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3)

這里的康橋作為唯一的認知焦點因將要被認知指示中心的「我」所再次別離而籠罩上了一層美好而悲傷的色澤。且在詩人眼中,周遭應該是充斥著濃濃的別離之情的——既有對往日的美好回味也有即將別離的傷感。既然在這個心理空間中充斥著離別的傷感氛圍,那麽詩歌意境理論同樣很適合應用於此處。

說到離別,相信我們所有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因此這種酸楚的情緒是很容易理解與把握的。而且離別是一種人生經歷,它是離別的場景與傷感留戀情緒的一種聯系與互動。當看到《再別康橋》這個題目時,「再別」會令我們回憶起與某一美好事物相遇——分離——再相遇——再分離的複雜曲折的情感體驗。我們前面已經多次提到這里的康橋是指代劍橋大學的。而劍橋是西方高等學府的代表,也是西方先進文明的代表。

當涉及這一概念時,相信我們大多數人內心的感受都應該是憧憬與向往的,且康橋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應該是典雅優美與清新的。那麽將「再別康橋」兩個詞語放在一起時所構成的場景,就是年輕的詩人帶著對於康橋的美好回憶再一次與康橋依依惜別的圖景,而這樣的一幅畫面在讀者心中所喚起的情感應該是複雜而美好的,應該包含著依戀、不捨和對未來的淡淡悵惘。這個題目同樣可以使用腳本理論與故事性思維方式來進行分析。

我們都有過離別的經驗,因此我們都熟知相遇——離別的過程,因此作者無需向我們解釋他與康橋相遇到離別的具體過程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他的心境。同時,這個過程是一段人生經歷,也是一段人生的經驗積累,要充分的理解和體悟這一過程我們不需要太多的邏輯性思維,只需要跟隨情節的進展,根據我們自身的生活經驗,來一步步的感悟「再別康橋」所帶給我們的感受與體會,並將這種美好而傷感的感受存入記憶,再漸漸納入我們的人生經驗之中從而來豐富我們的審美閱歷。

本詩的第一小節: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本小節是對「我」與康橋的相逢與別離經歷的簡單介紹與梳理。根據圖形——背景理論,這里的一個很顯著的圖形,或一級視覺焦點,就是「我」,且「我」是動態的,在「輕輕的走了」和「輕輕的招手」。這里還有一個次一級的視覺焦點,即二級視覺焦點,是西天的雲彩。此外,在這小節中其實還存在著一個隱形的圖形,即三級視覺焦點,就是康橋。在本小節中康橋並未在語言中出現,但很顯然,這里的「我」走了,離開的就是康橋。此外,本小節的背景部分依然模糊,我們也依然可以把它理解為是指英國或海外。根據詩歌意境理論,當我們即將離開某一美好的事物時,我們內心中的情感是很複雜的,甚至難以言說。我們會再次回憶往日的美好時光,也會心懷不捨與酸楚然後默默的離開。

所以在本小節中的場景描寫看似平淡,其實情感深摯。這里「輕輕的」其實正是「我」的內心情感的流露。根據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應該不難理解,當我們作別某一美好事物,且這一事物曾帶給我們一段幸福的回憶時,我們會「輕輕的」離開,因為我們會不希望自己的離開影響到甚至打破這里原有的美好,我們會盡量將自己對其的影響降至最低。因此本小節中「輕輕的」其實蘊含了非常深情的依戀,且讀者越是細細的品讀就越是會感到心靈的震顫與感動。

本小節的第二行是對往日美好時光的再次追憶。當我們將要離開某一美好事物時總會不自覺的回想起與之相遇的場景,這樣往日的憧憬與向往同如今的淡淡哀傷交融在一起,構成了一種憂傷的嘆息縈繞心頭。當我們內心中的情緒不斷積累加深時,我們就需要尋找到一個傾瀉情感的對象,而天空中的雲彩恰好就是一個完美的傾訴情感的對象,這一點也是來自於我們所共有的生活經驗。所以才會產生出本小節的第三、四行。
(文藝生活·下旬刊;2017年08月01日)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