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1972年1月21日

(選自《余光中自選集》天津百花出版社2005年版)


【賞析】


余光中生於大陸,長於大陸,後來去臺,但他深深眷戀著祖國大陸,他曾在《五陵少年》一詩中寫道:“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逐鹿的鼓聲/……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支流”。他還說過,中國大陸是“所有母親的母親”,“所有父親的父親”,“所有祖先的搖籃”。詩人眷戀大陸、思念故鄉情結之濃重,是可以想見的。但是就《鄉愁》一詩的寫作而言,光是有一股強烈的思鄉情緒還不足以成就一首好詩,重要的是把這種情思轉化為意象,這才是對一個詩人創造能力的檢驗。余光中無疑是位有才華、有獨創性的詩人,他處理起這樣的題材舉重若輕。他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選擇與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樣四個中心意象,構成《鄉愁》一詩的骨架。

頭兩個小節,用來自生活的“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作為“鄉愁”的表征。由於背井離鄉,只能用貼著郵票的書信溝通信息;由於隔山隔水,難得有買船票相聚的機會。這里的郵票與船票暗示了空間的阻隔。第三小節的墳墓代表著死亡。死亡是生命活動最具有深刻意義的時刻,經得起死亡檢驗的東西,才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把“鄉愁”比成墳墓,足以表明鄉愁之強烈,有一種永訣般的震撼人心。最後一節是點睛之筆。造成鄉愁難解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海峽把祖國分成兩個世界,這種政治上的人為的阻隔,比千山萬水的阻隔還要難於逾越。妙處又在於,面對這種難於逾越的巨大阻隔,詩人卻用了“一灣淺淺的海峽”輕輕帶過,這是我國古代思鄉詩的典型的含而不露、哀而不怨的風格,在有意淡化的意象描繪中蘊含著深郁的情愫,在平靜的敘述背後湧動著詩人的心潮。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本是各自獨立,互不相關的,詩人又是如何把它們組織到一起的呢?以時間為序,把最能體現每一時間段詩人情緒的中心意象凸現出來,是《鄉愁》一詩意象組合的基本手法。一般說來,詩人情感的觸發,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回顧人生歷程時升華起的時間意識。而身為遊子的詩人對於時間尤其具有特殊的敏感。就《鄉愁》這首詩而言,詩人是遵循自然的時序而組織意象的。具體說,就是按照“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這樣一個人生成長的自然順序展開的。這種時間的展開方式,由於詩人的思想感情的脈絡與現實的時序相一致,因而時間線索清晰,寫來樸實、真切,並易於為讀者接受。


復沓的巧妙運用,是這首詩的意象組合的又一手法。復沓是我國古代詩歌,特別是民歌經常使用的一種結構方式和表情手段。《詩經》中的不少詩篇節與節之間結構相似,詞語上也不過只有兩三個字的變化,但是通過反復詠嘆,可以獲得意義的集中以及節奏的美感。《鄉愁》一詩,全詩共四節,以時間為序,每一節安排一個中心意象,時間詞與中心意象固然不同,但是每節都運用“鄉愁是……”與“我在這頭”、“……在那頭”的句式,再加上“一枚小小的……”、“一張窄窄的……”、“一方矮矮的……”、 “一灣淺淺的……”這結構相同的數量詞及叠詞在同一位置的復現,這便構成了節與節之間的對稱與均齊。


這種復沓式的結構方式,有助於渲染一種濃烈的氣氛,造成意義的集中,強化詩人所要著力宣泄的情感。此外復沓還可以加強節奏的美感,使音韻更為和諧。從起源來說,詩與樂、舞有著天然的聯系。復沓便是詩應和著樂、舞回旋往復的節奏的一種形式。復沓借助於結構相同和若干不變的詞語,把全詩組織為一個整體,其相同及相近的音調造成的聲音的回環,給讀者一種圓轉自如的聲音上的美感。《鄉愁》一詩,之所以能被譜上曲,廣泛傳唱,這也是個重要原因。

一首好詩,一要有真摯的情感,二要有鮮明的意象,三要有優美的韻律。這幾點,《鄉愁》都具備了,所以它才成為在海峽兩岸被廣泛傳誦的名篇。

Views: 4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