產生絲毫的影響,所以「我」才會不帶走一片雲彩。根據認知指示中心理論,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判斷出,本小節中的認知指示中心應該還是「我」。

整首詩的思維模式基本都是故事性思維方式,前面筆者曾提到過,這是一首離別詩,是一場離別場面與情緒的完整呈現。這一過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總體一致,因此我們理解起來不存在隔閡,但從筆者逐節的分析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作者的獨到之處。…

Continue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8)

Posted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9:30am 0 Comments

本小節的第三行我們依然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過渡,這一行的敘述中既涉及到氛圍的渲染,又提到了情感的投射對象。這首詩很注重音效的美感,在本小節中體現的尤為突出,作者先是將寂寞哀傷的離別之情描寫為悄悄地笙簫,而後隨著」我「越來越抽離出回憶與想像,越來越投身於現實,」我「開始意識到,空氣周遭並無樂音,只有夏蟲的鳴叫,而這鳴叫如同幻想中的笙簫般為周遭的氛圍注滿了離別的傷懷與寂寥。



那麽這里的蟲鳴應是微弱而幾不可聞的,於若隱若現間來不動聲色的染濃離別的氛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此處的夏蟲既是用來渲染氣氛的,同時又是「我」的情感投射的對象。表面看來是夏蟲因」我「離去而沈默,其實是「我」將不捨付諸於康橋的夏蟲,於無聲中在與之道別。…



Continue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7)

Posted on September 27, 2023 at 4:30pm 0 Comments

本詩的第六小節: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Continue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6)

Posted on September 23, 2023 at 11:30pm 0 Comments

本詩的第五小節: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