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2)

腳本理論同樣產生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規則,而這些程序被我們每個人所熟知,因此在文學作品中當我們需要提及這類程序中的某一個步驟時,我們只需簡單的一筆帶過而無需將整個程序詳盡的介紹清楚,而讀者通過這簡單帶過的一筆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上也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因此腳本理論的使用大大精簡了文章的篇幅,同時也可以讓重點情節更加的突出。

指示中心理論與詩歌意境理論有相當大的聯系。當我們閱讀詩歌作品時,為了更好的體會文章的內容,我們需要展開想像,在頭腦中構建一個又一個心理空間來還原文中所描述的各個場景,並將自己投身其中來,來獲得更加切身的感受與體驗。那麽在構建好心理空間後,我們需要在其中設定一個觀察的視角,這就是認知指示中心。這個指示中心可以是場景中的某個人物的視角,也可以是純旁觀者的視角。不同的指示中心的設定會帶給讀者不同的理解與感受。

故事性思維方式是我們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之一。人類的思維方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邏輯性思維和故事性思維。邏輯性思維強調嚴謹性,常用於科學的推論和演繹中。故事性思維方式是我們最常用的思維方式。我們知道故事的發生過程就是一個個情節的展開積累過程。而我們對於故事的理解過程是隨著一波一折的情節發展而進行的,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記憶與積累的過程並不需要很多的邏輯推理。在這里我們所使用的就是故事性思維方式。我們的生活經驗的形成主要依靠的也是故事性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雖然不夠嚴謹,但卻為事情的發展留有很大的餘地,這是一種近乎液態的自由而隨意的思維方式。當這種思維方式中嵌入了腳本理論思維時,其穩定性就得到了相當的保障,即一個流動性質的思維模式中存在著一些固定而規律的成分。這樣當讀者依照故事性思維來體味文學作品時,遇到那些常規性的日常事件時,可以輕鬆的領悟那些簡潔的文字,同時對於曲折而新穎的故事情節的發展又可以細細的去體味,並從中學習各種經驗儲存在記憶中。

二、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

現在讓我們嘗試著用認知詩學的理論體系來深入的分析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這首詩作於1928年11月,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在此之前徐志摩曾遊學於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正是這段遊學經歷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本詩的題目《再別康橋》看似平淡直白,卻蘊含著深深的離別之情。根據圖形——背景理論,這里的圖形或視覺焦點有兩個:「我」和康橋,且這里的「我」是動態的焦點,是一個離別的姿態——既漸行漸遠又心懷不捨和依戀。這里的背景完全沒有提及,可以說留給我們的感覺是非常模糊的,但既然我們清楚此處的康橋是指英國的劍橋大學,那麽此處的背景概念倒是很容易推測,可以是以英國為代表的異國他鄉。既然這個題目中涉及到了兩個圖形,那麽其主次關係應是怎樣呢?在分析這個問題時我們需要借助到認知指示中心理論。在看到本詩的題目時,我們會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心理空間,其中的內容包括模糊的英國作為淡淡的背景,康橋(用來代表劍橋大學)和「我」作為清晰而突出的視覺焦點。這里在選擇兩個視覺焦點的主次關係時,讀者是擁有一定的自由度的:我們可以選擇作為旁觀者來欣賞這幅離別圖,那麽兩個視覺焦點應該是平等的關係,一動一靜;如果我們選擇投身於文中的「我」,將自己想像成詩人本身從而來更加真切的去體味詩的內涵,那麽在這個心理空間中焦點只有康橋,背景則依然為英國。

(文藝生活·下旬刊;2017年08月01日)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