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9)

其實,整首詩就是「我」與康橋道別的整個過程,整個情感歷程,所以第一小節是道別的開始,因此是「作別西天的雲彩」,而最後一小節是道別的結束,「我」終於離開,並踏上旅途,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最後一小節理解為「我」最終的轉身離去,所以此處的「不帶走一片雲彩」是「我」離去時的態度,康橋如此美好,「我」不願因自己的離去而對其產生絲毫的影響,所以「我」才會不帶走一片雲彩。根據認知指示中心理論,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判斷出,本小節中的認知指示中心應該還是「我」。

整首詩的思維模式基本都是故事性思維方式,前面筆者曾提到過,這是一首離別詩,是一場離別場面與情緒的完整呈現。這一過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總體一致,因此我們理解起來不存在隔閡,但從筆者逐節的分析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作者的獨到之處。

對於情感宣泄的巧妙地方式,對於這些部分的品讀又會帶給我們新穎的感受,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嶄新而美好的經歷與體會。這個離別的過程可以總結如下:「我」將要與美麗的康橋別離,與這里美好的一切再次別離,望著絢麗的西天的雲彩,我開始陷入回憶,再次回味康橋的美,首先出現在回憶中的是康河邊的金柳,因為「我」曾多次在這里散步休憩,那柔美艷麗的金柳仿佛「我」心愛的新娘,在默默等待「我」,但「我」卻要離開她,繼而「我」的思緒沈入水中,開始回憶那些油綠可愛的青荇,與康河的粼粼柔波,那份美麗吸引著「我」投身其中化為一棵水草,「我」的視線再回到岸邊,凝視著美麗的康河,感覺她承載著「我」的所有絢爛的夢,於是「我」溯遊而上去追尋那些夢想,而收獲則是滿載的星光,在這樣的幸福時刻,「我」卻忽然回歸現實,重新意識到「我」與康橋即將分別,不捨得情緒再次席卷了「我」,在靜默寂寥的氛圍中,「我」轉身離開,除了美好的回憶,什麽也沒有帶走。

當我們運用故事性思維方式去體驗與感悟生活時,其實就是將生活的每一個片段都當作一段故事情節去經歷,這其中一個個細節匯合在一起形成一條長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奔湧不息。這條長河帶給我們的正是生活的洗禮,推動著我們走向成熟與豁達。

三、結語

認知詩學理論作為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理論,融合了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與文學評論的一些基本理論,旨在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進行品讀與賞析,一定程度上還原了作者寫作時的心理過程,幫助讀者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反復研讀來最大程度的體味其美學意義。當然,既然這還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那麽勢必還存在著不夠完備的地方,例如如何品評詩歌的音樂美等問題還需要我們在今後的研究中進行探討與總結。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Gibbs,R.Embodied Experie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 [M].Brain and Language,2003,84:1-5.

[3]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akoff , G.&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M].London: Routlege, 2002

[7]蘇曉軍.認知科學背景上的文學研究概覽[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6(03):63.

[8]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文藝生活·下旬刊;2017年08月01日)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